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那支神軍,叫神機軍啊,果然不負神機二字也”
逢紀聽后,長嘆一下,有此神軍,加上玄甲軍,這天下或許無人再能與燕王為敵了。
“正是,想必神機軍的威力,先生是見過了,說實話,這次我派神機軍前去是為了對付鮮卑,因為我早就想到鮮卑肯定會插一腳,可是我真的沒想到你們也會攪和進來,這還真讓我難辦啊”
劉陔說完,露出了無奈的表情。
“王上真是好謀劃啊”
逢紀說完,頭扭向了一邊。
“先生不必氣餒,說實話,這神機軍我可不是為了逐鹿天下準備的,而是為了四方諸夷”
劉陔說完,拿出了地圖。
而逢紀也看向了地圖。
“對于我大漢的現(xiàn)狀,我想先生應該非常清楚吧,夏天炎熱,冬季寒冷,加上那些世家豪強大面積圈地,百姓為了生計只能依附于世家豪強,成為了佃戶,加上蝗災,干旱,瘟疫等,使得大面積百姓成為了流民,凍死,餓死,病死的不計其數(shù),真人間地獄也”
劉陔說完,停頓了一下。
“而我,收留流民開發(fā)水車,挖掘蓄水曲,灌溉農(nóng)田,開發(fā)新式農(nóng)具,使得糧食增產(chǎn),同時開設醫(yī)館,救治百姓,養(yǎng)殖雞鴨,消滅蝗災,養(yǎng)殖牛羊,豬魚等,供百姓食用,開挖運河,修建道路,發(fā)展水力機械,生產(chǎn)棉衣棉褲棉鞋棉被以為百姓保暖,還利用煤炭,開發(fā)熱炕,使百姓家中安睡,這些難道不是有大功于社稷乎”
“可惜那大將軍何進和那袁家為首的一些世家為了自身利益,多次與我作對,讓我不厭其煩也,所以我希望先生回去后,好生勸解大將軍,我們漢人不能內(nèi)斗啊,應該團結(jié)起來,一致對外才對也”
劉陔說完,看了看逢紀。
“先生請看,這些便是我大漢北方的異族,現(xiàn)在烏桓,匈奴,高句麗,東沃沮,沃沮,濊貃已被平定,孤已在玄菟集中十萬大軍準備本月最多下月便會北上東胡,而孤的玄甲軍也會在孤的帶領(lǐng)下南下三韓,若順利最多三個月便會功成,到時候孤打算在北方建一個平州,除了這些異族之地,還有遼東,遼西,玄菟,樂浪四郡一起,希望先生能好好勸勸大將軍,讓其不要阻攔,到時孤必有重謝”
劉陔說完,便看著逢紀。
“王上是說王上打算放我回去?”
逢紀驚訝的說。
本來逢紀這次已經(jīng)下定了必死的決心。
“正是,我沒有殺先生的理由”
“那王上不怕我將神機軍之事和盤托出”
“不怕,因為你根本不知道那是什么,說了大將軍也不會信,而孤也不會告訴你那些是什么”
逢紀嘆了口氣,劉陔所說的確實是真的,他是真的不知道那些究竟是什么東西。
“那就謝過王上了”
逢紀對劉陔拱手一拜。
“孤這里事物繁忙就不遠送了,明日我會派人將先生送走,望先生誤忘,孤今日之言”
“王上放心,紀銘記于心”
逢紀又一大拜,便告辭離開了。
而劉陔便在大營內(nèi)坐著,看著遠方。
過了一會,劉陔請來了審配賈詡二人。
“二位先生,現(xiàn)在云州已經(jīng)控制在手,六郡也已建立,可以說現(xiàn)在我們西部已經(jīng)無憂也,現(xiàn)在我們可以專心東部解決東胡和三韓了”
劉陔說完,便看向了二人。
為了治理好云州,劉陔以將大河以西的西河四縣加整個河套建立了榆林郡,雁門北部六縣加云中定襄南部諸縣為大同郡,加上云中,定襄,五原,朔方四郡,合計六郡。
不過雖然云州在手,可是六郡太守之位確一直懸而未決,故劉陔也一直為此傷神。
