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鄢郢之戰(zhàn)
提起戰(zhàn)神白起,所有人都會想到他在長平殲滅45萬趙軍的光輝戰(zhàn)記,卻少有人提及白起在長平之戰(zhàn)之前與楚國的一場大戰(zhàn)——鄢郢之戰(zhàn),在這場關乎楚國存亡的戰(zhàn)爭中,白起孤軍深入力克強敵,甚至違反常理的讓河水倒流助其攻勢。
一、振奮與愚蠢
公元前306年,秦昭襄王嬴稷在其母羋八子的同母異父弟魏冉的扶持下繼位稱王,并于次年絞殺了以季君公子壯為首的“季君之亂”,比起之前的秦惠文王贏駟,嬴稷雖然在繼位之初被羋太后和魏冉架空,但其雄心壯志卻一點不輸給先王。
公元前293年,秦國為打通東出的道路發(fā)兵攻韓,秦將白起在伊闕之戰(zhàn)中大敗魏韓聯(lián)軍,解決了家門口的阻礙后,秦國開始將目光投向老鄰居楚國,作為一個大國,楚國曾在楚懷王執(zhí)政早期時國力達到頂峰直逼齊國,雖然在與秦國的爭斗中吃了虧,卻也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秦國東出的步伐。
公元前299年,楚懷王受秦昭襄王所邀在武關會面卻被秦國扣留,秦昭襄王逼迫楚懷王割地保命被懷王嚴詞拒絕,令人唏噓的是,楚國朝堂在得知楚王被扣押后不思救援,而是擁立了太子羋橫為王來預防秦國的要挾。
和雄才大略的楚懷王相比,楚頃襄王羋橫無論是在內政還是外交亦或者是軍事上都無法與楚懷王相提并論,繼位后的他不思救父卻整日沉湎酒色且忠奸不分,受他的影響,楚國國勢日衰,城池年久失修甲兵老舊,守備薄弱。
而為了避免與強秦對決開戰(zhàn),在相當長的時間里,羋橫都以一種極為“謙卑”的姿態(tài)來對待秦國,甚至在公元前292與秦國聯(lián)姻,娶秦國公主為妃同時接受秦國的聯(lián)盟邀請,但楚國朝堂上的一些有識之士看得出來,秦國對楚國的聯(lián)姻不過是為了暫時穩(wěn)住楚國的緩兵之計,根本無法阻止秦國擴張的野心,連番勸諫不成后,大臣們想到了一個“歪招”。
公元前281年,楚頃襄王聽說在楚國有一個善用微弓細繩射殺北歸大雁的人,立刻召見他入宮向他詢問狩獵的經驗,這個人回答說:“我喜好射殺小鳥小雁,這是我使用微弓小箭的原因,不值得大王詢問,大王作為楚國的國君,擁有廣袤的土地和強大的軍隊,所射殺的絕非是這些小鳥小雁,秦國是一只大鳥,擁有強大的國力同時占據著極佳的地理位置,倘若展翅翱翔兵出函谷,楚國將有滅國的危險?!?p> 而楚國的大臣們則趁勢向楚王分析了當今的天下局勢,秦國雖破韓城但無力據守,征伐魏國得不償失,而如果打擊趙國則必然是勞師遠征損耗極大,在抵抗秦國這件事上面,楚國不會是孤軍而戰(zhàn)。
聽到這樣的一席話,常年消沉的楚頃襄王開始振作起來,一改之前對秦國的卑躬屈膝,決議合縱列國共同伐秦來恢復楚國昔日的榮光,但這個昏聵了很久的楚王卻沒有意識到“用兵一時需要養(yǎng)兵千日”的道理,只靠著一股強國復興的欲望就向各國派出使臣游說,希望他們可以出兵和自己一起討伐秦國。
公元前280年,得知楚國要合縱攻秦的秦王決定先發(fā)制人,命大將司馬錯統(tǒng)軍從隴西經由蜀郡出兵,攻打楚國的黔中郡,面對來勢洶洶的秦軍,許久沒打過仗的楚軍一觸即潰,楚王只好割讓上庸和漢江以北的土地來求和。但事情還沒有結束,楚國雖然在此戰(zhàn)中吃了虧,但在這之前出兵攻伐巴蜀之地奪下了枳,嚴重威脅著秦國對巴蜀的控制,剛剛打完勝仗士氣正旺的秦國決定再給楚國一點教訓,既要打碎楚王好不容易鼓起的信心,還要將楚國的整體實力打到不能威脅秦國為止。
