牛仙客為鶉觚縣一名小吏,為政勤勉,行事恭謹,因邊事軍功累遷至河西節(jié)度使,因李林甫刻意提拔,在李隆基面前言說其在任時節(jié)約用度,積蓄財務,器械精良,李隆基大悅,升任為朔方道行軍總管,賜封隴西郡公。
李林甫言說牛仙客從縣城主簿累遷至朔方道行軍總管,清廉恭儉,政績突出,想為朝中補充一名久歷邊事,精于政務的人,原兵部尚書致仕后,此職一直空缺,因此李林甫薦其為兵部尚書,李隆基深以為然,欲封牛仙客為兵部尚書,張九齡聽聞此事之后,認為此事大為不妥,進宮覲見李隆基。
李隆基似乎知道張九齡是為何事而來,他坐在龍椅上等著張九齡行禮完畢后淡淡道:“張卿前來見朕,所為何事?”
張九齡整理一下朝服,輕輕抖了抖衣袖,拱手道:“陛下,尚書一職,上通政令,下達州縣,自開朝以來,皆是有德有才著居之?!睆埦琵g頓了頓,“臣以為牛仙客居軍旅之務尚可,居尚書一職則不妥?!?p> 李隆基依然耐著性子,“有何不妥?”
“臣以為牛仙客實為一良吏,其勤勉為政,行事恭謹乃是其本分,賞賜金帛即可,若忝居朝廷清要之職,讓寒窗苦讀,憑考績軍功升任的朝臣和將領做何感想,臣以為此舉難孚眾望,請陛下三思?!睆埦琵g正是以無文為理由反對其任兵部尚書一職。
李隆基用一種厭煩的眼神看著張九齡,輕哼一聲,“朕一向唯才者是用,豈可被是否出于科舉所束縛?!?p> 張九齡堅持道:“陛下,臣并非言說牛仙客無才,其為我朝良吏,然天下有才者何其多也,然尚書一職乃需總領統(tǒng)籌之才,并非只是吏治之才,牛仙客乃邊疆小吏出身,不通文墨,實難勝任中樞之職?!?p> 李隆基眸色微凝,甩了一下衣袖,瞪著張九齡,慍色道:“你嫌牛仙客為邊疆小吏,目不知書,天下之大,人才濟濟,難道朝廷之臣皆要像你一般是科舉出身嗎?”
張九齡聽到皇帝這句話的時候,心中一沉,多疑的皇帝還是將自己此番的勸諫歸咎為科舉一派對吏治一派的打壓。
張九齡繼續(xù)諍諫道:“陛下,自太宗皇帝創(chuàng)立科舉,科舉雖不是選拔官吏的唯一途徑,但確實最重要的途徑,歷代重臣賢相皆是科舉出身,科舉乃是遵從圣人之學,重科舉乃是重治國之本?!?p> 李隆基打斷了張九齡的話,冷冷道:“你是否想過,你走到今天這一步是憑借自己的才能,還是憑借自己的門族?”說罷,李隆基起身,拂袖而去。
“陛下…”張九齡看著李隆基離去的方向,怔忡半晌,臉上露出一種無以名狀的悲傷之色,他朝著李隆基離去的方向深深地作了一揖,轉身,邁著沉重的步伐走出了紫宸殿。
李林甫把握時機,在暗地里推波助瀾,后宮又與武惠妃配合,李隆基和張九齡之間的隔閡越來越深。
同時李林甫令牛仙客以自己不是科舉出身為由推辭就任兵部尚書,此舉更加激起了李隆基對科舉一派的反感。
除了朝堂上的勾心頭角,隨著上元詩會的臨近,京城這幾天也擠滿了來自各地的青年才俊,因為正月二十五日要舉行科舉,因此上元詩會也是來京學子一次非常重要的展示自己才學的機會,并且上元詩會雖然稱之為詩會,還是會按照科舉考試的五項中的其中三項:貼金,對聯(lián),詩作,來考驗來京的學子。
上元詩會天下學子群英會集,也是參加正是科舉之前的一次歷練,隨著壽王勢力的進一步增大,為了將天下的學子攏絡至自己府內,上元詩會便是一次很好的機會,因此壽王在第一場比試前幾天便找到了主持此次詩會的張修。
壽王李瑁今日特意微服私訪來到張修府邸,張修早已經知曉壽王的來意,張修將李瑁迎至正堂,兩人分主賓坐定,張修令人沏上熱茶。
“張大人的院子真的是古樸別致,別有一番風味?!崩铊?粗T外的院子說道。
