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后
袁志這兩天是春風得意,最新的一期北平時報上刊載了他發(fā)明出水泥并獲得朱棣的三百兩賞賜這件事。以至于街坊四鄰知道這件事之后,把袁家本來無人問津的門庭都快給踏爛了。
這就和有人突然中了彩票差不多,那些平時幾乎不聯(lián)系的親戚朋友、牛鬼蛇神們一時間都跳了出來。這家想借點銀子修葺一下宅子,那家想給兒子討一門親事。
不過幸好袁志頗有先見之明,在報紙把這件事登出來之前,他就已經拿著那些賞銀去擴大水泥的生產規(guī)模了。因此那些想來打秋風的人們都只能敗興而歸了。
袁志清楚地知道這件事從頭到尾都是朱棣一手策劃的。這筆錢雖說是賞賜給他的,然而他絕對不能拿著這筆錢去自己享樂,不然朱棣讓他摔下去絕對比抬他起來更容易。
三百兩銀子要是用來買奢侈品的話會很不經花,但也勉強夠袁志建一個水力磨坊以及一個比之前更大的窯爐用了。
水力磨坊經過近千年的發(fā)展,在明朝的時候效率已經比他最開始出來的時候高了不少。它相比普通磨盤的優(yōu)勢在于,磨坊不僅可以利用水力,同時還可以使用畜力。就算在北方冬季河道結冰的時候,磨坊也依舊可以正常運作。至于水力充沛的夏季,更是比單靠畜力人力的效率高了百倍。
新的水泥廠沒有建在北平城內,而是選擇建在了密云縣,位于潮白河的上游,離后世密云水庫的位置非常的近。
整個建廠的過程還得到了密云知縣的鼎力相助,袁志買廠房的地根本就沒花錢,雇工也是找的也是縣城里一些無業(yè)游民,人力成本極低。
其實一開始密云知縣并沒有重視這件事,之所以后來轉變了態(tài)度是因為李彧和袁志達成了一個為運河修繕工作優(yōu)先供貨的協(xié)議。隨后所有事都變得簡單了起來,從上到下一路綠燈,建廠之快可謂神速。
李彧以幫助袁志建廠、未來擴建、五年之內免稅作為條件,獲得了收購水泥的價格只比成本價略高一點的許諾。
此時袁志才為自己當天如實訴說了制造水泥的成本感到后悔,這使他想故意抬高一點價格都沒得辦法。
于是他也改變了自己的思路,順勢賣官府一個好處,然后在官府地扶持下迅速擴大自己的生產規(guī)模。賺錢不急在一時,畢竟水泥的需求量幾乎是無限的。
而且生產水泥的工藝并不復雜,若是水泥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制造了大量財富的話,勢必會有人眼紅自己。萬一水泥的配方被泄露出去的話,那些更有錢的商人完全可以投入更多的資金來搶占市場。
因此自己必須在那之前把水泥廠積累起足夠的規(guī)模,才能承受住有可能到來的風浪。袁志可不想再一次被“同行”們擠垮了,這種體驗一生有一次就夠了。
此時正是汛期,河道里水量豐富,水力磨坊能一天24小時運轉,因此這大大提升了研磨石灰石的效率。很快,一袋袋水泥粉就開始被源源不斷地生產出來。
隨后水泥粉被就地裝船,沿著潮白河順流而下便可以直達通州。為此李彧特地修改了修繕運河的方案,將原來從北平城往外修,改成了從通州往回修。
唯一讓人遺憾的是,目前水泥一天的產量還遠不能滿足修繕工程一天的消耗量。對此李彧多次提出由官府出資,幫助袁志擴大水泥廠規(guī)模,但都被袁志拒絕了。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袁志知道李彧不是突然想發(fā)善心,他的目的顯然是蠶食掉自己的水泥廠。而讓袁志敢于挺直腰板的底氣就在于有朱棣為他撐腰,朱棣提供了一筆兩千兩銀子的低息貸款。這筆錢將會分批次交給袁志,幫助他擴大水泥廠的規(guī)模。
盡管沒有撈到水泥廠的控制權,李彧還是從這件事上撈到了不少好處。
免稅這件事,是他和袁志的私下承諾,只有少數一部分人知道這件事。因此李彧在賬上記錄的水泥收購價格是高于實際開銷的,高出的那部分就是稅費。因此這部分錢,在外面賺了一圈,最終又流回了李彧的口袋里,
李彧欺下瞞上,官員們躺著就能把錢掙到了。而對于這件事袁志是不知情的。
貪污這件事,是全世界人類的本性,這么說并不是在為貪官們進行開脫,但自古至今這種屢禁不止的現象早就說明了貪污是不可能完全消失的。
朱元璋給官員定的工資水平過低,像李彧身為三品大員,月奉只有35石。這從另一方面反而加劇了貪污的現象,本來那些處于可貪可不貪的官員,都是因此而走上歪路的。
把話說回北平城里,由于袁志的事跡在一夜之間爆火,很多人都幻想著自己也能被燕王看中,然后成為故事的主角。以至于最近朱棣收到了許多亂七八糟的玩意,燕王府的門房對此都已經麻木了。
