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仙俠

蠻荒演義錄

回鄉(xiāng)偶感、閨怨等幾首古體詩賞析

蠻荒演義錄 韋不悔 732 2022-07-17 06:12:57

  最近寫《蠻荒演義錄》因為暫時沒來靈感,回鄉(xiāng)下看看老人和干干農(nóng)活,看著村后的大山,想起古人的一些歸隱詩句,突然來了想寫首七言詩的靈感,但自己對七言詩的一些平仄和押韻等不太理解,就胡寫了幾句似詩非詩的七言話,發(fā)出來給大家瞧瞧,并簡單做了詞句注解。

  這幾句七言話的標題暫命做《回鄉(xiāng)偶感》,文字內(nèi)容如下:

  不惑之年倍難閑,

  遙望青山羨陶潛。

  青山碧時人忙碌,

  何時山中枕書眠。

  字詞注釋:

  1、不惑之年:即人到中年的意思。

  2、倍:即非常,更加之意。

  3、羨:羨慕之意。

  4、青山:指歸隱之處

  5、陶潛:即陶淵明,名潛,東晉末到劉宋初杰出的詩人、辭賦家、散文家。被譽為“隱逸詩人之宗”、“田園詩派之鼻祖”

  七言句注解:

  1、不惑之年倍難閑:人進入中年后,就老得越來越快了,也變得更加忙了。

  2、遙見青山羨陶潛:遠遠的看見綠幽幽的青山,想起了古人的歸隱,好羨慕陶淵明那種歸隱山里過著自由自在的田園生活啊。

  3、青山碧時人忙碌:我想歸隱的那座山,綠幽幽的好美啊,但這是我一生中最忙碌的時候,沒有時間欣賞這片美麗的山景。

  4、何時山中枕書眠:要到什么時候有空了,才能回到山里,一邊欣賞這座美麗的山景,一邊看書,過上陶淵明那種歸隱山里自由自在的田園生活呢。

  整首詩歌大致譯義:

  人進入中年后,就老得越來越快了,(比如上有老人要孝順,下有小孩要撫養(yǎng),加上有沒完成的事業(yè)要趕緊做。)也變得更加忙了。遠遠的看見綠幽幽的青山,想起了古人的歸隱,好羨慕陶淵明那種歸隱山里過著自由自在的田園生活啊。我想歸隱的那座山,綠幽幽的好美啊,但這是我一生中最忙碌的時候,沒有時間欣賞這片美麗的山景啊。要到什么時候有空了,才能回到山里,一邊欣賞這座美麗的山景,一邊看書,過上陶淵明那種歸隱山里自由自在的田園生活呢。

  《閨怨》

  此詩出自韋不悔在起點中文網(wǎng)所著的古典仙俠長篇小說《蠻荒演義錄》里的一個片段,片段描述一個長期在外為國守住邊疆的將軍,在得到皇帝允假后,托人來信提前告訴家妻,即將在某日回到家中探親,不想時間到了,卻因突有外敵來侵,不得回來,也沒來得及回信告知家妻,家妻不曉丈夫何故遲遲不歸,故而在閨中苦苦等待,故而寫下此詩。

  殘月徐徐過枝頭,

  蟲聲切切秋意深。

  倚窗凝眸數(shù)蟲聲,

  一聲二聲盡是愁。

  詞句注解:

  1、詩歌題《閨怨》:舊謂少婦的哀怨之情。寫此題材的詩稱閨怨詩,也稱閨怨

  2、殘月徐徐過枝頭:殘月,即指殘缺的月亮;徐徐:慢慢;過枝頭:移過樹枝頂端。

  3、蟲聲切切秋意深:切切,指的是昆蟲叫的聲音,在這里作為象聲詞,亦指蟲聲叫聲密切。

  4、倚窗凝眸數(shù)蟲聲:倚:靠,依靠;凝眸:目光固定視向一個方向;數(shù):做動詞用,在這里指數(shù)數(shù)蟲聲有多少聲。

  5、一聲二聲盡是愁:即一聲二聲全部是愁緒。在整首詩里的本句意思:剛開始數(shù)第一聲第二聲,(等待夫君不見來的愁緒)愁緒即刻又涌了上來。

  整首詩歌大致譯義:

