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日之后,武威郡(天寶元年之前稱涼州),姑臧。
姑臧,時稱涼州城!
涼州城是隴山以西最大的城池。此時涼州城中有戶口兩萬兩千余戶,超過十萬人口。
其繁華遠超一些中原城池。
涼州城是絲綢之路的必經之路,是關隴入河西走廊的咽喉要道。處于河西走廊東端,有“天下要沖,國家蕃衛(wèi)”之稱。
由于處于一馬平川的堆積平原,故而自古以來都是富庶之地,是西北地區(qū)的經濟、文化、軍事中心。
河西地區(qū)居民雖以漢人為主,但是依舊有許多大族和群胡。
早在唐初之時,這里就是河西的都會。
史稱“襟帶西蕃,蔥右諸國,商侶往來,無有停絕”。
王忠嗣自兼任河西、隴右節(jié)度使以來。從河東來到河西,相隔數千里,有不適應這里的風俗習慣和民情,也不習物情。故而遲遲未對吐蕃動手。
僅僅經過數月,大姓豪強關閉門戶,收斂形跡,不敢犯法。武威諸胡也被王忠嗣收拾的服服帖帖。
氣勢恢宏的涼州城,建筑上和長安類似,又夾雜著大西北的風俗。
在涼州城內南部,便是河、隴地區(qū)的使牙所在。
節(jié)度使掌總軍旅,顓誅殺。辭日,賜雙旌雙節(jié),行則建節(jié),樹六纛。
使牙之的最中央,飄著六面紅色的大纛,彰顯著節(jié)度使的威嚴。
拱衛(wèi)著使牙的,除了兩千牙軍以外,還有赤水軍。
河西赤水軍,朔方經略軍,河東天兵軍,范陽經略軍。
此為大唐四大軍,兵力皆在兩萬七千到三萬三千之間。
其中赤水軍兵馬最多,兵力為三萬三千。
朝廷給出戰(zhàn)馬一萬三千匹。加之王忠嗣從朔方、河東帶來的戰(zhàn)馬,赤水軍的戰(zhàn)馬足足有兩萬匹。
現任赤水軍使為李光弼,王忠嗣最為倚重的大將之一。
以三萬多大軍拱衛(wèi)涼州城,可見涼州城的重要性。
另外涼州城西二百里處還拱衛(wèi)著大斗軍。
大斗軍是河西最精銳之軍,往往兼大斗軍使者,多為下一任節(jié)度使。
一旦涼州城有情況,大斗軍不到一天就能奔至涼州城。
中軍大營之中,端坐著一名中年男子
他年齡四十余歲,方臉闊額,濃眉大眼,氣宇軒昂,威風凜凜。
雖然他坐在座位上,但能感覺其身高最起碼六尺以上(一米八幾)。
他一身盔戎,雖然端坐著一動不動,但是他身上自然而然的流露出一股霸氣,那是一種不可撼動的威嚴。
他就是冠絕時代的沙場猛將,戰(zhàn)神王忠嗣。
這個時代,和王忠嗣同齡同輩名將之流,如郭子儀、李光弼、高仙芝、哥舒翰、封常清、安思順、安祿山、史思明、夫蒙靈察、皇甫惟明等。無一人能出其右。
小一輩的如李晟、王思禮、辛云京、車光倩、段秀實、李嗣業(yè)、王難得、馬璘等,都視王忠嗣為大英雄,奮起直追的目標。
吐蕃、突厥、契丹、奚等與大唐為敵的胡人,都是王忠嗣的手下敗將,并且每一次戰(zhàn),都是大破敵軍,連戰(zhàn)連捷,威震異域。
從軍二十年多年,未嘗一敗。完全符合“戰(zhàn)必勝,攻必取”的戰(zhàn)神名號。
縱觀華夏歷史,有名將在能力、功績上超越王忠嗣。