參與這件事最積極的就是那些匠戶,他們好多都是從元朝就定居在北平的傳統(tǒng)手藝人。在此之前由于市場沒有這方面的需求,因此他們只能做一些傳統(tǒng)物件以此為生,但這并不代表他們的技術不夠精湛。
不出所料的是,拿過來的大部分東西都是沒什么用處的手工藝制品。雖然制作算的上精美,但對社會生產力的進步產生不了什么幫助。朱棣認為這可能是因為自己描述的有一些問題,應該做更明確的說明才對。
不過這其中還是有兩樣東西讓朱棣眼前一亮。
第一個東西,進獻的這個人宣稱這是根據自己祖上為元順帝進獻過一份香水的秘方的。是以皂角為主料,輔以多種中藥制成,使用了之后可以使人變得潤滑白凈,永葆青春。
這個時代并不缺香水這種東西,而讓朱棣覺得這玩意有價值的原因是,它的成本比起效果而言相當的低,這就使得在商業(yè)上可操作的空間變得非常的大。
朱棣十分好奇這個人為什么不自己用這份配方發(fā)一筆財。詢問之后得到的回答是,他并沒有發(fā)大財的欲望,只想安穩(wěn)的過日子。
于是朱棣就滿足了他這個心愿,用三十兩銀子就把這個配方買了下來。他估摸著未來這玩意將會成為收割蒙古人財富的一大殺器。
第二個東西就更特別了,準確的說,這目前還只是一個想法。
這人提出,如果可以制造出一個足夠大的風箏的話,就可以把人載上天。還說他自己已經研究很久了,之前已經做出來了一個能拉著十斤重的石頭飛起來的風箏。但沒有其他人愿意協(xié)助他,都認為他是一個瘋子。
不得不說,就連朱棣也不認為這個人是一個正常人,就目前的材料技術來說,這件事是沒有任何實現的可能的。
風箏全靠風提供升力,風不大的話沒法把人帶起來。而如果風要是足夠了,風箏就會直接被吹散架。同理,想單純通過增加風箏大小來增加升力也根本不可能實現,風箏根本承受不住。
但人類科技的發(fā)展不就是通過不斷地完成那些看似不可能的設想而實現的嗎?
因此朱棣并沒有把這個人趕出門去,而是非常有耐心地拉著這個人坐了下來,給他講了講自己對于流體力學簡單的認知,并十分隱晦地說出了氣壓這個概念。
流速大壓強小,下方比上方壓力大,于是空氣就推著風箏飛起來了。
朱棣給了他一些銀子作為研究經費,還推薦他去了北平學府,找姚廣孝一起研究這件事。在朱棣的設想里,最好最好的情況就是能做出一個無動力滑翔翼出來,雖然實際意義不大,卻會使科技有很大進步。
又過了幾日,朱棣才終于收到了朝廷有關自己上次上奏的回復。
“居然還真通過了,不過要是父皇是想讓我背鍋的話,為什么試點工作又不讓我來了??!?p> “這個提議既然是王爺提出來的,那這件事的成敗自然就與王爺脫不開干系了。”
目前姚廣孝是朱棣手底下唯一能幫他出主意的人,因此第一時間朱棣就把他叫了過來。
“那要是這么說的話,豈不是我還得祈求著太子順利完成?然后再憑借這件事贏取無上威望?”朱棣險些被氣笑了。
“確實是這樣,不過就算是試點失敗了,依照太子殿下的性格,他未必會把全部責任都推給王爺你?!?p> “這種受制于人的感覺可真不好。那要是我從中作梗,破壞掉這件事的話,父皇還有可能找別人重新做這件事嗎?”
“貧僧認為若是太子殿下失敗了的話,此事就將被擱置起來。就算還會有其他人接替,這個人想必也一定不敢成功,否則豈不是說明太子殿下能力不行嗎?”
“你說的有道理?!?p> 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朱標搶走自己的功勞,朱棣對此頗為無奈。不過隨即他安慰自己,反正不管誰來做這件事,只要做成了的話,都會對百姓和大明有不小的好處,如此也不算背離自己提出這件事的初衷。
“上次跟王爺提到的往南京城安插眼線一事,應盡早提上日程了。至少先要摸清太子殿下為這件事都啟用了何人、是從哪里入手的、以及他們實時的進展?!?p> “本王正要說這件事,那日從書院回府的路上遇見了一個頗為優(yōu)秀的商人,很適合成為一個探子,本王想把他收為己用?!?p> “商人倒是不太容易引起注意,只不過地位未免太低了,恐怕接觸不到上面的信息吧?”
“本王認為這件事值得嘗試一下,可以想辦法和一些官員搭上關系之后再暗中收買?!?p> “不知道是何人被王爺所看重?”
“王府附近的那家許氏糧鋪的掌柜,南方人,來北平之后白手起家?!?p> “這樣說的話,那他去南京發(fā)展倒不顯得十分突兀?!?p> “本王打算開誠布公的跟他談一談,我看他本來就有主動為我效力的愿望,以利益為誘惑的話,成功的機率該當不小?!?p> “不如讓貧僧來跟此人談,王爺可以隱身幕后?!?p> “也好,那本王就告訴他學府需要買糧,讓你們在此事上進行合作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