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少年杯酒意氣長

第八十二章 退休制度

少年杯酒意氣長 發(fā)呆向日葵 3621 2020-03-21 12:00:00

  為什么縮短服役期限反而會有助于改善地方防備力量?

  這個問題先放著,我們先來看目前的長時間服役帶來的后果,由此切入,先簡略談一談縮短服役期的必要性。

  戰(zhàn)國的兵役期極其漫長,對于少年時便離家參軍的人而言,往往意味著大半的人生都要在軍中度過。

  首當其沖的嚴重后果,就是在長時間與社會脫離后,所導致年邁的退役軍人無法融入社會集體的問題。

  對于農(nóng)忙時又會解散為農(nóng)民的征兵而言,或許這個問題表現(xiàn)得并不尖銳,因為他們無論如何長時間服役,都有足夠的機會構建家庭、操持事業(yè),每隔一段時間還會有機會與家人團員,不會有多少與社會嚴重脫節(jié)的情況。

  即便剛回家有些不適應,長時間的家庭生活,也能改善他們的人際交往等問題。

  但對于目前昭國采用了募兵制的主力野戰(zhàn)軍隊以及日后將會出現(xiàn)的職業(yè)軍人而言,超長的服役期限將會導致他們徹底與社會隔絕。

  尤其是底層兵士,他們老年退役后將沒有足夠的技能與財力來生存,也沒有機會去娶妻生子組建家庭。

  人道不人道先按下不表,單說這樣的情況就會造成十分嚴重的社會問題。

  無論是如今還是日后,大多數(shù)能夠成氣候的盜匪幾乎都有軍旅經(jīng)驗。這就是因為只會打打殺殺的退伍軍人或者逃兵,根本無法融入社會。

  如果不淪落為匪寇,他們可能連活下去的機會不會有。

  即便在目前昭國嚴苛的法律以及強橫的軍事實力下,沒有盜匪敢于扎根,但日后國土廣袤,昭軍力所不能及之處,難免就會有如此的社會問題。

  嚴重時,甚至會造成國家動蕩。

  那么,縮短服役期限,讓兵士在退役后還有足夠的時間去完成普通人一生最重要的事情,就顯得必要且迫切。

  于是扶蘇在估算了國力需要以及當今風俗后,給了服役期限一個在他看來比較合理數(shù)字。

  二十年。

  這個數(shù)字意味著什么呢。

  這意味著,對于十五六歲就參軍服役的男子而言,順利服役到35、6歲就可以退役,在這個年齡段上,他們完全有著充足的時間去組建家庭、娶妻生子。

  周禮有“男子三十而娶”,意思是男子到了三十歲娶妻才是正理,故而又有“三十而立”的說法。

  雖然在戰(zhàn)國時因為國家需要大量人口維持耕戰(zhàn),因而各國紛紛提倡早婚,男子適婚年齡早已大大提前到了二十歲。

  但實際上對于一個男子而言,35歲上下,正是一生中最年富力強且最有魅力的年齡。

  有人說古人的平均壽命短,不過也就30歲左右,因此看起來到了35歲娶妻恐怕來不及。

  這是只知其然的片面說法。

  首先,平均壽命,并不意味著平均的自然壽命。古人與現(xiàn)代人的基因沒有差別,因此自然壽命不會有差。

  之所以平均壽命短,主要是由于古代醫(yī)療條件差,人又多營養(yǎng)不良,少兒早夭的情況比比皆是。又因為戰(zhàn)亂頻仍,一場大戰(zhàn)下來,平均壽命就會被拉下幾個點來。

