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宗,近千年以來興起的人族新教派。
其“新”有兩個層次的含義。
首先是時間尚短,其近千年的光景比之諸多俗世王朝的歷史都要悠遠(yuǎn),但與道宗之下各門派的萬載歲月相比,著實還是尚顯稚嫩。
而另一個層次的“新”是指其是一個全新的教派,與道宗無任何關(guān)聯(lián)的教派。
在佛宗出現(xiàn)之前,人族修真界是只有道宗的存在的。道宗的唯一性,自有其歷史淵源。
相傳,上古時期,人族孱弱,受百族欺凌,人族不甘,一直致力于尋找強盛之法,而后人族中的部分探索者發(fā)現(xiàn)了“悟道”可以為其帶來超越俗世的力量。
至此,人族中出現(xiàn)了一群名為“修道者”的人。他們實力非凡,甚至能與蠻族兇獸一較高下,人族實力與日俱增。
時臨上古之戰(zhàn),人族被卷入其中。為護(hù)佑人族,人族中的修道者盡皆匯集起來,組成了一個聯(lián)盟,稱為道宗。
因道法萬千,各個修道者所悟之道都不盡相同,但為便于管理,于是將道法大致相同的人匯在了一起。分門別類,形成了道宗五門九派八十一脈,各門、派、脈均各有特色,不盡相同。
如此道宗便囊括了人族所有的修道者及其所悟法門。且歷經(jīng)百年的上古之戰(zhàn),道宗已不再是一個簡單的聯(lián)盟,而是形成了一種傳承。
道宗之訓(xùn):為往圣繼絕學(xué),為萬世開太平。
至此,道宗成為了修真界的代名詞。人族所有的修真?zhèn)鞒薪猿鲇诖恕?p> 但不知何故,上古之戰(zhàn)后,道宗瞬息分崩離析,化作五門九派八十一脈四散各地。
道宗雖分離,但傳承未斷。各門、派、脈皆是各自傳承了下去。
所以,天下間若是有人修真,無不可以說是出自道宗之傳承。即便有個別散修無門無派,但若是追尋其傳承,其根仍舊在道宗。
正因為天下間修真?zhèn)鞒薪猿鲇诘雷?,所以天下間修真門派只有道宗的五門九派八十一脈,再無其他教派。無人會去用道宗之傳承另立門戶,且道宗也不會允許此類行為的發(fā)生。
這便是道宗唯一性的淵源。
但千年前,有一奇人創(chuàng)立了佛宗。
道宗的各門、派、脈對此皆頗為關(guān)注,但在發(fā)現(xiàn)其建宗立派的法門與道宗以往的傳承都無關(guān)時,便沒有多加干涉,任其自由發(fā)展。
千年間,在某一時段,佛宗忽地被各國君王所好,在各自國內(nèi)大肆推廣佛宗學(xué)說,興建廟宇。
佛宗由此興盛。但與道宗不同的是,道宗各門、派、脈追求的是超凡脫俗,追究道之極盡,少與人間往來;而佛宗則是反行其道,盛行于世間,承受人間香火。
除道佛兩宗,還有另一大勢力與人族有關(guān)——魔宗。
魔宗,不似道佛兩宗,它不是一個傳承,它更像是一群惡魔的聯(lián)盟。它匯集百族之中的失意者、叛逃者、被拋棄者,上至修真,下及世俗,人族中亦有不少人加入其中。
雖其只在世間顯現(xiàn)了百年,卻好似他們已經(jīng)無處不在,肆意地侵蝕、破壞著這個世界的秩序。
魔宗,已成為了這世間罪惡的代名詞。
所以,之前客棧內(nèi)有人談笑之間提及了魔宗,但其同行者皆是色變不語,由此可見魔宗危名之盛。
說回佛宗。
佛宗之人,有一個獨特的稱呼——和尚,俗世百姓也以此來稱呼佛宗之人。
若是想入佛宗,需剃度,須嚴(yán)守戒律清規(guī)。
而佛宗的戒律清規(guī)中最為著名的便是八戒:一戒殺生,二戒偷盜,三戒淫邪,四戒妄語,五戒飲酒,六戒著香華,七戒坐臥高廣大床,八戒非時食。
如此,佛宗之人便有了三個最為明顯的特征:和尚稱謂、光頭形象、八戒行為。
再加上佛宗聲名日盛,幾乎無人不知,所以即便是尋常百姓也能輕易辨出佛宗之人的身份來。
一顆大光頭就是身份最好的證明了。
所以當(dāng)一陽問修遠(yuǎn)和尚那些人談?wù)摰暮蜕惺钦l時,修遠(yuǎn)和尚一臉見了鬼的模樣。
這還用問!
