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恪一行人來到考軍場的時候,整個考軍場燈火通明,還有幾十個軍卒在此等著考試,不過大多都是要考武卒的,只有兩人要考武尉,其中一人已經(jīng)在場中,另一人在排隊等著。
等了片刻,第一人考完,很順利的考起了七開武尉,聽他和旁邊同袍說笑,他原是六開武尉,如今升到七開,從此月餉可以加三百錢了,自是喜不自勝。
第二人考六開武尉卻沒考上,射成了六箭,但還沒回到起點,線香已經(jīng)燃盡。
張恪錄了姓名,站到起點處,就有人給他背上交叉綁上斬馬刀和長槍,腰間掛上裝了五十支箭的箭壺,然后監(jiān)考官點上一根線香,仰頭對旁邊瞭望臺上喊了一聲“起”,上邊就響了一聲鼓,他就向第一棵木樁跑去,感覺還算輕松。
來到第一棵木樁旁,地上有塊石板,按制這應(yīng)該時三十斤的石板。
他彎下腰去挪石板,一邊神念放出警惕著周圍,果然某處黑暗中射來一支冷箭,眨眼就到了身前,箭頭包著一塊蘸了紅汁的棉花。這樣的箭,只要不被射中面門,不會有什么事,但卻會留下個紅點。
他急忙往旁邊跳開一大步,躲過冷箭,才又去挪石板。下面是個石槽,里邊放著一張弓,取出弓來,從腰間抽一支箭,開弓搭箭向中間的木人射去,一箭正中木人肋部,穩(wěn)穩(wěn)插住。
他將弓放回石槽中,將石板蓋好,又向第二棵木樁跑去,同時就聽望臺上鼓響一聲,有人大喊道:“初開!”
張恪先后躲過了五支冷箭,射出的前三支箭都穩(wěn)穩(wěn)的釘在了木人身上。
又躲過一直冷箭,射出了第四箭,卻只在木人身上釘了片刻就掉了。之后的第五支箭也射中了木人,但是一觸就落了地,此時他鎧甲里的內(nèi)袍都已經(jīng)半濕了,有些喘息、雙臂微酸。
第六支箭也是在木人身上一觸即落,第七支劍就未射中木人,但也入圈了。
跑到第八棵木樁旁,拉第八張弓的時候,他已是內(nèi)袍全濕、喘息難平、雙臂顫抖,弓怎么也拉不滿了,只能拉到七九分滿,勉強射出這一箭,箭在距離木人還有三四丈的地方就落了地。
要不要再射一箭?
他正猶豫,“嗖”一聲響,又一只冷箭已從背后射來,他頓時就放棄了這個打算,現(xiàn)在力竭,再射也未必能比剛才一箭更遠(yuǎn)了,還耽誤時間,沒準(zhǔn)就來不及了。
于是躲過冷箭,將弓放回去,蓋好石板,就匆匆向前奔去。
到了第九棵木樁旁,他絲毫沒有停留,來到第十棵木樁旁時,感覺兩臂似乎又恢復(fù)了些氣力,他才停下,取出弓來準(zhǔn)備再射了一箭。
弓拉的已經(jīng)很吃力了,好不容易拉開到八分左右,似乎再咬咬牙,或許能拉滿。最后一支冷箭卻從斜后方?jīng)_著后心就射來了,他只能先閃身避箭,腳步一動,臂上力氣頓泄。
躲過冷箭,想要再重新開弓,可牙都快咬碎,也只能將弓拉開五六分了。無奈,只好作罷,將弓放回去,就急忙往起點跑去。
踉蹌著跑到起點,急忙去看那線香,還剩約有銅錢直徑那么長的一截,同時就聽望臺上鼓響三聲,一人大喊道:“京兆張恪,七開武尉!彩!”
