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王九將這三層境界告訴鄭和后,鄭和猶如醍醐灌頂!鄭和確實缺少名師提點。王九言罷,那鄭和原本與王九相對而坐,他馬上離席要下拜。
這下卻嚇到了王九。王九馬上起身攔住了鄭和。
王九笑道:“鄭大哥,看得出來,這些告訴你亦無妨。看得出來,你亦為重情義之人,我們亦相談投機,不若我們結拜為異姓兄弟罷?”
鄭和大喜,連連答應。
王九擺香案,點燃三根香;兩人歃血為盟。拜天,拜地,兩人互拜。如今為永樂三年,鄭和為洪武四年生,現(xiàn)年三十六歲;王九為洪武十六年生,現(xiàn)年二十四歲,兩人相差十二歲。鄭和為兄,王九為弟。
兩人相對而坐,干了一杯酒,兩人相視而哈哈大笑……
女人什么都可以沒有,不可沒有閨蜜;男人什么都可以沒有,唯獨不可沒有朋友、兄弟。男人之間,肝膽相照,“士為知己者死”,卻是道盡其中之義!
王九談及武學三境界,是其父劍神王泊所總結而得。在王泊所悟,他認為武道必經(jīng)過三種境界: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贝藶榈谝痪?。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而“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為第三境。
王泊所述,與老祖宗的“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再至“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最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這三境,其實有異曲同工之妙。
王泊所述,是對武學之道之述。而武學之道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經(jīng)歷了長期的探索和追求,經(jīng)歷了失落與彷徨,最終憑借堅忍不拔、不屈不撓之意志方可成就。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意指武道入門之前,心中茫然若失,不知從何著手。武學之道,千頭萬緒,門派、類別浩如煙海,彷徨、痛苦與渴求,用“獨上西樓,望盡天涯路”來形容,確實相當貼切!
不執(zhí)著,則無所成就。既然已入門,注定要為心中的“伊人”把此生消磨。所以謂“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倍谔骄课鋵W之道的路途之中,執(zhí)著、悲憤、孤苦的心境,實非常人所能理解!這其中包含著多少的汗水與渴求……而武林大多數(shù)人便在陷入其中不可自拔!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币郧跒閺?,很多人都能做到,但在攀上頂峰,并非普通人可以做得到。那種靈犀一點,參透真諦的大智慧、大喜悅,也只有少數(shù)人方可在漫長的努力求索后,才可能突然頓悟。一切的一切忽然間全部豁然開朗,以往在追尋過程中的種種艱辛與苦楚,在一瞬間都得到了千百倍的補償……
此即為武學三境。
鄭和以前從未聽過對武學有如此精辟的敘述,隱隱間,他似乎可尋找到自己的武學方向。而更為難能可貴的是,王九告訴他,不是何任武功都是可以學的,雜而不精,是謂武道大忌;而適合自己的便是最好的。
比如,有些人,原本非肌肉男,非要學橫煉之功;某些人,一身的力氣,卻去學騰挪弄巧之功;某些人原本便是不拘一格之人,卻一板一眼地練習招式……
如此這般,再努力,方向錯了,那便是距離目標反而更遠!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如將那師傅喻為伯樂,習武之才喻為千里馬,可想而知,許多“千里馬”已被自廢武功!
鄭和瞬間明白了許多。他忽然覺得這王九為他打開了武道的另一扇門,雖然王九沒有教他一招一式,但這種指點,足以影響他以后的武道之路。唯獨遺憾的是,如今他已三十多,如果早些認識這王九,估計自己武學方面應有另一番天地……
鄭和沒有問這王九如今是哪一層次,但那王九卻言道,他的父親王泊,所修的武道是家國之道,在他離去之前,已經(jīng)登堂入世;而那老祖宗修的是有情之劍……而自己,他笑笑而不言,卻借用了那老祖宗對的一番話:“你這小子,好好的‘劍訣’不用心去悟,卻成天悟這旁門左道的暗器,不然,你的‘劍訣’早已至大成之境……”
王九有苦自知,在他未有自保能力之前,他不可能苦心修“唐詩劍訣”,樹大招風;并且,相較于劍道,其實依他性子,他卻更為喜歡這暗器之道!
劍道,易練難精;暗器之道,難練易精!
這是兩種極端。
而“唐詩劍訣”,其實并不如江湖中所傳言中那么神秘而高深莫測。只是因為“劍神”的名堂太過響亮,而導致“唐詩劍訣”被神話而已。
按劍神王泊之述,欲練“唐詩劍訣”,也必須歷經(jīng)三個階段,說起來相當簡單。首先必須先牢記唐詩,將唐詩銘刻于心內。這是第一階段。這一階段很容易達到。如王九,在其幼時,他母親陳氏每日均教其誦讀唐詩。日積月累,那唐詩如同刻于其骨子里……
而第二階段,則是有些玄妙,這一階段需“相忘于江湖”;靈臺需一片清明,而潔凈如洗……
這一階段有些難,難得在于“靈臺”的清明;難得在于心境的平和與清靜,更在于玄妙!
靈臺的清明,有首偈子說得好:“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但如何又能做到?
欲練“唐詩劍訣”,要先“相忘于江湖”,但又如何忘?到底是忘記“唐詩”還是“忘記江湖”?正如武道三境中,其實江湖中人,大部分都在第二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之中,為超越自我而苦苦掙扎。但如跨越第二境而至第三境“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之中,所需的不僅是勤奮與刻苦,而是那種靈犀一點的豁然開朗……
不然為何武林江湖中公認的頂尖高手也僅那么幾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