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里蒼茫華北地,
巍巍太行守燕州。
自古冀中多志士,
但嘆貧寒也風流!
幾百年的歷史動蕩、炮火硝煙,給這片錦繡河山留下的創(chuàng)傷,終究會讓山川銘記、在大地留痕。
生活在這片大地上的人們,更是飽嘗了愚昧落后,所釀下的苦酒。
不甘心的人們,為了能給自己搏取一個更好的明天,一次次地與命運抗爭著!
早春的華北平原,麥田浪滾。
俯瞰大地,一小塊一小塊還沒有耕種的棉花地,仿佛還在向世人傾訴著自己曾經的苦難。與周圍充滿生機的麥田格格不入。
一個個有著低矮房屋的村莊點綴其中,讓人心情一陣壓抑。
一條殘缺的老河堤,從西部山區(qū)斷斷續(xù)續(xù)的通往東南,帶我們步入我們所要敘述的主人公馬庚辰的家鄉(xiāng)。
古槐村是從過去的一個小寺院發(fā)展起來的平原小村。
現在,早已經沒有了寺院的蹤跡。
只留下一座座銘刻著密密麻麻楷文的大塊兒石碑,零零散散的分布在村里的某個角落,讓人還能夠想象的到當時這座寺院,香火鼎盛的時刻。
一棵要三個人合摟也摟不住的古槐樹,樹身中空,枝干也是中空。
每年春天,老古槐仿佛是還在不甘心自己老去似的,瘋狂地向外冒著新的枝丫。
只有一尺來厚的樹皮,還在汲取輸送著大地的養(yǎng)分,來支撐著讓它始終不肯死去。幾千年的,一直坐落在現在村子的東北角、老河堤旁。
這也是“古槐村”村名的由來。
古槐下有四個石獅子鎮(zhèn)守著四方,讓古槐村的村民們,心靈上也感到很是安泰平和。
當時,古槐村還是一個只有六七百人口的平原小村落。村里主要居住著吳、胡、陳、王、康、馬,六姓人家。其中以吳、胡、陳三個家族的居民為多,馬姓人人丁還比較單薄。
到馬三元老爺爺那一輩,只有兄弟兩個。老大生了一個兒子,也就是三元的父親。
三元的父親有兩個堂弟。
大堂弟生了一個兒子,二堂弟卻一連生了七個兒子。
馬三元親弟兄三個,他排行老三。
他們三兄弟因為住在村子的南街,所以家族內稱之為“南院”。
而三元的兩個堂叔居住在村子的北街,家族內以之為“北院”。
今天是馬三元嫁女兒的日子。
卻沒有平常時應該有的熱鬧喜慶。
一看到女兒二妮兒還很嬌小的身影,馬三元就感到一陣胸悶心痛。
二妮兒現在才只有十四歲,餓的已經是皮包骨頭了!瘦小的臉上,一雙大眼里滿是恐懼。
只有十四歲就要被父母所“遺棄”,經過了最初的哭鬧,此時的二妮兒無助地死死拉住母親康辛花的衣角,呆呆地發(fā)著愣。
康辛花流著淚,不住地安慰著女兒。
三元也沒有請本家人去陪送二妮兒出嫁。
在這個家家都揭不開鍋的時期,本家人也沒有奢望三元能讓他們去陪送二妮兒,去二妮兒的婆家大吃一頓。
那可是二妮兒以后的救命糧呀,三元又怎么能舍得讓他們去糟蹋了呢?
最終,二妮兒的婆家來迎娶二妮兒的馬車到了。
只有新郎家里的一個長輩,在媒婆的指引下,趕了一輛用大紅被面兒罩著的馬車,帶了家里的新女婿前來。
三元也是第一次見到新郎。
一看到媒婆給自己帶來的,卻是一個怯懦的連門都不敢進,已經二十一歲的這個“準女婿”!只氣的兩眼發(fā)黑,腳下一個趔趄,堪堪沒有背過氣去。
三元也想給二妮兒找個好婆家,可是在這個家家為吃喝發(fā)愁的時期,又有誰家還想再平白的添上一張嘴呢?找來找去也只有這一戶,只剩下了孤兒寡母的兩口之家,愿意接納已經餓的是皮包骨頭不斷發(fā)燒的二妮兒進門。
今天,三元也是第一次看見這個怯懦的準女婿,這……這……這也太不當了!
可是已經到了這個檔口,為了能讓女兒逃了活命,三元也顧不得這些了。他嘆了一口氣,讓大女兒大妮兒和二兒子梓亭架了二妮兒上了婚車。
當馬車啟動了,二妮兒才后知后覺的反應過來,驚恐地像瘋了一般的哭喊著要下車。
大妮兒和梓亭拼了命的死死拉住她。
說是讓兩個人去陪送一下,還不如說是“押送”來的貼切!
第二天,馬三元又把不滿一周歲餓的像個大肚雀兒一樣的小兒子,送了人。
眼看著哭的死去活來的妻子康辛花,馬三元也是難受的痛苦失聲。
馬三元的大兒子馬庚辰這時候沒有在家,不知道他回來了,又會怎么樣呢?!
此時的馬三元已經是走投無路了。為了能讓家里的這幾個孩子都能逃了活命躲過此劫,他也只得如此狠心了。
轉眼間,事情過去了十一年。
直到今天,馬三元也從未忘記當時的那一刻,是多么的令人痛徹心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