  而在軍中服役之人自身身體條件好、免疫力強,吃食也有保障,只要不死于戰(zhàn)爭,活到35歲并不是難事。

  而在目前這支從無敗績的大昭軍隊中想要活到退役,難度并不大。

  其次,只論平均,實際上很多情況下都看不真切問題的本質。

  昭人三餐,體質上本就強于列國之人,實際上在昭國,超過六十甚至七十歲的老人,多不勝數(shù)。

  時間問題解決了,另一個需要解決的,就是財產(chǎn)問題。

  結婚生子一事,需要一筆對普通人而言,十分充足的資金。在這一點上,古今亦然。

  昭國是沒有退休金制度的。

  不僅昭國,不僅軍隊,整個天下的各行各業(yè)都是沒有退休金制度的。

  普通兵士想要在退役之后過得富足體面,一般而言只有兩個途徑。

  第一就是努力殺敵封爵,每進爵一級,就意味著多出了百畝良田,這對于普通民眾的生活來說,是極大的保障。

  在財富都源自土地的時代,擁有土地,就相當于擁有了生產(chǎn)資料,根本不用擔憂生計。

  實際上直到18世紀,被稱為“現(xiàn)代經(jīng)濟學之父”的亞當斯密仍然在《國富論》中將土地作為唯一的財富來源。

  第二個途徑,就是劫掠。

  古代軍隊每下一城,將領大多都會選擇給士卒數(shù)日時間去肆意劫掠城池,也是因為這個原因。

  軍隊給的微薄薪金,根本無法提供給士卒日后生活的保證,而殺敵進爵也不是誰都有機會的,因此為了能夠在日后活得有尊嚴,或者至少活下來,在戰(zhàn)爭中劫掠一番,是各國上下都默認的“福利”。