張修客套地回應道:“殿下過獎了,只是自己稍加修繕了一下罷了?!?p> 李瑁點了點頭,“我也是喜好詩歌之人,此次恰逢開元詩會,張大人為此次詩會司儀,我也想盡一點薄力,力促此次詩會完成,圓我大唐盛世之象。”
“殿下,雖為上元詩會,有朝廷命官參與,但卻不是朝廷所定,所耗費之資皆由民間喜好詩歌的富足之家資助,其實就是天下學子的一次切磋?!?p> 李瑁表明了自己的來意,“這些學子寒窗苦讀,趕赴京城,實屬不易,我想為這些學子擔待一些住宿,以體現(xiàn)朝廷愛才之心?!?p> 張修聽聞李瑁言語之后,并無答復,陷入了沉吟。
李瑁本來動機不純,看著張修沉吟的神色,不知道如何說項,他試探著道:“張大人…”
張修行了一禮,“微臣斗膽,臣以為殿下此舉有些不妥。”
李瑁微微一怔,問道:“張大人,我所出皆是我府中的錢財,是希望此次詩會能夠順利完成,我不明大人此為何意,請大人明言?!?p> 張修解釋道:“殿下在每做一件事情之前應該考慮一個人的舉動。”
李瑁身體微微前傾,手不由得握緊了袖邊,“大人指的是?”
“太子殿下?!?p> 李瑁皺了皺眉,道:“愿聽張大人詳解。”
“上元詩會舉辦已經有三年,殿下知不知道為什么太子殿下并沒有任何資助?”
李瑁思慮一陣,直言道:“因為之前朝廷為了表示愛才之心,令張令掛名舉辦詩會,科舉之士皆以張令為首,張令又一心維護太子,太子根本無需在上元詩會做任何的行動?!?p> 張修搖了搖頭,“殿下,太子殿下曾經也想以國之儲君身份對天下的學子表示朝廷惜才之心,但此事最終被張令拒絕。”
李瑁不解道:“這是為何?”
“因為這是很危險的一件事情,太子身為國之儲君,更不應該徇私?!睆埿藿忉尩溃骸巴?,陛下身為親王能與太子爭輝,已是陛下垂青,若殿下在上元詩會上展現(xiàn)招攬?zhí)煜聦W子之意,陛下會作何感想?”
李瑁一時怔忡。
為了平衡東宮力量,李隆基有意增強壽王集團的勢力,但是這些終究是在維護儲君的前提之下,若壽王不思自我約束,一味爭強,李隆基一向行事果決,當然會遏制壽王,那么奪儲之路便會終止。
李瑁點了點頭,行了一禮,“大人所言甚是,是我考慮欠佳。”李瑁有著李林甫一般的機敏,明白了張修的意思,便也不再強求,“上元詩會有勞大人了,若有什么幫得上忙的,大人盡管開口?!?p> 壽王和張修又聊了一些上元詩會的比試流程以及歷年上元詩會的佳作,便起身告辭,張修將壽王送至門外,李瑁臨走時丟下一句,大人的院子實在有些太小了,大人若想置換新宅,可以幫到大人。張修言謝,行禮告別,看著李瑁所乘的馬車漸漸離去,張修嘆息了一聲,正要朝府中走去,走過來一個熟悉的身影,正是李適之。
因為兩心照不宣,張修知道李適之前來所為何事,因此道:“看來你一直在這里?!?p> 李適之似乎故意忽略張修有些挖苦的語氣,“這里又不是皇宮大內,軍機重地,我為什么不能在這里?”李適之故意揶揄道:“你是這樣對待客人的?竟然不將客人請進府內?!?p> 張修笑了笑,伸手示意道:“好好,李大人請進?!?p> 兩人打趣打諢相攜進入院中,李適之看著院中靠墻邊錯落有致的晚桂,“我比較喜歡你的院中的這種布局,深淺相宜,古樸閑雅?!?p> “方才壽王還告訴我有幾個大院子,如果我想置換的話一定不要讓我客氣?!?p> 李適之道:“看來壽王從李林甫的身上學了不少的東西?!?p> “與我們之前的設想沒錯,壽王果然是來試探我們?!?p> 李適之點了點頭,道:“我與張令經常切磋詩文,在壽王集團的眼中,我已經被列入了支持太子的那一類朝臣,如果我來主持詩會,李林甫定然會從中間作梗,因此主持詩會的這個人不能是我。”李適之將目光移向張修,“上元詩會是天下學子的一次聚會,我不想讓這次聚會被黨爭所污。