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五章運輸
如山的物資,自然需要成千上萬的人來轉(zhuǎn)運。
從長江逆流而上過了益州后,就得走陸路了,與其用載重千來斤的牛馬車運輸,王正選擇了載重兩三百斤的人力獨輪車。
長期干重活,哪怕是牛馬也不可能只吃草,不然可使喚不了多久,必須得喂食豆類等糧食才行。
而一匹牛馬的消耗,并不比三個人少多少,哪怕人干重活得吃肉。
一個高瘦的漢家少年推著一輛獨輪車,吃力的走在前面,獨輪車壓到一顆鵝卵石后,小少年頓時吃不住力,車上面兩百多斤臘肉頓時傾倒了下來。
一個矮壯的巴人漢子連忙停下自己的車子,上前幫助漢家少年重新裝載臘肉,并說著推獨輪車的訣竅。
“你推車子可以稍微走快一點,千萬不要害怕它會倒下去,只要不是下坡,你走得越快,它反而越是穩(wěn)當,用的力氣就越小一些,你越是慢慢走,它越是搖晃,反而更費力?!?p> 獨輪車的原理其實和單車差不多,越慢越不好掌握平衡,越快越是穩(wěn)當。
兩人把臘肉重新裝載好之后,漢家少年把肩帶掛到肩膀上,提起車把手后,依照巴人漢子的指點,把獨輪車推快了一些,果然感覺穩(wěn)當了不少,于是笑道。
“謝謝羅大叔,你的辦法還真行?!?p> 羅大叔回去推著自己的獨輪車,樂呵呵的說道:“這可不是我想出來的,聽說大管事弄出獨輪車的時候,就已經(jīng)交代下來了,你到大營報道的時候,沒有人教你嗎?”
漢家少年有些懊惱的說道:“當時看見成堆的糧食和臘肉,我整個人都懵了,根本記不住那些小娃娃講了些什么?!?p> “哈哈。”
巴人漢子大笑,揶揄著說道:“臘肉和糧食有什么稀奇的,都是些不值錢的東西,在這里干一天不是就有一斤臘肉和五斤糧食了嗎?”
漢家少年臉色紅了紅,有些羞惱的說道:“那是你們渝州皇莊的人才不覺得臘肉值錢,咱們益州這邊的農(nóng)家子可沒那么多臘肉吃。
雖然最近幾年靠著大管事的法子,咱們這邊日子也好過了一些,可還是比不得你們渝州,吃肉都得隔三差五才能有那么一頓?!?p> 巴人漢子點了點頭,“沒有笑話你的意思,我那只是習(xí)慣說法而已?!?p> “我知道,就是這樣才更氣人,你們真是命好,有大管事在你們身邊,聽說你們那里的小娃娃讀書不但不要錢,還能白吃白喝?”
“啥叫白吃白喝?那些吃喝的東西還不是咱們這些人合伙弄過去的,當然,有時候那些已經(jīng)做事了的學(xué)子會回來捐獻一些。
咱們一沒有要朝廷的,二沒有要大管事的,怎么能說不吃不喝能?總得來說,那些東西可不是白來的?!?p> “那也好啊,有錢的出錢,沒錢的也能沾點光,我們這邊就不行了,有錢的跑大城去了,留下來的都是些苦哈哈?!?p> 巴人漢子想了想說道:“以后不就好了嗎,這條路打通后,你們大把活干,只要勤快,給大管事干活可不少工錢?!?p> 漢家少年有些惆悵的說道:“可是以大管事的本事兒,這戰(zhàn)肯定打不了多久,到時候我們還不是回到原來那樣了嗎?”
巴人漢子解釋道:“不是這樣的,我聽說就算不打戰(zhàn)了,這條路都不會撤銷,所有大營都會保留下來,以后渝州和青海的貨物交易就靠這條路線了。
而且大營保留下來后,大管事就會派遣匠人和學(xué)子入住,你們要是有心,就可以到大營學(xué)習(xí)點學(xué)問或者手藝什么的。
只要有了學(xué)問和手藝,以后不管走到哪里,都不怕沒好日子過,如果成績或者手藝好,聽說還會被學(xué)子和匠人舉薦,到時候不管是去渝州還是長安,總是個奔頭。”
漢家少年若有所思的問道:“去大營學(xué)東西要錢嗎?”
“不要錢,不過聽說吃喝得自理,如果實在沒辦法,聽說可以幫忙干活換吃喝,當然,如果你成績特別好,被學(xué)子或者匠人看中了,那吃喝就不成問題了。
那些能被派出來做事的匠人和學(xué)子,他們可是有錢得很吶,一個月能領(lǐng)到的錢聽說比縣尊都還要多,你要是能被他看中,他們肯定會好好教導(dǎo)你,不可能讓吃喝的事情耽誤了你學(xué)習(xí)的時間?!?p> “學(xué)子教授學(xué)問我知道,那些匠人都會教授點啥?”
“啥都教,百工方面木匠、石匠、鐵匠什么的全都有,牲畜方面養(yǎng)魚、養(yǎng)雞、養(yǎng)鴨、養(yǎng)豬、養(yǎng)牛什么的,種田方面果樹、蔬菜、糧食什么的。
反正你能想到,想不到的那里都有教授,隨便學(xué)一樣,學(xué)好、學(xué)精了,出來就是人才,不說別的,只要有門手藝,在渝州就不怕沒房子沒婆娘?!?p> 五十里路腳程快點半天就到,到了大營后,當天就不準再運東西了,可以留在大營休息,也可以自己回去,結(jié)賬要現(xiàn)錢也行,也可以開個條子拿回去在上一個大營去領(lǐng)。
漢家少年到了大營后,開個條子,就拉著巴人漢子在大營里面閑逛了起來,想要巴人漢子給他具體介紹一下大營的情況。
每個大營都是大同小異,只要在這里弄清楚了,回去后心里自然也就有了數(shù)。
這種事情,基本上所有大營都或多或少的發(fā)生了一些,這是王正離開渝州的時候就定下的策略,不管李治怎么安排渝州一系,王正都打算讓渝州一系走出渝州了。
而作為同根同源的益州,就是王正的第一個目標,沿途的各個大營就是一個個據(jù)點,他們不但肩負著運輸?shù)呢?zé)任,同時也肩負著把渝州一系擴散到整個蜀中的責(zé)任。
吳毅站在山頂上看了看山下逐漸消融的冰雪,最后望向了渝州的方向,呢喃道:“先生的道早該傳遍天下了,這樣世人的日子也能好過一些,蜀中不過是第一步罷了?!?p> 吳優(yōu)在一邊笑道:“世人愚昧,儒家不足以教化天下,合該先生的道大行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