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偽”之辯
當(dāng)日的授業(yè)結(jié)束后,莊子吩咐蒙仲留了下來,旋即帶著后者一同來到了庫房,從中翻出了他以往所著的《駢(pián)拇》、《馬蹄》、《胠(qū)篋(qiè)》、《盜跖(zhí)》四篇論著。
沒錯,這四篇論著,全都是莊子抨擊儒家思想的作品,可想而知他對儒家思想的抵觸。
先說《駢拇》,駢拇即指合并的腳趾,跟旁出的歧指和附著的贅瘤一樣,都是人體上多余的東西。
此篇,大體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為了闡述智慧、仁義和辯言猶如人體上的“駢拇”,都是不符合本然的多余的東西;
第二部分開始攻擊儒家,批評仁義和禮樂,指出天下的至理正道,莫如“不失其性命之情”,即保持本然之真情,而“仁義”和“禮樂”卻使“天下惑”。
第三部分進一步攻擊儒家的仁義,進一步指出儒家“標(biāo)榜仁義”是亂天下的禍根,從為外物而殉身這一角度看,君子和小人都“殘生損性”,因而是沒有區(qū)別的。
直到第四部分,莊子才指出一切有為都不如不為,從而闡明了不為仁義也不為淫僻的社會觀。
而事實上《駢拇》這篇,莊子還只是點到為止地批判了道家,而到了《馬蹄》篇中,莊子則是進一步諷刺了儒家的行為。
在文中的開篇,莊子先闡述了馬的天性與其生存之道:蹄可以用來踐踏霜雪,毛可以用來抵御風(fēng)寒,餓了吃草,渴了喝水,性起時揚起蹄腳奮力跳躍,這就是馬的天性。
等到世上出了管理馬的伯樂,于是用燒紅的鐵器灼炙馬毛,用剪刀修剔馬鬃,鑿削馬蹄甲,烙制馬印記,用絡(luò)頭和絆繩來拴連它們,用馬槽和馬床來編排它們,這樣一來馬便死掉十分之二三了;餓了不給吃,渴了不給喝,讓它們快速驅(qū)馳,讓它們急驟奔跑,讓它們步伐整齊,讓它們行動劃一,前有馬口橫木和馬絡(luò)裝飾的限制,后有皮鞭和竹條的威逼,這樣一來馬就死過半數(shù)了。
然而世世代代還有人稱贊伯樂為“善于管理馬”?!綪S:這段還舉例了陶匠與木匠,用意跟伯樂差不多?!?p> 莊子認(rèn)為,黎民百姓有他們固有不變的本能和天性,織布而后穿衣,耕種而后吃飯,這就是人共有的德行和本能。
人們的思想和行為渾然一體沒有一點兒偏私,這就叫做任其自然。所以先古之人天性保留最完善的時代,人們的行動總是那么持重自然,人跟禽獸同樣居住,跟各種物類相互聚合并存,哪里知道什么君子、小人呢!人人都蠢笨而無智慧,人類的本能和天性也就不會喪失;人人都愚昧而無私欲,這就叫做“素”和“樸”。
等到世上出了圣人,勉為其難、竭心盡力地去追求所謂的仁義,于是天下開始出現(xiàn)迷惑與猜疑。放縱無度地追求逸樂的曲章,繁雜瑣碎地制定禮儀和法度,于是天下開始分離了。
毀棄人的自然本性以推行所謂仁義,這就是(儒家)圣人的罪過!
而到了《胠(qū)篋(qiè)》這篇,莊子的文章變得更加激烈,甚至提出了「圣人不死、大盜不止」的說法。
文中所舉的例子,即「田氏代齊」,即田成子殺齊君而盜其國這件事。
田成子即「田恒」,其祖上是與宋國一樣都是“三恪”的陳國的太子「陳完」,陳國滅亡后,陳完便逃到齊國,在姜姓齊君幕下?lián)问看蠓?,待等到田恒時期時,田恒謀反作亂,逐齊君而竊取齊國。
而不可思議的是,世人以及其余諸侯,包括儒家的那些圣人,此后居然都認(rèn)可了田恒這個齊君。
竊取鉤子這種微不足道東西的人會被處死,然而竊取了整個國家的田恒,卻名正言順地成為了諸侯,這就是「竊鉤者誅、竊國者侯」這個典故的由來。
莊子在文中諷刺儒家:(儒家)圣人告誡我們,不可以貪圖不義之財,因此對于那些偷竊諸如腰帶這種不值錢東西的人,必須加以處罰(竊鉤者誅);但圣人同時也表示,要順天應(yīng)人、吊民伐罪,因此「竊國」成功的人,都可以用這些冠冕堂皇的大道理當(dāng)作借口,建立并維系他所竊得之物。
換而言之,圣人即是在保護、袒護這些“大盜”,是故,圣人不死、大盜不止。
而相比較《胠篋》攻擊的是儒家標(biāo)榜的仁義與推崇的圣人,《盜跖(zhí)》、《漁父》這兩片,莊子直接開始攻擊儒家思想的鼻祖孔子。
其中《盜跖》以「柳下季」——即「坐懷不亂(將受凍的美人裹在懷中為其取暖而心緒不亂)」的那位柳下惠——的弟弟「展跖」為主人公,借展跖與孔子的對話而對孔子做出了一系列的抨擊,攻擊孔子與他的思想屬于“巧偽”,指責(zé)后者“不耕而食,不織而衣,搖唇鼓舌,擅生是非”?!綪S:記得大魏那本書作者也提過,儒家思想就是這樣:我知道農(nóng)事很重要,但我不會去做,因為我是君子,是“士”,是上等人,而農(nóng)事是下等人做的事?!?p> 旋即,又抨擊孔子假借周文王、周武王的治國方略(即指周禮),控制天下的輿論,一心想用你的主張傳教后世子孫,穿著寬衣博帶的儒式服裝,說話與行動矯揉造作,用以迷惑天下的諸侯,一心想用這樣的辦法追求高官厚祿,要說大盜再沒有比你大的了——天下為什么不叫你作盜丘,反而竟稱我是盜跖呢?
