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古代言情

玫妃重生記

有孕(6)

玫妃重生記 月冥盈 1151 2019-05-08 15:52:21

  鐘粹同鐘萃,古代是匯集精華、精粹的意思。清代沿用明朝舊稱,于順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后于道光十一年(1831年)、同治十三年(1874年)、光緒十六年(1890年)、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多次修葺。清晚期于宮門內(nèi)添加垂花門、游廊等。

  鐘粹宮為二進院,正門南向,名鐘粹門,前院正殿即鐘粹宮,面闊5間,黃琉璃瓦歇山式頂,前出廊,檐脊安放走獸5個,檐下施以單翹單昂五跴斗拱,彩繪蘇式彩畫。明間開門,次、梢間為檻窗,冰裂紋、步步錦門窗。室內(nèi)原為徹上明造,后加天花頂棚,方磚墁地,明間內(nèi)懸乾隆御題“淑慎溫和”匾。殿前有東西配殿各3間,前出廊,明間開門,黃琉璃瓦硬山式頂,檐下飾蘇式彩畫。

  后院正殿5間,明間開門,黃琉璃瓦硬山式頂,檐下飾蘇式彩畫,兩側(cè)有耳房。東西有配殿各3間,均為明間開門,黃琉璃瓦硬山式頂。院內(nèi)西南角有井亭1座。

  鐘粹宮明代為妃嬪所居,曾一度為皇太子宮。清代為后妃居所。清咸豐皇帝奕詝幼年在此居住時,道光皇貴妃,即恭親王奕?之母(時為)靜貴妃(孝靜成皇后)亦居此宮,代為撫育奕詝。咸豐帝孝貞顯皇后(即東太后慈安)自入宮即在鐘粹宮居住,直至光緒七年(1881年)去世。光緒大婚后,隆裕皇后也曾在此居住。末代皇帝溥儀入宮后也曾在此宮住過。

  現(xiàn)在常年在此進行故宮藏玉器類文物的展示。

  建筑形制

  鐘粹宮初名咸陽宮,據(jù)記載,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咸陽宮改名鐘粹宮,咸陽門改稱鐘粹門;隆慶五年(1571年)又更名,前殿為與龍宮,后殿為圣哲殿。清初又復改稱鐘粹宮,一直沿用至今。明代前期此宮為嬪妃們的居所,明隆慶年間鐘粹宮為太子所居,到清代又成為太后及后妃們的生活區(qū)。

  鐘粹宮屬于內(nèi)廷東六宮中的一座院落,南北長47.38米,東西寬47.9米,平面近方形,分成前后兩進院,前堂后寢。前院正殿即鐘粹宮,坐北向南,是一座面寬五間、前出廊歇山式屋頂大殿。東西配殿各三間,前出廊單檐硬山頂。正殿左右有轉(zhuǎn)角廊與配殿前廊相通。正門名鐘粹門,坐北向南,是一座帶斗拱的單檐歇山頂琉璃門,左右嵌有琉璃花飾照壁,門內(nèi)有懸山卷棚頂?shù)棺酱够ㄩT,垂蓮柱內(nèi)置四扇可開合的屏門,門的兩側(cè)依南墻建游廊,與垂花門及東西配殿前廊相通,形成三合院帶圍廊的格局。后院也是一正兩廂的三合院,不過較前院規(guī)格略低,屋頂都是較低等級的硬山式樣,院中間有高出地面的南北甬道與前后殿相蓮。后殿左右兩側(cè)有較矮的東西耳房和卡墻,自成小院。后院甬道西側(cè)有井亭一座。鐘粹宮這組建筑是一座典型的宮中宅院。

  經(jīng)實地勘察,鐘粹宮正殿自明初建成后至清代只做過局部維修,至今仍保存著明代早期的框架形制。

  正殿的平面布局,面寬與進深從中央明間起向左右次、梢間逐漸減小尺度,主次分明,這種分布方式比宋、元時期更為明顯,并為清代所沿用。明代早期官式建筑柱網(wǎng)分布已是嚴格對稱的格局,四柱一間也是這一時期的基本方式,柱子有明顯的側(cè)角和生起,這種做法依然保持宋代的遺制。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shè)置
設(shè)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