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你的名字》到《天氣之子》依然是一個人去看,作為一個單身狗,僅剩的尊嚴被剝奪的“體無完膚”。這部電影的結局對于觀眾來說有很大爭議,大多是對影片中“只要我們能戀愛、哪管洪水滔天”的世界觀吐槽,但這不是影片想表達的,電影中更多的是借著老頭老太太的口里說了無數次的觀點是,所謂“洪水滔天”無非是站在人類的世界觀的描述,千百年的滄海桑田里面,哪有什么永恒不變的東西?滿嘴集體主義、大公無私的說辭往往是對著別人的要求
,而對自己則雙重標準。
說到這個觀點,突然想到一個曾經令我悚然而驚的故事,據說某朝曾有高僧遠道而來,有人接連問了三個問題,
殺一人而救百人,和尚你殺不殺?殺百人而救萬人,殺不殺?殺萬人而救百萬人,殺不殺?
這位高僧默然無語,不知是無言以對,還是有了答案卻難以啟齒。
據說當時尚未世襲罔的年輕王爺便拍案而起,勃然大怒,斥責僧人是“狗屁的僧人”!
那么殺人救人,功德罪孽孰輕孰重?若說僧人執(zhí)著于己身成佛而不敢開殺戒是錯,那枉殺一人、百人、萬人便是對嗎?
這個答案至今不曾有人為我解惑,提到這個故事只是想為怒斥影片世界觀扭曲的觀眾提供另一種思考問題本質的可能,對與錯的定義在有些時候不太適合凌駕于其他個體的生死之上,
人本就渺小,只是希望每一個個體的聲音都能被聽見。
回歸影片,雖然影片中的故事確實單薄了一些,但人物角色的塑造,其實更像有血有肉的人,就像被賦予了生命力一樣,影片中通透得似有氧氣撲面而來的畫面異常迷人,超廣角的城市和天空景觀依然很壯闊,再加上日本傳統(tǒng)文化元素加持,人物與風景的畫風更精秀了。
東京變成遠古時代的汪洋大海,海枯石爛般的浪漫童話,雨下不停,愛意不滅,天空之下,擁你在懷,論純愛,東瀛穩(wěn)居一席。
觀影后,完全被影片中純潔無瑕、勇敢向前的少年心氣感動,久久無法平靜。
相比還在宮崎駿陰翳下苦尋新出口的細田守,新海誠已經發(fā)展出獨屬于自我的成熟創(chuàng)作體系:他的動畫由一種階段性的男性視角所推動,被男性凝視、男性氣質的電影基調,以及性別化的價值觀包裹。影片中,導演將為了愛一個人對抗所謂「全民利益」以及犧牲人類社會重回自然主義的橋段刻畫的無比豐滿,少年感十足,蠢萌卻勇敢,對此,更是毫無抵抗力。
《天氣之子》某種程度上是新海誠對《言葉之庭》這些作品中可憐又可悲的寫實愛情倫理觀的大膽回應,警察代表社會秩序機器,嘲笑男主奔跑的路人是庸凡怯懦的成人世界,男主代表年少的執(zhí)著和真誠,他的愛可以淹沒一座城市,這是新海誠式的大浪漫。
在極致的青春、極致的愛情面前,“理性”和“現(xiàn)實”不過是空洞又無聊的概念,正值青春的人應當迷惘,應當勇敢,應當可愛?!白运健笔菓賽壅邆兊奶貦?,如此偏執(zhí)瘋狂的故事,怎么不是相信愛情的理由?
“相比于藍天,我更想選擇陽菜”、“天氣因你逆轉,世界因你天晴”、“不管晴天還是雨天,我只是想和你相遇”、“是你讓我找到了存在的意義”、“我只是想再一次的見到她啊”、“無論你在哪里,我一定拼盡全力去見你”“你知道嗎,這片土地二百年前,本來就是海洋。世界只是在變回它原來的樣子?!?p> 電影中的臺詞,直達內心身處,原來,自始至終,我的心底仍殘留著幾分天真、脆弱、幼稚的舊夢,只是一直不敢直視,原來自己也渴望這樣純粹的愛情。
比起《你的名字》,《天氣之子》不再依賴波折的劇情,更加日常,更自信。拋卻所有的社會身份而回歸個體的情感,這才是真正的青春年少。影片全由一股「少年氣」在撐著。
少年氣,是內心自成的宇宙式浪漫,是為了所愛可以顛倒世界的孤勇。
**段落戴著手銬,倒掛著疾速墜落,沖向現(xiàn)實的世界,被這神來之筆完全震住。主人公所思所想,都是為留住少年時刻,而反抗、追逐、視死如歸都是自然而然的,如此讓人畢生難忘。
日本人“向死而生”的信念真的很強,這個世界是有很多乖乖娃,但是這不是這部作品想要表達的東西,男主中二,為了愛情寧愿“天崩地滅都要要見你一面”、“雨一直下也沒關系”的勁,雖然令人頭冒“黑線”,但也刻畫出了出了最純粹的情感。這種不完美和躁動正是青春期的完美體現(xiàn),得知女主真實年齡之后不管身邊的警察,為了去找女主連槍都用,這種無畏的不理性的自負的看似自私的舉動難道不就是那個年紀的愛情嗎?
對我來說,這點這反而是我最受用的地方。
人嘛,有時候就是該瘋一點,顧慮太多這一輩子都挺沒意思的。
所謂大局,又何曾不是對少數人的一種壓迫,為了保住一個人,甘愿犧牲掉整個城市。這是而是對集體至上、大局為重思想,有力的一聲“No”。世界本來就是瘋狂的,正如電影中的臺詞:“那就讓全球變暖吧,讓東京淹沒吧,讓文明回到原來的狀態(tài)吧,而我只想見你,抱抱你?!?p> 人要失去很多東西才能在這個世界上活下去,變成所謂的無趣大人,但是在那之前,為了愛,豁出去一次,為愛勇敢一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