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侯于汜水關前扎下大營,曹操提議袁紹為盟主,諸侯誰也不服誰,袁紹四世三公占了便宜,順利當上盟主。
袁術不僅是四世三公,還是袁家嫡子,為什么沒有當上盟主呢?
因為人緣太差。
陳留太守張邈疏財仗義,好交朋友,在洛陽期間,與曹操、袁紹等經常交往,關系很好。
但是袁術人品,張邈不喜歡此人,雖然他們同期,但沒什么交情。
張邈尚且如此更何況他人。
而且此時如論威望的話,袁術根本比不上袁紹。
袁紹在洛陽時曾經與董卓吵過架,當時差點打起來。
董卓擺宴席大宴群臣,要行霍光伊尹之舉,廢立天子,袁紹據(jù)理力爭反對董卓,差點被董卓殺了。
有了這件事,袁紹的威望如日中天。
就像曹操曾經刺殺董卓,即使失敗了,也獲得無數(shù)的人望,陳宮便是第一個追隨的人。
后來由于曹操太狠,殺了呂伯奢全家,陳宮離開了曹操。
袁紹成為盟主,第一件事便是封他弟弟袁術為糧草總督,可能也有彌補袁術的心里,諸侯都沒有什么意見。
畢竟糧草雖然重要,但是需要軍士押運看管,一定程度上屬于累贅。
放在袁術處,又不會有什么危險,而且還有免費的勞力押運何樂而不為。
但是孫堅卻不這樣認為。
孫堅在擔任長沙太守之前,在北方抗擊過胡人,黃巾大亂時,又隨盧植與皇甫嵩澆滅叛亂,經歷過數(shù)次大戰(zhàn),立下赫赫戰(zhàn)功。
他知道糧草的重要,袁術此人自大狂妄,氣量極小而且善妒,完全不適合看糧。
歷史也證明袁術確實不適合押運糧草。
在袁紹任命袁術押糧時,孫堅極力諫言阻止。
但勢單力薄,沒有成功阻止這件事,而且還讓袁術記恨上了。
孫堅也是太老實,既然不喜歡且已經得罪了袁術,就不要將糧草交給他。
他卻覺得聯(lián)盟本就不團結,如果他分幫拉派,那么聯(lián)盟就瓦解,而且有袁紹在,不怕袁術耍手段,一切都是為了聯(lián)盟。
以致后來缺糧,差點死在汜水關前,袁紹也沒有給他做主。
曹操就聰明很多,他知道袁術不是什么善人,不放心將糧草交給他,但也不得罪袁術。
這就是做人的差距。
當然還有相同做法公孫瓚、陶謙等人。
袁紹有些諸侯沒有交出糧草,但沒有說什么,算是默許了。
諸侯中,東郡太守喬瑁與兗州刺史劉岱,兩人有仇且極深。
喬瑁的東郡鄰著劉岱的兗州,因為邊界的事情,兩人已經到了動手的地步,發(fā)誓永不共邊。
歷史上,喬瑁最后也是被劉岱所殺。
此次曹操與袁紹召天下諸侯來洛陽,一來他們不得不來,二來他們想在此次進攻洛陽混點功勞。
諸侯可能都有這樣的想法。
所以他們暫時放下仇恨一起參與會盟,但是兩人的想法都是一致的,那就是永不共邊。
所以諸侯暫時分成兩派,一是袁紹為主的劉岱一方,一是曹操為主的喬瑁一方。
雙方分開進攻洛陽,由袁紹統(tǒng)一指揮。
后勤安排好之后,便是先鋒的任命了。
諸侯對于孫堅做先鋒沒有絲毫意見,畢竟江東猛虎不是白叫的,一直記恨孫堅的袁術也沒有什么意見。
袁紹率領大軍坐鎮(zhèn)大營,孫堅帶領己部軍士以及程普、韓當、祖茂、黃蓋四將,先行一步,進攻汜水關。
本來汜水關前是沒有營寨,孫堅直達汜水關的,因為董卓的緣故,平白多了三個營寨。
這方法也不是董卓想出來的,完全是借鑒陸遜。
夷陵之戰(zhàn),劉備大起百萬大軍進攻東吳。
東吳無力抵抗,生死存亡之際,孫權大膽啟用陸遜,有很多人覺得陸遜之后,東吳再無大都督。
陸遜十日間在兩座城池之間,起營寨二十座,劉備攻破之后,下一城再起二十座。
如此往復。
此舉與后來的司馬懿抵御諸葛亮有異曲同工之妙,目的都是為了拖死對方。
司馬懿是為了等著諸葛亮老死,而陸遜是為了將劉備累死。
夷陵之戰(zhàn),從初春開始,按照實力對比,本來仲夏就應該結束。
陸遜硬生生將戰(zhàn)爭一直拖到盛夏,江東的盛夏直接能將人熱死。
劉備大軍連月來作戰(zhàn)疲憊不堪,為了躲避太陽,大軍直接進入林中扎營。
陸遜等的就是這個時機,一把火將劉備的一百萬大軍燒了個尸骨無從。
火燒連營,整整六百里,劉備也是死在這場戰(zhàn)爭。
這就為什么說夷陵之戰(zhàn)是三國的結束。
蜀軍損失慘重,東吳也好不到哪去,魏軍卻休養(yǎng)生息,兵精糧足。
董卓的目的卻和陸遜不同,諸侯兵力強盛,這么做根本沒有意義。
況且汜水關距洛陽太近,就算扎營也扎不了多少,而且北方與江南不同,地勢復雜,適合扎營的地方太少。
董卓的目的是為了給孫堅送功。
袁術不是嫉妒孫堅攻下汜水關拿了首功嗎?那董卓就給孫堅送功勞,讓孫堅的功勞更大。
這三座營寨唯一的目的就是給孫堅增加功勞,分裂孫堅與諸侯。
虎牢關。
董卓與李儒賈詡等人正在處理大軍各處傳來的消息。
這日,汜水關前傳來消息,濟北相鮑信之弟鮑忠領著五千人前來攻營,被樊稠引軍擊敗,獻鮑忠人頭一顆。
董卓瞬間記起是怎么回事,原來孫堅擔任先鋒之后,雖然諸侯沒有不服。
但是濟北相鮑信擔心讓孫堅拿了首功,便讓他弟弟鮑忠?guī)嗽趯O堅之前進攻汜水關。
歷史上,鮑忠?guī)е迩吮蝗A雄五百人殺敗,一個回合也沒有撐過,被華雄斬了。
而聯(lián)盟對于這件事的處理就很有意思了,袁紹知道這件事后,不但沒有懲罰鮑信,還將這件事壓了下去,只是口頭責備了鮑信一頓,由已經死了的鮑忠背了黑鍋。
如今鮑忠死在樊稠手中,不知道袁紹會如何處置。
董卓大大的賞了樊稠與張濟一番,又鼓勵他們再接再厲,不可驕傲。
傳令兵也領了一點小賞。
董卓與李儒賈詡兩人商量怎么將這件事喧嚷出去,讓諸侯都知道,繼而打擊袁紹。
濟北與渤海相近,濟北相鮑信一直是袁紹的鐵桿,這也是為什么袁紹會幫著鮑信的原因。
一旦這件事宣揚出去,袁紹不管處不處理鮑信,對他都不利。
處理了鮑信,他失去一個親信,不處理鮑信,便在諸侯面前失去威望。
千年豆
求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