有人上來將張恪背上的斬馬刀、長槍,以及腰間箭壺解下,他摘下頭盔,抹了一把額上汗水,朱平就湊上前來笑道:“公子距離八開武尉也就一步之遙了,只是氣力還差一丁點。”
劉修卿也笑道:“公子果非凡人,我營中眼下二十五萬軍卒,十六歲能到七開武尉的,恐怕也不足百人,都要么是天生膂力過人,要么自幼勤練武技?!?p> 張恪心中也頗感自得,隨口謙虛兩句,一行人就離開了考軍場。
回到劉修卿大帳,張恪將鎧甲卸了,坐下喝了口水,劉修卿忽然摒退左右,然后對張恪道:“殿下武技過人,下官倒是有件東西,正好贈與殿下,請殿下稍候?!?p> 他說完就進(jìn)了大帳后面相連的寢帳,片刻拿出個細(xì)長匣子來,放在案上,從中取出一柄長劍遞給張恪,道:“此劍贈殿下把玩。”
這劍樣式古拙,約莫四尺長,其中劍柄有大約一尺,可以雙手握持。劍柄末端是圓餅狀的青銅劍首,青銅獸面紋護(hù)手細(xì)小,僅比劍身略突出一二分。
烏木劍鞘,除了口、尾的方形鎏金包口,和中間的掛環(huán)外,再無半點紋飾。
張恪接到手中,拔劍出鞘,是劍身成八面的八面劍,比一般常見的四面劍或六面劍寬厚一二分。
劍身不甚明亮,成銀灰色,沒有任何紋飾,但其上泛起的光澤又隱隱顯淡紅,似乎不是映射火光的緣故,就是劍光本身泛紅,但劍身又一片銀灰,并沒有顯紅的地方。
張恪心中一動,湊到燭火邊上,將劍平端在眼前,借著火光去看,劍身一面的金屬紋路若隱若現(xiàn)呈一條游龍狀,龍尾朝柄、龍首向尖。
“葬龍劍?”張恪道。
“殿下方家,果然一眼就認(rèn)出來了,正是太祖高皇帝昔年所用藏龍神劍。”劉修卿笑道:“今日下官便贈與殿下?!?p> 葬龍劍、也叫藏龍劍,在大宣非常有名,傳說鋒利無比,因飲血太多,故劍光泛紅、顯血色。
此劍是張恪的祖先、大宣太祖皇帝親手鍛造,劍上紋路在火光下細(xì)看成龍形,就像劍里隱藏著一條龍似的,故最初名“藏龍劍”、隱藏著龍的寶劍。
太祖皇帝持此劍起事,矢志推翻前朝暴君,帳下一位謀臣借“藏”字雙音,建議將其改名為“葬龍劍”,太祖皇帝欣然應(yīng)允,于是此劍的正式名稱就成了“葬龍劍”。
當(dāng)年有一場惡戰(zhàn),太祖皇帝兵敗被圍,幸得猛將劉蟠舍命相救,脫困后太祖皇帝就將葬龍劍賜予劉蟠。
大宣立國后,劉蟠受封英國公,太祖皇帝成了新的“龍”,沒人敢再提“葬龍劍”,于是口頭又用回了最初的名字“藏龍劍”,但正式名稱還是太祖皇帝點過頭的“葬龍劍”。
劉修卿正是英國公劉蟠的子孫,如今雖然國公爵位早已沒了,不過保有此劍倒不奇怪。
張恪道:“此劍乃太祖賜予大將軍祖先的,大將軍豈能再轉(zhuǎn)贈于我?!?p> “不然?!眲⑿耷涞溃骸按松衿髂耸翘娓呋实塾H手鍛造,酬賞家祖護(hù)駕之功,我等子孫無尺寸功勞,豈敢竊據(jù)。且劍上有龍紋,又劍名‘藏龍’,自然只有天家才能持有,就請殿下收下吧?!?p> 劉修卿說完,抱拳深深一禮,倒有幾分懇求的意思。
張恪頓時就明白了——這劍在他手里是個燙手山芋,特別是眼下這個時刻,他統(tǒng)率著一個二十五萬人滿編的左虎翼衛(wèi)。
這樣的神兵利器放在他手中,只能高高供著做個擺設(shè),確實可惜了。即便如此,沒準(zhǔn)也能讓有心之人找到話說。
想明此節(jié),張恪就點點頭:“既如此,孤就愧領(lǐng)了,多謝大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