  這是一首抒寫少婦晚上在閨房里等待夫君卻未見夫君歸來而發(fā)愁的七絕詩。

  那輪殘缺的月亮,慢慢地升起,已經(jīng)移過了樹枝頂端(一般殘月晚上升起來很晚,給人感覺時間過得很慢,“殘月徐徐過枝頭”,意即:夜已經(jīng)很深之意。同時也暗示少婦等待夫君歸來的時間很長了;殘月,自古就用來表示殘缺,不圓滿之義,詩句開頭用“殘月”一詞,除了表示殘月升起晚時間過得慢外,還烘托出少婦因夫君不在而心情不佳之意)。

  秋天的晚上,蟲子們切切(切切:在這里既可作為秋蟲鳴叫的象聲詞,也可以形容秋蟲鳴叫聲的數(shù)量之多和緊密)地鳴叫起來,且叫聲越來越多,越來越凄切,讓人感到秋天的夜越來越深,越來越冷。

  (她)依靠在窗前,目光呆滯看向窗外,想用數(shù)一數(shù)窗外秋蟲的鳴叫有多少聲來打發(fā)著這寂寞漫長的夜晚,不想剛開始數(shù)第一聲第二聲,(她)心中那等待夫君卻不見夫君歸來的寂寞愁緒又涌了上來。

  《作品鑒賞》

  在這首題為《閨怨》的詩中,詩人以細膩而獨特的筆觸,描繪了一位深閨女子的愁緒與哀怨,營造出了一種凄美而孤寂的氛圍,令人感慨萬千。

  詩的開篇“殘月徐徐過枝頭”,便將讀者帶入了一個清冷的月夜。那殘缺的月亮緩緩地越過枝頭,勾勒出一幅朦朧而又略帶憂傷的畫面。殘月本就象征著不圓滿和缺憾,暗示著女子內(nèi)心的孤獨和失落。徐徐一詞,更是增添了這份寂寞的動態(tài)感,仿佛時間在這一刻也變得緩慢而沉重。

  “蟲聲切切秋意深”一句,以蟲聲為背景,烘托出秋意的濃重。切切的蟲鳴聲,不僅打破了夜晚的寂靜,更使得這份寂靜顯得愈發(fā)深沉。秋,自古以來就是悲愁的象征,它帶來的蕭瑟與凄涼,與女子內(nèi)心的愁苦相互映襯。蟲聲的切切,仿佛是女子內(nèi)心的嘆息和哀怨,聲聲入耳,扣人心弦。

  接下來,“倚窗凝眸數(shù)蟲聲”這一畫面極具感染力。女子倚窗而立,目光凝滯,專注地數(shù)著蟲聲。這一細節(jié)生動地展現(xiàn)了她的百無聊賴和內(nèi)心的空虛。她無所事事,只能將注意力寄托在這不斷的蟲鳴聲上,以此來消磨時光,也反映出她內(nèi)心的苦悶無法排解,只能在這寂靜的夜晚,與蟲聲為伴。

  而最后一句“一聲二聲盡是愁”,是整首詩情感的升華。那一聲聲的蟲鳴,在女子聽來,都化作了無盡的憂愁。這里沒有直接描述女子的愁容和哀怨之語,但通過對蟲聲的感受,將愁緒表達得淋漓盡致。每一聲蟲鳴都承載著她的思念、孤獨和對未來的迷茫,讓人深切地感受到她內(nèi)心深處的痛苦和無奈。

  從藝術(shù)手法上看,這首詩善用象征和烘托。殘月象征著女子不圓滿的生活和情感,秋意烘托出她內(nèi)心的凄涼。同時,通過對環(huán)境和女子動作的細膩描寫,如“倚窗凝眸”,生動地展現(xiàn)了人物形象和內(nèi)心世界。在韻律方面,詩句讀起來朗朗上口,富有節(jié)奏感,增強了詩歌的音樂美和感染力。

  總的來說,這首《閨怨》以其簡潔而深刻的語言,獨特的意境營造,以及細膩的情感表達,展現(xiàn)了閨中女子深深的哀怨和愁緒,讓讀者在品味之余,不禁為女子的命運而嘆息,也對人生的悲歡離合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它猶如一幅淡淡的水墨畫,雖不濃墨重彩,卻韻味悠長,給人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

  《美人吟》

  肆美怯女顏,

  拾才侯傍閑。

  卿若生蜀漢,

  諸君作揖前。

  白文釋文:

  四大美女都為自己的容貌不如(你)而感到羞怯(這里用夸張手法贊美此女的容貌之美),集十大才女之才華于一身(這里同樣用夸張手法形容此女的才華出眾),卻被站在旁邊閑置。如果這位美人生活在蜀漢時期,那么必定受到蜀漢所有的國君對她傾慕尊敬。。