李林甫屬于非科舉一派,大部分依靠地方氏族派,因此不會費心招攬科舉一派,所以,此舉是在試探?!?p> “我明白?!睆埿薜难凵裰新冻錾畛林又溃骸耙岳盍指Φ闹斏魉粫绱嗣笆У淖屘锰靡粋€親王做出這樣的一個舉動,若我答應壽王的請求,便是陷壽王與不義,若我曉以厲害,便是為壽王著想,至少證明我并不是太子的人,經過此番試探,李林甫也應該知道上元詩會,不涉黨爭?!?p> 李適之用欣賞的眼睛看著張修,“你果然洞若觀火?!?p> 張修沉吟了一陣,“黨爭已經開始耗損朝廷元氣,我不想這次詩會也被黨爭玷污,我們力量微薄,只能小心應對,終究不能根治?!?p> “黨爭自古皆有,只不過如今黨爭愈演愈烈,便是陛下的心性發(fā)生了變化?!崩钸m之負手而立,“陛下的皇位靠政變而來,其雖然高高在上,但是卻缺乏一種安全感,因此陛下的控制欲極強,對于威脅皇權之事,處置行事果決,不會留一絲情面?!?p> 張修點了點頭,“不錯,陛下不想讓東宮失去掌控,有意讓壽王崛起與東宮爭輝,陛下若不能信任太子,則朝政堪憂?!?p> 李林甫非科舉出身,若想要進一步擴充勢力,也不會大舉重用科舉出生的人,其目的便是不希望太子借上元詩會來拉攏科舉一派,因此才出此計謀,但李適之和張修乃去年科舉狀元和榜眼,早已經識破李林甫的計謀,將計就計,哪怕李林甫之后在科舉上動手腳,若有真才實學的學子在上元詩會上嶄露頭角,李林甫也無法完全通過科舉手腳將這些才俊淹沒。
“張令告訴我,他能預感到陛下已經開始不相信太子,自己與陛下之間的距離也越來越遠,或許會發(fā)生我們最不希望發(fā)生的事情?!闭f道這里李適之一向傲杰的臉上蒙上了一層黯然之色。
李適之的祖父便是唐太宗的長子李承乾,李適之的身份是唐太宗的曾孫,當年唐太宗見李承乾成不了儲君氣候,便要廢立李承乾的太子之位,遭到了丞相長孫無忌,房玄齡,魏征,以及言官的反對,最終唐太宗作罷,經此一事后,李承乾心中惶惶,支持太子的潞國公侯君集也頗為恐慌,于是李承乾最終在侯君集的唆使下以謀反,被唐太宗貶為庶人,發(fā)配邊地。
李適之從小在這種屈辱中長大,但是他并沒有放棄洗刷這種屈辱,在神龍年間李適之才獲得朝廷的赦免,雖然為皇室血脈,但是享受的只是朝廷蔭官襲爵的待遇,其從小善屬詩文,心思慧智,卓爾不群,受到了地方官的重視,從而舉薦入仕,李適之并不想通過舉薦為官,于是去年參加科舉,最終名列科舉狀元。
雖然李適之才華橫溢,但是在李隆基看來其畢竟是罪臣之后,依然沒有得到重用,唯獨中書令張九齡不計前嫌,看到李適之的經濟之才,多次舉薦,令李隆基有些不喜。
在李適之張修這些忠正之臣的眼中,最不愿發(fā)生的情況便是儲君被廢,皇子之間又陷入奪儲之爭,朝堂迎來新的一波動蕩。
李適之一向放浪形骸之人,心中不為人知的傷痛隱藏在內心深處,只有在朋友面前李適之不會隱藏,張修看著李適之的表情,似乎對李適之的這種情感感同身受,他將眼神移向參差錯落的樹梢,望著遠方的天際線,“相較于貞觀時期,目前陛下手中握有絕對的皇權,陛下是一個多疑的人,這些年來,陛下裁撤扶龍山莊,將多位宰相參政修改為兩位宰相參政,削減宰相權力,廢立言官機制,左右諫議大夫左右拾遺形同虛設,只剩下一個不敢拂動逆鱗的御史臺,若陛下廢立太子,有足夠的決定權?!?p> “若太子殿下繼續(xù)不修德政,與兩位親王頻繁往來,這樣下去極其危險,我雖然是罪臣之后,官職低微,也要再次給太子殿下遞一封折子?!?p> 張修眸色幽幽,“別人不諫,我們來諫,適之,我與你一同上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