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大明庶吉士

第十九章 皇帝回京了

大明庶吉士 塵埃之悟 2121 2020-07-16 11:07:17

  一夜雪國。

  早上睜眼一看,屋頂地面皆是厚厚的雪層,屋檐上還掛著一串串的冰柱。院子里兩棵樹上厚厚的積雪,壓的樹枝都變了型。

  站在門口看著眼前的一片白,沈秋發(fā)愣了,這個時代不像后世有鏟雪車除雪,而路面經過一夜的堆積,都被大雪覆蓋。城內尚且如此,城外更不用說了。

  既然不利于遠行,沈秋就去了一趟雜耍班。他們如今正處于搬家前收拾東西的階段,上午收拾東西加排練,下午開始去預約好的人家搭臺子表演,雖然忙碌,但是人人面露喜色。

  沈秋在那里其實也幫不上什么忙,反而有種礙手礙腳的感覺。也就只是看了幾眼就去原先居住的院子,看看那些老友如何了。

  羅峰先生去了國子監(jiān),黃佐還是在屋子里溫習書卷。因為這回有了確確實實的消息,前兩天皇帝大駕就已經進入北直隸界,就這幾天法駕就要回京了。

  看著黃佐這么認真的溫習書卷,沈秋很想告訴他,正德皇帝回來就得掛,三五個月怕是廷試不了,不要給自己太大壓力。

  然而這話又怎么能說的出口呢?

  第二天一大早,巷子里就有公家人敲鑼打鼓的呼嘯而過。

  就來干了一件事,通知說明天皇帝大駕回京,在京各色人等要穿的喜慶一點,上街去迎接。

  迎接,沈秋是肯定不去的,一個快死掉的人沒啥好看。關鍵去了也看不到,這個時候的正德應該是已經落水生病,壓根就不可能拋頭露面,去了就是白跪不少時間。

  也得益于這件事,昨天并沒有融化多少的積雪,如今已經被人為開始清理。所有皇帝必經之處都安排人清掃。

  街上到處都是三大營與在京邊軍的士兵扛著工具掃雪,五城兵馬司、順天府捕快、以及京城里其他十二衛(wèi)內衛(wèi)親軍的兵士今天街上都能看的到。聽說就連留守的錦衣衛(wèi)都出動了不少。

  正德十五年末。

  皇帝回京的鑾駕在曠野白雪輝映下,于下午跨過護城河。

  自永定門入,經正陽門后再過大明門進入北京內城,最后經承天門進入皇城。

  一路上錦衣衛(wèi)封道,旌旗招展,扈從文武官員數千人,凱旋而歸。

  據前去看熱鬧的兩位“便宜爹”回來說,總算是見識了皇家氣度,可惜就是沒看到皇帝本人。

  兩天后沈秋才如愿以償的前往城外小二所說的李家窯。

  因取土挖出來的殘垣斷壁,很容易讓人認出此地。兩座小山之間,十幾棟房屋,七八座窯洞。

  每家的院子里都有用防水的棕墊蓋起來小方堆,從被掀起的一角,沈秋能看出來其中都是一些燒制完成的瓷器。

  沈秋先在幾戶人家外盤桓一圈,如同最初找雜耍班一樣。對于那種訂單多生意興隆的窯戶,沈秋需要先過濾掉。

  所以沈秋最后選擇了一家院子里堆滿了待售瓷器的窯戶。

  瓷器就是商品,堆積如山已經能反應出銷售不佳的現(xiàn)實。

  而這一家的堆積如山的瓷器,也絕不可能是按訂單生產出來的待運送商品。原因很簡單,他家的房屋是這么多家里最殘破不堪的。

  但凡有錢誰有愿意居破屋呢?

  沈秋剛剛走進院子就引起主人的注意。

  主人是夫婦兩人,三十多歲年紀,長相普通的不能再普通,身邊還圍著兩名小男孩。

  男主人第一時間迎上前來,詢問沈秋來意。

  沈秋也不墨跡,直接告訴對方自己需要租用一座燒瓷器用的窯洞。

  初聽對方明顯不愿意,雖說瓷器銷路并不好,終究一家人還能靠著這手藝過過日子。窯洞若是租出去情況可能就不一般了。

  眼見對方一臉的不情愿,沈秋知道怎么打動對方,將對方所有的顧慮與不安全感,變成安全感就可以了。

  沈秋告訴對方,自己的使用頻率目前不會太高,并且他們可以照常使用。等于說是將閑暇時間出租給自己使用,如果將來需要經常使用,會和他們重新商定價格。

  窯主夫婦互看了一眼,就點頭同意。不過在這之前,他們還需要帶沈秋去看一眼窯洞的實際情況。

  窯洞所在地,據主家也就七八百米遠的距離。窯洞外擺放雜亂,隨地可見黏土堆與半成品的陶坯。

  窯洞外的附屬建筑,證明了這座窯洞曾經歷過歲月的風吹雨打。隱隱能從殘存的氣勢看出這座窯洞當年也是一座氣勢恢宏的大窯。

  一路上男主人神情飛揚,滔滔不絕的介紹祖上榮光也證實了這一點。往往沒落以后,人們在訴說起昔日風光時,心情總是無比激動與興奮。讓人感覺這些事情就像昨天發(fā)生在他們身上一樣。

  其實沈秋對窯洞并不懂,但是粗略的看了一圈之后,沈秋總體還是滿意。燒制瓷器的溫度足以融化沙子。

  沈秋深深明白一個道理,要想讓人實實在在的幫你,你就要給對方足夠的報酬。

  沈秋付出的租金從對方喜笑顏開的臉上就能看出來,他們很開心。就是沈秋賺到第一桶金,那二十兩白銀,沈秋一直沒舍得用,用的都是后面殷小滿送過來的分紅。

  如今沈秋是不太缺錢的,除了殷小滿后期的分紅外,還有沈南給他的生活費。當然林安安手中還有五千兩銀子,不過除非是要大規(guī)模生產,否則沈秋不會動用那些錢。

  窯洞租好后,沈秋就是原料的選擇。玻璃的制造說來簡單,而且很早就被發(fā)明出來,差不多此時的西方世界,玻璃基本上已經開始普及了,不過技術還處在保密階段。

  好在北京離海邊不遠,沈秋下午回城就找到馬車行,一番解釋之后,總算有人愿意出門替他做這件事。

  沈秋預估著日子,等這兩車材料運回來基本上離過年沒兩天了。

  只是玻璃對沈秋來說是個挑戰(zhàn),原因是他只是知道玻璃的制造原理。

  玻璃制造主要材料是沙子,然后使用草堿降低其熔點,生石灰可以增加玻璃的耐用性和抗腐蝕性。

  玻璃很早就出現(xiàn),之所以沒能大規(guī)模使用的原因,就是早期玻璃太脆弱不實用。

  比如你用玻璃制作成了一個水杯,但是一倒入開水,水杯就裂開,毫無使用意義。

  擺在沈秋面前的困難是,他并不清楚沙子、草堿、生石灰的具體比例。

  所以即便材料到來他也還需要進行無數次的實驗。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