公元前279年,秦昭襄王贏駟任命大良造白起為主將,率大約7萬秦軍攻伐楚國,作為一代名將,白起在分析了敵我的優(yōu)勢與劣勢后決定采取速戰(zhàn)速決的戰(zhàn)略方針,因為秦軍再是驍勇善戰(zhàn)也是在異國作戰(zhàn),而楚國的崇山峻嶺注定秦軍的后勤補給無法支撐秦軍在楚國的長時間作戰(zhàn)。
確定了戰(zhàn)略方針后,白起立刻率大軍沿漢江東下攻取沿途的重鎮(zhèn)要地,掠奪漢江流域豐饒的糧草物資作為大軍的補給,同時,為了鼓舞秦軍將士與敵人決一死戰(zhàn),白起在登陸后就將所有的船只燒毀,行軍中則是將所經過的橋梁全部拆除。
面對抱著必死之心而戰(zhàn)的秦軍,在數(shù)量上占優(yōu)勢且在本土作戰(zhàn)的楚軍卻因為太過顧及自己的家人和財產而沒有斗志,無法抵御秦國銳士的兇猛攻勢節(jié)節(jié)敗退,秦軍如入無人之境般在楚國長驅直入,迅速攻下了楚國在漢水流域的要地鄧,直接威脅到了鄢城。
鄢城是楚國的別都,距離國都郢城只有不足200里,無論從政治意義還是軍事意義上來講對楚國都至關重要,楚頃襄王發(fā)覺無法在野戰(zhàn)中打敗秦軍后,就在鄢城集結重兵來防守,希望可以通過長時間的對峙消耗掉秦軍的士氣和糧草,逼迫秦國撤軍。
事實上,楚軍據城堅守的僵持策略是對的,沒有大型攻城軍械只有云梯的秦軍攻不上鄢城城頭,糟糕的后勤補給又注定秦軍不能與楚軍長時間對峙,危機之下,白起想到了一個絕妙的辦法——水攻。
以水制敵這種戰(zhàn)法一直就有,一般情況下都是將處在上游的河堤扒開沖擊下游的城市,但這一次,白起所能用的鄢水卻位于鄢城的下方,且鄢水南流而鄢城在東,并不能靠簡單的扒河堤來解決問題。
但白起自有方法,首先是在鄢水中修建堤壩阻止鄢水南流,同時修建長長的導水渠將鄢水導向鄢城方向,之后在鄢城周圍筑起高壩積蓄水量,當水量達到一定程度后毀壩放水。
就這樣,在鄢城內的楚軍還在為打退秦軍而沾沾自喜時,洶涌的洪水已經灌入鄢城,城內的軍民呼號掙扎卻無濟于事,很快,鄢城的東北角出現(xiàn)崩塌毀損,秦軍得以由此進入,一路上根本沒有什么反抗,舉目望去,只見遍地都是橫七豎八的楚人尸體,慘不忍睹,一代名都鄢城就此毀于一旦且不可被修復。
鄢城失守,數(shù)十萬楚人喪生的消息很快傳到楚國國都郢城,楚王焦慮萬分卻無計可施,而白起則遷徙大量的刑徒至此同時休整部隊補充軍需,并于次年也就是公元278年再次起兵攻楚國,勢如破竹般的攻陷郢城,一把大火將先王的陵墓燒毀,以示此地以后為秦國的領土,楚人休想再將其奪回去。占領郢城之后,秦軍士氣大增繼續(xù)向東推進,一直打到洞庭湖畔才停下步伐,逼得楚頃襄王遷都到陳繼續(xù)茍延殘喘,此時的楚國已經丟到了幾乎一半的國土,而秦國對楚國的攻伐還沒有停止。
公元前277年,秦軍又攻下了楚國的巫郡和黔中郡,楚頃襄王不甘失敗急忙召集國內所有的楚軍準備奪回失地,卻發(fā)現(xiàn)曾經的百萬雄師如今只剩下十幾萬人,在經過一番慘烈的爭奪戰(zhàn)后,楚王奪回了幾座被秦軍占領的城邑,卻無力收復鄢郢二都和大片的疆土,面對越發(fā)強大的秦國只能俯首。
經此一役,主將白起因功被冊封為武安君,曾經強大的楚國從此一蹶不振,再也不能阻止秦國擴張的步伐,公元前263年,楚頃襄王羋橫去世,他的繼承人和后代也同樣無法恢復楚國的昔日雄風,最終在秦王政時期被王翦攻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