  昭軍在入安邑之后,當然也有過系統(tǒng)性的劫掠,但扶蘇并未制止,也是出于這個原因。

  只要不涉及殺人、強暴等事,雖然心中不以為然,扶蘇也不會去斷絕士卒們的財路,頂多會告誡一下士卒多去搶大戶,并在事后想辦法補償一下魏人。

  由劫掠而導致的軍紀、治安等問題,并不是此番建言的重點,因此想了想,扶蘇還是決定先揭過不談,只重點在信中表述了如何應對。

  應對的第一策也十分簡單:發(fā)錢。

  在封建社會中,最重要的財富自然是土地,但是土地不能直接發(fā)。

  自商君變法以來,土地就與爵位嚴格掛鉤,無爵之人再有錢,也不能購置土地,如果分發(fā)給無爵的退役士卒,會違背類似于憲法的商君之法,并不可取。

  因而只能發(fā)錢。

  至于發(fā)多少合適,扶蘇也給了一個數(shù)字。

  十年的薪金之和。

  那么具體是多少呢?先來說說普通昭軍士兵的收入情況。

  昭國募兵的薪金是各國最高的——其余各國只有補貼——“年薪”卻也只有20石。

  20石是個什么概念呢?以如今的經(jīng)濟水平做個比較的話,大概相當于年收入2400元左右,這應當說是十分微薄的。

  因此如果不偷不搶不立功,普通士卒的年奉是難以養(yǎng)活自己,更枉論家人的。

  這樣的年奉即便乘以十,也只能勉強維持日后一個并不體面的生活而已,并不如何誘人。

  因而扶蘇提倡的改革,首先就是大幅提高士卒薪金,提高的幅度是一倍,達到年薪40石。

  這個數(shù)字雖然也算不得太過豐厚,卻已經(jīng)超過了普通咸陽手藝人的年收入,接近第一級爵位——公士的歲奉了。

  在此基礎上分發(fā)的退休金,除了進行嫁娶綽綽有余外,還足可以在普通城鎮(zhèn)購置一處合適的院落,以及進行一些生產(chǎn)活動。

  如果能夠在參軍期間獲得賞賜甚至爵位,退役后的生活應當是非常舒適的。

  然而只發(fā)錢的話,就好比只授人以魚,退伍士卒很容易坐吃山空。

  于是扶蘇還有第二策:轉業(yè)。

  這是借鑒了古羅馬與后世中國的經(jīng)驗結合而出的策略。

  士卒在軍隊中所學到的知識,大致而言分為兩種,第一種自然是殺人術,而第二種就是建設。

  修路搭橋、建造營帳、挖掘壕溝,這都是需要大量士卒進行勞作的土木工程。

  這樣具備集體建設能力的士卒,在古代大多數(shù)人缺乏建造知識的情況下,是十分珍貴的人才。

  前面說的進行生產(chǎn)活動,也主要是集中在讓他們進行生產(chǎn)建設上來。

  扶蘇所要采用的,是“國有企業(yè)”與“私人承包”相結合的手段。

  簡單來說,就是由國家成立機構,牽頭進行巨大的土木工程事業(yè),比如修建阿房宮、長城、驪山墓等等。

  然后將這些工程分包下發(fā)給退役士卒,再派人引導與協(xié)助。

  如此,在實現(xiàn)了士卒的轉業(yè)之后,還能盤活全國的經(jīng)濟,使得修建大規(guī)模工程不但不勞民傷財,反而成為生財之道,甚至還能大幅緩解一直壓在昭國人肩上的沉重勞役。

  而如果不愿意進行辛苦勞作,扶蘇也有辦法安置這些退役士卒。

  于是我們終于說到了加強地方防備上了。

  退役士卒的主要能力,當然還在于他們成熟的殺人技術,這樣的人才如果不利用在地方守備上,才是巨大的浪費。

  扶蘇要做的也很簡單,就是將已經(jīng)退役,卻還身體強健且年事不高的退伍士卒收攏到郡兵中,從而汰撤那些沒有真正上過戰(zhàn)場,因而戰(zhàn)力普遍低下的征召民兵。

  不要小看退伍老卒的戰(zhàn)斗力,同樣裝備下集合成戰(zhàn)陣正面接敵,在役的普通士卒還真未必是擁有豐富經(jīng)驗的老卒對手。

  能夠從戰(zhàn)場上活下來的,誰手下能沒有真功夫。

  另外,類似緝盜、鄉(xiāng)嗇夫這樣的位置,也可以逐漸都換成有經(jīng)驗的老卒來做,有集體組織經(jīng)驗的他們,怎么都會比鄉(xiāng)勇們做得更好。

  相比于如今需要兩三千人才能基本維持的郡縣治安,扶蘇預計只需要一千老卒,就足可以維持一郡安穩(wěn)。

  甚至在有大軍保障國境安全的情況下,內(nèi)部地區(qū)對于治安的需求,只需要五百人左右的建制便可。

  當然,這樣的郡兵也是會發(fā)給薪水的,但對比服役期,當然會有大幅度下滑。

  因此相比于成為“包工頭”,做一個郡兵當然誘惑力不足。

  沒關系,對于這個,扶蘇也有辦法。

  那就是屯田。

  不能分發(fā)土地,那就不分發(fā),但是讓別人耕種國家、或者自己的土地,是很正常的。

  在昭國,要想獲得額外土地就必須有軍功,要獲得軍功就要參軍,有爵之人自己身在軍中,自然無法耕種自己名下的土地。

  留在家中的老人與婦女兒童,未必有能力耕種全部土地,但是閑置土地的話,又會被官吏斥責甚至收回。

  于是為了保證土地保持耕種,代耕制度在昭國盛行已久,扶蘇所要做的,只是將這個制度移植到國有土地上來而已。

  而提供給退役士卒耕種土地的位置,就是國家說了算了。

  以魏國為例,消滅西魏政權以后,原本土地的主人自然就失去了對土地的所有權,西魏國土統(tǒng)歸昭國,準確說是統(tǒng)歸了始皇帝所有。

  而在分發(fā)有功之士后,還會有大量土地閑置,這原本是用來吸引移民的,現(xiàn)在只需要改一下作用,用來吸引退伍士卒即可。

  一舉多得。

  不需要大量人口的遷出,只要有足夠老卒在占領土地上扎根,根本不用擔憂當?shù)刂伟惨约敖y(tǒng)治根基。

  沒有大量人口的流失,關中就依然是那個足以成為帝國根基的地方。

  此舉同時也可以一勞永逸地解決退伍兵士的生計問題,提高人們的參軍欲望,變相提高軍隊戰(zhàn)力。

  當然,代耕土地的規(guī)模必然要與爵位掛鉤,否則有可能引起軍人不愿殺敵,只求自保的情況。

  這樣的分級,也符合昭國軍爵制度。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