“只是這六郡太守之位確是個問題,不知二位先生可有人選”
“主公,屬下有二人推薦,一位是河內(nèi)郡溫縣人,常林,子伯槐,一位是河內(nèi)郡修武人,楊俊,子季才,此二人皆有大才,若能請出,必能勝任一方太守之位”
審配立時對劉陔說道,劉陔聽后點點頭,便命審配將二人請來。
“主公務慮,此事由國相處理即可,在樂成建賢士館,并傳檄天下招賢,此必會讓天下賢士北上為我所用也”
賈詡也抬手說著。
劉陔聽后大喜,這招賢令自己怎么早沒有想到呢,于是立刻傳信荀彧,建立賢士館,并傳檄天下。
一時天下嘩然,眾多賢士俊杰紛紛北上。
其中會稽人虞翻,虞仲翔,河內(nèi)人張范,張公儀,張承,張公先,山陽人涼茂,涼伯方四人經(jīng)荀彧推薦,劉陔見后大喜,便任命虞翻為定襄太守,張范為云中太守,張承為五原太守,涼茂為朔方太守,加上榆林太守常林,大同太守楊俊,自此六郡太守已定,而一些賢士館內(nèi)德才兼?zhèn)渲艘脖蝗蚊鼮楦骺h縣令長。
自此云州安定,劉陔也松了一口氣,全力準備征伐三韓之事。
……
……
……
自衛(wèi)滿朝鮮被漢武帝所滅,一部分北方移民南遷,和南方的辰國結(jié)合,慢慢變形成了現(xiàn)在的三韓。
而辰韓又自認為是辰國之后,并且一部分先秦和秦朝遺民也都遷移到了辰韓,所以一直不把另外兩個放在眼里。
雖然馬韓才是三韓之中最大的一個,但是辰韓可一直都沒有認可過。
辰韓中其中一個斯盧國,便是后來新羅的前身。
《三國志·魏書》和《后漢書·東夷列傳》記載:“辰韓者,古之辰國也,辰韓耆老自言秦之亡人,避苦役,適韓國,馬韓割東界地與之,其名國為郡,弓為弧、賊為寇,有似秦語,故或名之秦韓、有城柵屋室,土地肥美,宜五谷,知蠶桑,作縑布,乘駕牛車。始有六國,稍分為十二國”
由此可見,辰韓應和辰國有一定的聯(lián)系,并且也可能是秦之遺民。
此時,在辰韓中最大的斯盧國內(nèi)衛(wèi)城。
十二位辰韓國王正在激烈討論,而辰王坐在上首看著眾人。
所有人所討論的問題就是北方三胡被玄甲軍所滅,而大漢燕王也率領(lǐng)玄甲軍屯駐于樂浪郡,隨時都有可能南下。
雖然從路途來說,燕王南下首當其沖的是馬韓,但是馬韓被侵,辰韓又如何能避免。
“夠了,像你們這樣的爭吵能吵出什么結(jié)果來”
辰王看著這些人吵的不可開交,也怒吼道。
眾人安靜了下來,抬頭看著辰王。
“現(xiàn)三胡被滅,據(jù)說高句麗也在先前被滅,現(xiàn)燕王屯軍樂浪,隨時都可能南下,你等確還在必爭吵,成何體統(tǒng)”
“稟辰王,那燕王乃漢人大王,玄甲軍又是其精銳,據(jù)說他們不到一個月便平定高句麗,掃蕩了三胡,如此強軍我等沒法抵擋啊”
一位國王起來說道。
其他人也多有附和。
“那如此,我等應如何,我可聽說那燕王將高句麗部族全部斬殺,只留高句麗民被分別安置,還有那三胡,部族長和首領(lǐng)也和其民分別安置,還建立了一個帶方郡,現(xiàn)其屯兵國境,若其前來,啟有我等好活也”
辰王一臉激動的說。
眾人面面相覷,這些他們是知道的,可是如果燕王真帶大軍前來,又豈是我等能抵擋的了的。
辰王看了看,嘆了口氣。
同樣的情況也出現(xiàn)在馬韓和弁韓。
所有人都在爭吵著,就是商量不出一個好一點的辦法。
而此時樂浪郡的海冥,三萬玄甲軍正在此駐扎。
之所以在海冥駐扎,除了此地離三韓近外,最重要的一點這里是后世江華灣,周圍有數(shù)不盡的天然良港。