難道是我這顆大光頭還不夠閃亮的嗎!修遠(yuǎn)和尚心里如是想到。
而一陽之所以會如此問,那也是有原因的。
一陽自小深居山中,雖不知修真之事,但也讀過不少俗世詩書,知曉俗世之事。佛宗盛行世間,詩書中不可能沒有記載,但一陽為何不知呢?
那是因為一陽所讀的詩書中就沒有近千年的,都是年代極久遠(yuǎn)的。而佛宗是近千年才有的,一陽自是不知曉佛宗的名號了。
不單是不知佛宗,一陽對整個世界的認(rèn)知都十分有限。
他對這個世界的了解基本都是來自山中茅草屋里的各類俗世書籍,所以對人間俗世文化一陽還是頗為了解的,但對修真之事卻真是一竅不通。
他也曾好奇不止一次問過師父,但師父總說時候未到,他還無需知道修真之事,待時候到了,他自會知曉的。
所以,他對修真和道宗的認(rèn)知都是來自俗世書籍中的。書中對修真之事有所記載,所以他知曉有修真一事,卻不知修真到底為何物,畢竟俗世書籍中不可能記載有修真之法;
他知道道宗的存在,但也僅限于大致知道各門、派、脈的名稱,連其各自特征也是全無所知,畢竟道宗各門、派、脈對于俗世來講都頗為神秘,少與世俗來往,俗世對其了解甚少,俗世書籍中自是不會有詳細(xì)的記載。
如此,一陽此次下山定是充滿了新奇和刺激的,會有著諸多前所未有的新事物亟待他去相遇。
“你是真不知道和尚是誰?”修遠(yuǎn)和尚一臉懷疑地看著他。
“修遠(yuǎn)兄,我才疏學(xué)淺,且沒在人間行走,所以多有不知,還望修遠(yuǎn)兄告知?”一陽真誠問道。
“唉,他們說的和尚就是我??!”修遠(yuǎn)和尚說道。
“??!修遠(yuǎn)兄還有另一個名字?!币魂栿@訝道。
修遠(yuǎn)和尚聞言一陣無語,這還不是一兩句話能解釋得清楚的,索性懶得解釋了。
“這事一兩句話還講不清楚,以后有機會再與你說說吧。”修遠(yuǎn)和尚說道。
一陽答道:“也是!今日時間無多,不然定是要請修遠(yuǎn)兄好好賜教一番的。不過那些人就這般議論你,著實是頗為失禮。”
修遠(yuǎn)和尚聞言笑道:“哈哈哈,無妨無妨,閑言碎語正好下酒,他們說得越難聽,我喝得越盡興?!?p> 一陽聞言,不由贊道:“好!修遠(yuǎn)兄真是好胸懷!”
修遠(yuǎn)和尚應(yīng)道:“嘿嘿!那是那是?!?p> 一番痛快吃喝后,二人都是極為盡興。
店里小二也已將修遠(yuǎn)和尚要求準(zhǔn)備的東西打點好送過來了,修遠(yuǎn)和尚看了看那一大麻袋東西,笑著說道:“好好!這事你辦的不錯,待會有你的好處的,你先下去吧!”
那小二聞言,頓時喜形于色,蹦跶著退走了。
一陽清點了一下東西,各類食材均有,有許多都還是他沒見過的,其中還有一袋他著重要求的大米。一陽將之前那位善良老婆婆給與的那袋大米也一并放了進(jìn)去。
一陽心中十分滿意,正在心中思量著與修遠(yuǎn)和尚告別的話。
此時修遠(yuǎn)和尚突然拍了拍他的肩膀,讓他附耳過來聽他小聲講話:“一陽兄,我告訴你一件事兒啊!”
一陽心中不由有些疑惑,不知他為何這般表現(xiàn),但也十分配合,也小聲回道:“什么?”
“那個,我沒有錢付賬,我倆得趕緊溜了!”
“什么!”
一陽一聲驚嘆,引得眾人紛紛側(c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