  白話釋義:

  這首詩表達了作者對于詩中美人(或才女)的贊美以及對她的命運的擔憂期待。

  詩中的“肆美怯女顏”描繪了美人的容顏之美,而“拾才侯傍閑”則暗示了這位美人或才女有著非凡的才華,但卻似乎被閑置一旁,沒有得到應(yīng)有的重視或機會。接下來的“卿若生蜀漢,諸君作揖前”則表達了如果這位美人生活在蜀漢時期,那么蜀漢所有的國君都會對她表示敬意,重用她,這里暗示了如果這位美人能夠得到適當?shù)臋C遇或平臺,她將能夠展現(xiàn)出自己的才華和魅力,贏得人們的尊敬和敬意。

  這首詩通過對美人或才女的描繪,反映了作者對于人才被埋沒的遺憾,以及對才華被認可的期待。它可能是在隱喻性地表達對于某種才能或美德的贊賞,以及對于社會能夠更加公正地對待人才、給予他們應(yīng)有機會的期望。

  《題詩蓮花村感風洞》

  蓮花村后幽洞開,

  涼爽清新絕妙哉。

  夏避暑來冬去寒,

  人間仙境任去來。

  巖壁滴水神符躍,

  仙風吟唱伴曲酬。

  此境只應(yīng)天上有,

  流連忘返樂無愁。

  整首詩歌大致譯義:

  蓮花村后天生著一個幽深奇怪的山洞,洞口面對著蓮花村后敞開。

  山洞幽深,里面溫度涼爽宜人,令人感到非常舒服絕妙。

  山洞里溫度冬暖夏涼,人們便在夏天來這里躲避酷熱的天氣;冬天來這里去掉身上的寒冷。

  這樣溫度宜人的仙境般的環(huán)境,任由著人們來去自由地享受。

  山洞里巖壁上的石筍,常年有很多清涼的水珠滴下,水滴滴到下面發(fā)出來的響聲,就像神曲音符般跳躍動聽。

  人們在山洞里休息,山洞外的清風吹過,那些風聲就像仙曲般吟唱,似乎是來應(yīng)酬來這里休息的人們。

  這樣的環(huán)境就像只有天上才有。

  讓來這里休息的客人,無憂無愁,流連忘返!

  《作品鑒賞》

  詩歌主題與立意:

  這首詩以描繪蓮花村的風洞為主題,表達了作者對風洞奇妙景致的贊美和喜愛,傳遞出對這一人間仙境般地方的向往與留戀。

  詩句分析:

  “蓮花村后幽洞開,涼爽清新絕妙哉”,開篇直接點明地點和對風洞的總體感受,“幽洞開”給人一種神秘之感,“涼爽清新絕妙哉”則直白地抒發(fā)了對風洞環(huán)境的贊賞。

  “夏避暑來冬去寒,人間仙境任去來”,進一步強調(diào)風洞在不同季節(jié)的宜人之處,突顯其如同仙境般讓人可以自由往來,享受其美好。

  “巖壁滴水神符躍,仙風吟唱伴曲酬”,通過描寫巖壁滴水如神符躍動和仙風吟唱相伴的情景,增添了風洞的神秘和靈動的氛圍。

  “此境只應(yīng)天上有,流連忘返樂無愁”,以夸張的手法表達風洞美景世間罕有,最后“流連忘返樂無愁”再次強調(diào)了作者沉浸其中的愉悅心情。

  藝術(shù)特色:

  語言質(zhì)樸:整首詩語言較為通俗易懂,直抒胸臆,讓讀者能輕易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巧用夸張:“此境只應(yīng)天上有”運用夸張手法,突出風洞景色之美。

  情景交融:詩中既描繪了風洞的具體景象,又融入了作者的主觀感受,情景相互映襯。

  這首詩在押韻方面具有一定的規(guī)律和特點。

  它采用的是“哉、來、酬、愁”作為韻腳,押的是平水韻中的“十灰”韻部。

  從韻律上來看,整體較為和諧,讀起來較為順口,增強了詩歌的節(jié)奏感和音樂性。

  不過,這首詩在押韻并非十分嚴格和規(guī)整,在古詩的押韻標準中,可能存在一些不夠精致的地方,但在一定程度上仍然能夠營造出詩歌的韻味和氛圍。

  總體而言,這首詩以簡潔的語言、生動的描繪和真摯的情感,展現(xiàn)了蓮花村風洞的迷人魅力,給讀者帶來了對這一美景的向往和想象。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shè)置
設(shè)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