然后又諷刺孔子夸夸其談卻無任何功績,非但自己不能安身立命,就連弟子也沒有好的結(jié)局——當(dāng)時孔子兩次被逐出魯國,在衛(wèi)國被人鏟削掉所有足跡,在齊國被逼得走投無路,在陳國蔡國之間遭受圍困,不能容身于天下;而孔子的得意弟子「子路」想要殺掉篡逆的衛(wèi)君卻不能成功,而且自身還在衛(wèi)國東門上被剁成了肉醬?!綪S:說實話,孔子時期的儒家思想的確很空洞,通篇就是標(biāo)榜仁義、推崇圣人,因此始終不被諸國接納,頂多當(dāng)一塊金字招牌,孟子也是。直到后來,儒家借鑒道家、法家的思想,在治國方面總算也開始有了些成績。另外再提一句,作為儒家重要治國思想的「內(nèi)圣外王」,它是莊子提出來的,載于《莊子》的《天下篇》,不過被儒家借鑒了,以至于后來儒家壯大后,有不少人以為這是儒家首創(chuàng)的思想?!?p> 《盜跖》這篇,是莊子借大盜展跖的口,罵孔子、罵儒家罵地最狠的一篇,幾乎全盤否定了孔子提出的儒家思想。
【PS:其實《莊子》雜篇中還有一篇《漁父》,借故事中一位漁夫——實際上是一位無名的隱士,或者是道家所推崇的那種「圣人無名」的道家圣人——的口,較為客觀地批判了儒家。但作者仔細(xì)看了看,確實感覺不像是莊子所著,尤其是文中對「孔子最后向那名漁父表示由衷尊敬」的暗寫,以莊子的高傲,根本不屑于占這個便宜,應(yīng)該是道家后人偽托莊子寫的,所以作者就沒加進去?!?p> 這四篇論著,《駢拇》約一千兩百字,分六冊竹簡;《馬蹄》約七百字,分四冊竹簡;《胠篋》約一千五百字,分八冊竹簡;《盜跖》近四千字,分為二十二冊竹簡。
也就是說,莊子翻出來的逐漸,總共多達(dá)四十冊竹簡。
“夫子,您這是……”
將這四十冊竹簡通通搬到正屋后,蒙仲在莊子的示意下隨意拿起一冊翻了翻,卻正好翻到「盜跖指責(zé)孔子」的那一部分,不由地心中一愣。
旋即,他又翻了翻其他的竹簡。
總而言之,在他讀誦了全部的書簡后,他發(fā)現(xiàn)這些竹簡上的論著,都是用來攻擊儒家思想的。
為何偏偏挑四部攻擊儒家思想的論著呢?
他不解地看向莊子。
而此時,莊子則在一塊竹牌上寫下幾個字:你如何看待?
『如何看待?是指如何看待儒家思想么?』
蒙仲想了想,這才回憶起方才他與諸子辯論時,可能言語有些不當(dāng),涉及到了一部分儒家思想,因而惹得這位對儒家極有成見的道家圣賢心中不渝。
“夫子。”
蒙仲拱了拱手,說道:“我知道夫子對儒家頗有成見,但我認(rèn)為,儒家未必沒有可取之處。”
“哼?!?p> 莊子輕輕哼了一聲,嘴角微揚流露露出幾許蔑視,直到蒙仲睜大眼睛驚訝地瞅著他時,他這才立刻收起那幾分蔑笑,一無既往的面無表情。
『原來莊夫子也會露出那樣的表情……』
蒙仲暗自驚訝之余,口中說道:“夫子指責(zé)儒家‘巧偽’,但我認(rèn)為,‘巧偽’未必就不好?!?jīng)薛地有一人,性格懦弱怕事。某日,薛人帶著其子女外出,路遇有賊人搶掠一名商人,那名薛人便奮勇上前,幫助那名商人驅(qū)逐了賊人。
商人很感激,將薛人的事跡到處傳揚,稱其為勇士。待這件事傳到薛人的鄉(xiāng)邑后,或有知情人感到很是驚訝,私底下詢問那名薛人道:你平日性情懦弱,何以這次如此勇敢?
薛人便回答道:當(dāng)時我的子女皆在身旁,難道你要我承認(rèn)他們的父親是一個懦弱的人么?
……
事實上,這名薛人仍然懦弱,但因為子女在旁,他不得不假裝勇敢,但他「偽勇」的行為,卻幫助了那名商人,阻止了發(fā)生在天底下一樁惡事?!?p> “……”
聽聞此言,莊子捋著胡須若有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