這時候江華灣基本都在樂浪郡的管轄范圍內(nèi),所以劉陔也希望在這里選擇幾處港彎建港。
之后也選擇了后世朝鮮的海州和韓國的仁川建設兩個港口。
劉陔也定名為海冥港和寧安港。
至于怎么建港,就交給了隨軍的李玉。
如此加上旅順港,黃縣港,盧鄉(xiāng)港,渤海港,以及漁陽地區(qū)新建的泉州港,及東興港,上興港,臨海港,共十個港口。
自然,這僅僅只是開始。
至五月底,天氣也逐漸炎熱起來。
“稟主公,朝中對于云州,及各郡縣官員也同意了,現(xiàn)在云州已經(jīng)完全被我們所控制,另外云長,俊義二人也率大軍北上,掃蕩了漠南,現(xiàn)在除去漠北的鮮卑外,漠南的烏桓殘部和一些雜胡也被我們擊敗,漠南已經(jīng)完全被我們所控制,原右北平,上谷等先漢故地也被我們所恢復,現(xiàn)在平剛、石成、廷陵、白狼、夕陽、昌城、驪成、廣成、聚陽、平明等先漢故縣都已復縣,其他地方也按劉使君之意建縣而治,現(xiàn)漠南以西并入了云州定襄云中二郡,漠南以東并入了上谷,右北平二郡,現(xiàn)在漠南已承平,我等無后顧之憂也”
審配給劉陔介紹這段時間的情況。
在高順,陳到前往壺關(guān)和雁門關(guān)時,劉陔命令張郃關(guān)羽二人帶兵掃蕩漠南。
“好啊,徐榮已經(jīng)做好了北上東胡的準備了嗎”
劉陔問著賈詡。
“稟主公,徐將軍已經(jīng)集結(jié)了十萬大軍于高句麗,準備六月中旬北上”
賈詡拱手一拜道。
“好,看來我們對三韓也應該出手了,上興郡那邊情況如何”
“稟主公,張將軍已經(jīng)做好了準備,防備也交給了周倉裴元紹二人,張將軍隨時都可以北上弁韓”
賈詡繼續(xù)說道。
“好,既然如此就定在六月初吧,我們兩路并行,我統(tǒng)領(lǐng)玄甲軍攻擊馬韓,文遠統(tǒng)領(lǐng)新一軍渡海于弁韓南登陸,攻擊弁韓,之后我們兩路夾擊,滅了辰韓”
劉陔指著地圖說道。
“另外對于雁門關(guān),壺關(guān)和漠南我打算再組建三支新軍,壺關(guān)和雁門關(guān)和新一軍一樣轄兩個師,以伯明叔侄為都督,為新二軍,新三軍,漠南建新四軍,轄三個師,兩個步兵師,一個騎兵師,以義公為為都督,同時宣高調(diào)入第五軍為副都督”
“屬下領(lǐng)命”
賈詡接令后,便前去傳令了。
自此劉陔陸軍已有四個新軍,五個正規(guī)軍合計六十二萬五千人。
加上海軍管承部一萬二千人,蔣欽周泰所部各四萬五千人,旅順房域所部三千人,合計十萬零五千人。
凌操所部水軍三千人。
玄甲軍三萬人。
神機軍一萬五千人。
親衛(wèi)三千人。
全軍合計七十八萬一千人。
之后劉陔也對軍銜進行了升遷。
黃忠晉升為定遠將軍,程普,徐榮,關(guān)羽,顏良,張郃,徐晃,太史慈晉升為安軍將軍,蔣欽,周泰,張遼,典韋,許褚,文丑,于禁,樂進,黃蓋為定軍將軍,臧霸,高覽,高順為楊威校尉,陳到,龐德,吳匡為揚武校尉,韓當,段煨,張濟為楊安校尉,楊秋,成公英,閻行為破虜都尉,凌操,孫觀,吳敦,尹禮為討逆都尉,張繡為蕩寇都尉。
安排好一切后,劉陔也開始對三韓發(fā)起了最后一擊。
而同一時間,徐榮也帶領(lǐng)第四軍北上東胡。
中平三年六月五日,戰(zhàn)火在東北大地燃燒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