但是在將帥氣象上,無一人可比王忠嗣。
“光弼,我上書辭去朔方、河東節(jié)度使之職,陛下已經同意。我等可以全心全力,謀劃吐蕃。”
王忠嗣向下坐一名中年將領說道。
這名將領年紀與王忠嗣相仿,也是一身戎裝。他面部五官看起來像胡人,但是身上卻有些漢人的儒雅氣質。
此人就是后世大名鼎鼎的中興名將李光弼。
李光弼是漢化契丹人,他的父親是契丹酋長,武則天時代歸唐,賜姓李。
李光弼在大唐出生,在大唐長大,自幼學習儒家經典,兵書名著。對大唐有非常強的認同感。
按照這種趨勢,最多再過一代,李光弼的家族就能完全漢化,成為漢人。
“大夫不貪圖功名富貴,光弼欽佩萬分。”
李光弼聽到王忠嗣的話后,一臉欽佩,拱手說道。
李光弼的言語中也頗為感嘆。
王忠嗣無失無過,能自愿解除十二萬精兵。真是古之未有。
四鎮(zhèn)節(jié)度使,有天下兵馬接近二十七萬。可以說掌控著大唐的安危。
河東(今山西太原)、朔方(今寧夏吳忠)離河西(今甘肅武威)、隴右(今青海樂都)數千里。相隔太遠,王忠嗣掌控不便,只能天天派遣使者傳達命令、軍務,來回數日。還可能貽誤戰(zhàn)機。
另一方面,吐蕃在青海湖一帶調集大量兵力,月月寇邊,邊境百姓水深火熱。
這已經違背了王忠嗣的底線。
眾所周知,王忠嗣少年時期以勇猛自負。
第一次從軍在北方代州,李隆基以“霍去病遺孤”、“通曉兵法”為由直接任命王忠嗣為代州別駕,他自恃勇猛,經常輕騎出塞,激戰(zhàn)胡人。
由于作戰(zhàn)悍不畏死,李隆基和怕失去這個干兒子,為此還將王忠嗣召回長安一段時間。
由此,天下各地大將都知道皇宮之中有一個難得的將才,紛紛請求李隆基,希望能引薦王忠嗣為自己部下。
最終,王忠嗣從軍河西,在河西節(jié)度使蕭嵩麾下任職。
有一次,吐蕃贊普大酋在郁標川練兵,王忠嗣不聽蕭嵩的命令,認為這是一個突襲的好機會。
僅率領數百騎兵,偷襲正在練兵的吐蕃士兵。直接斬殺數千人,獲得牛羊數以萬計。年僅二十多歲,名震河隴。
蕭嵩入朝為相,杜希望任河西節(jié)度使時,攻取新城。在那一戰(zhàn)中,王忠嗣一人斬殺數百人,是以名聞天下!
隨著王忠嗣閱歷越來越豐富,作戰(zhàn)經驗越來越豐富,他一改以前的風氣。
他不再打沒把握的仗,每一次出兵,都精心謀劃,百戰(zhàn)百勝。這些在他擔任河東節(jié)度使時,離間突厥,布置邊防,大敗契丹、奚聯軍可以看出。最終向皇帝獻上《平戎十八策》,訴說中國之勢。
面對吐蕃的挑釁,王忠嗣果斷卸任河東節(jié)度使、朔方節(jié)度使。
因為河東軍團、朔方軍團都有自己的邊防任務,不可能幫助他出擊吐蕃。
河西軍團,隴右軍團的布防,皆是為了防備吐蕃,以及吐蕃麾下的勢力,有著共同的敵人。
如果王忠嗣想,憑借王忠嗣在河東多年的威望,完全可以在遙控河東、朔方,派遣親信領各軍,和安祿山一樣。
但王忠嗣是一個忠臣,一個不排除異己,唯才是舉,為大唐嘔心瀝血的忠臣。
如果王忠嗣沒有歷史上的悲劇,安祿山要造反,也要掂量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