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樣一來,我劍閣關(guān)再想守住,可就難了。一擊不成,退而固守,那也得兵馬充足才行。魏軍數(shù)倍于我軍,雖能憑關(guān)而守,也非長久之計,畢竟魏軍可以命換命,直接強攻,用人命來填,從而拿下我劍閣關(guān)?!?p> 諸葛亮覺得自己做人做得好難,又要照顧自己的傻兄弟張飛,還得主動替老將姜維維持體面,丞相真不是好當?shù)模廴肆?,難怪曾經(jīng)諸葛瞻在家里說過,高處不勝寒,居高者如臨險境,如履薄冰。
在座的人聽了諸葛亮的話之后,都被諸葛亮的為人和氣量所折服,就連張飛也不再犯渾,沒有拿姜維來說事。這時候,劉禪不得不開口給諸葛亮個臺階下了,畢竟諸葛亮想合兵一處,拿到劍閣關(guān)的兵權(quán),統(tǒng)一指揮,然而姜維不愿意,反而給了一套方案,讓諸葛亮和劍閣關(guān)的董厥互相配合,在姜維引走一部分魏軍之后,兩軍夾擊。
但是諸葛亮也不看好姜維,所以劉禪就得出來居中調(diào)解一下,論官職,那是諸葛亮比姜維大,是丞相,肯定得聽諸葛亮的,可論聲望和資歷則是姜維要強一些。況且諸葛亮領(lǐng)軍是來支援,打魏軍的,不是來和姜維置氣的。
劉禪判定諸葛亮肯定會想出一個好的方案,既不傷及姜維的顏面,又能夠最大化的實現(xiàn)支援效果,也許還會一舉擊敗魏軍,反正劉禪是將這一切都甩給了諸葛亮,也信任諸葛亮能干好。
于是,劉禪拋磚引玉,先是一笑,舒緩一下氣氛,說道:
“軍師氣度過人,朕得軍師,簡直如魚得水。既是姜伯約言及不必兵合一處,我等不用入關(guān),而是等待時機,待姜伯約攻打雍州之時,我軍與董龔襲一起夾擊魏軍,想必劍閣關(guān)上面肯定會如此行事。雖為不妥,但軍師可曾想到什么辦法?”
“如若沒有,姜伯約去攻雍州,而董龔襲依然出兵魏軍,那我軍按兵不動的話,恐怕劍閣關(guān)會損失慘害,也會使劍閣關(guān)蜀軍對我等心生芥蒂,恐難以一心抗魏。”
劉禪先將其中厲害給拋了出來,聽姜維的雖然像諸葛亮所說,應(yīng)該是不會成功的,但至少表現(xiàn)一致,同心齊力。下一次提出要入關(guān),那就容易多了。要是不聽姜維的,這一次自己做決定,那劍閣關(guān)要是被打痛了,說不定埋怨諸葛亮軍,直接投降魏軍,反過來揍蜀軍,憑姜維的脾氣,還真是有這個可能。
諸葛亮一聽,真是為劉禪感到高興,是個好隊友,諸葛亮先是向劉禪投去一個眼光,以示感謝,隨后方娓娓道來,說道:
“陛下,如今我軍得知了劍閣關(guān)下一步的作戰(zhàn)計劃,也大概能夠猜出了魏軍的動向,這些皆不是我軍能改變,或者可操控的,那么唯一做出變動的就是我軍了。姜輔蜀只盯準了魏軍的主力,想要一口吞下,談何容易?!?p> “我蜀軍比魏軍將少兵弱,故而臣覺得應(yīng)該著眼于細處,采用螞蟻搬家,毒蛇噬象的打法,慢慢地蠶食魏軍,以壯我軍,劍閣關(guān)在我蜀國境內(nèi),近如咫尺,我軍拖得了,而魏軍千里用兵,必定拖不得?!?p> “如此,一點一點地改變蜀魏兩軍的實力對比,縱是無法一下子消滅魏軍,也可守住劍閣關(guān),以圖后計?!?p> 諸葛亮用兵,在穩(wěn)不在奇,喜歡慢慢地打出優(yōu)勢出來,一旦有優(yōu)勢了,再一舉消滅對手。先將大致的戰(zhàn)略說了出來,諸葛亮接著又開始作具體的安排,說道:
“故而依臣看來,我軍可兵分兩路,一路由趙鎮(zhèn)國大將軍子龍率領(lǐng)三千兵馬,配合劍閣關(guān)上的董輔國進攻分兵之后的魏軍,若是勢可為,則攻之,如是魏軍勢大,則子龍即改為救之,務(wù)必救下董輔國,退回劍閣關(guān),與董輔國合兵一處,共守劍閣關(guān)。”
“另一路,則由臣親自統(tǒng)籌,指揮調(diào)度,率七千兵馬,以翼德充當主將,前去配合姜輔蜀,到時螳螂捕蟬,黃雀在后。要是魏軍回援雍州的兵馬不多,那我軍就設(shè)計中路埋伏,幫忙姜輔蜀順勢拿下雍州,要是魏軍回援兵馬太多,那我軍也可接應(yīng)姜輔蜀,免受魏軍包圍,共同撤回劍閣關(guān)?!?p> 諸葛亮是年少,但做人做事頗有昔日諸葛瞻之遺風,縱是姜維給了難堪,還是想著先賣姜維和董厥一個人情再說。要是這樣一來,倘若姜維和董厥得了趙云、張飛相救,到時再不讓諸葛亮軍入關(guān),那就是姜維的不是了,風向等于調(diào)轉(zhuǎn)了。
況且,諸葛亮這樣安排,也不算是逆了姜維的吩咐,說配合董厥進攻,諸葛亮做到了。至于另外一路兵馬去幫姜維,這恐怕姜維自己也沒料到,不算是互相撕臺??烧f,諸葛亮做出這樣的反應(yīng),算是完美,不管結(jié)局好壞,都算是盡力了。
進攻不利,那就救回姜維和董厥,有活命之恩。進攻順利,那就搭把手,將魏軍給殺敗,拿下雍州,等于派兵夾擊,有相助之功。
劉禪一聽諸葛亮所說,深感不愧是諸葛亮,換成劉禪自己,是怎么想都想不出這些的,最主要的是太費事,又要對比兵力,要考慮遠近距離,還要知人善用,多煩事呀。對于劉禪來說,跟著諸葛亮去見見大場面,長長見識,最為重要。
要是跟著趙云,趙云不但得分神照顧劉禪,還得去救董厥,也太難為趙云了,況且回到劍閣關(guān),就是堅守,忒沒意思,干脆跟著諸葛亮,有莽撞的張飛在,自然不怕沒樂子,還能提前見到姜維,又是蜀軍的一大名人。
劉禪生怕諸葛亮不肯,于是直接做了決定,畢竟官大一級壓死人,拍板說道:
“大善,甚好。朕就跟軍師這一路,去瞧瞧軍師與姜伯約聯(lián)手,如何覆滅、蠶吞了魏軍?!?p> “就是,大善,大善哪。派俺出戰(zhàn),準沒錯,多謝陛下,多謝軍師,俺保證把魏軍敵將殺得一個不剩?!?p> 張飛聽到被派去雍州那一邊,蠶食魏軍那一部分兵馬,料想會有硬戰(zhàn)可打,不比趙云領(lǐng)兵去救董厥,配合守關(guān),來得無聊,當場就興奮地語無倫次了。
趙云倒是無所謂,只要有得參與,什么角色都行,反正再小的戰(zhàn)功,也是戰(zhàn)功,都是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