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李帆的爺爺,那可是位傳奇人物。
他年輕時上過戰(zhàn)場打美鬼子,返鄉(xiāng)后帶著村民們一起建設新中國,碰了不少壁,走了不少彎路,仍沒放棄。
到了后面,大包干在全國推廣,村民生活逐漸富足,李爺才熄了心思。
也正是那幾年,已年近知天命的李爺竟然“拋妻棄子”,遠赴南方下海做生意,記得村里第一輛摩托車還是他騎回來的。
當年村口一眾年輕人看著李爺騎摩托神氣模樣,別提有多羨慕了。
李爺的一生相較于村里人來說的確傳奇,而他的兒子們也不差。
91年,大兒子李林考上當地的一家?guī)煼秾W校,這本就是一件光宗耀祖的好事,沒想到在95年,李林出來教書的第一個年頭,李林竟然考上了上海同濟大學研究生。
這在當地可是出了大名。
那幾年,同濟大學可是與清北齊名的香餑餑,能考上那個大學,場面簡直比范進中舉還要夸張,十里八鄉(xiāng)鑼鼓喧天,鞭炮齊鳴。
李爺頓時成了人們眼中的模范家長,帶頭致富老大哥。
出人意料的是,此后幾年李爺并沒有張揚,反倒是在家兢兢業(yè)業(yè)干起了農活。
養(yǎng)一條狗,兩只羊,三只雞,種四五畝地。
就這樣持續(xù)了六年時光。
人們不知不覺中淡忘了李爺曾經的輝煌,將其當作老一輩人,給予長輩應有的敬重。
李爺老了,先后嫁出去他的三個女兒,又在大兒子結婚時風塵仆仆去了一趟上海。
這趟上海之行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好,有親友問李林在上海過活的如何,李爺擺手搖頭直嘆息。
眾人猜測,李林怕是在那邊過得還不如在農村,心態(tài)終于稍微平衡了些。
殊不知這趟李爺去上海是專門為了李林的婚事。
按照這里的習俗,年輕男女在結婚的時候,一共要舉辦兩次婚禮,在男方女方家各舉行一次。
但是李林拒絕了回家辦婚禮的要求,雖然李爺明白,以他們的家境,根本支撐不了大動干戈回家辦婚禮的花費。
可李爺還是心里膈應的慌。
這人的年齡活到了一定地步,對某些規(guī)矩就十分看重,遇到子女們發(fā)一兩句牢騷,心里總有不得勁的感覺。
更多的是自責,懊悔家中窮。
其實要問李爺家中富不富,那得看跟誰比,跟村里人比起來自然算是有點家底,放在外面就很窮了。
再者家里共有五個子女,前三胎都是女兒,之后是兩個兒子。
一共要供養(yǎng)五個孩子上學,哪怕下海做生意那兩年賺了些小錢,這幾年為了讓李家努力變得有文化,也花得差不多了。
三個女兒都沒考上大學,高考過后進廠的進廠,嫁人的嫁人,只有逢年過節(jié)或是在婆婆那里受了氣,才回家看看。
大兒子李林六年不見,李爺去上海轉了圈,反倒沒了年輕時闖蕩的那種心境,回來后愁的是滿頭白發(fā)。
仔細想想……惹氣!
家中只剩下小兒子李昆夫婦還有李奶五人。
此時此刻的小兒子李昆早就娶妻生子,孩子都有三歲大嘍。
家里幾間泥磚土坯房留給了李昆,一家人就此安頓下來。
‘好歹有個養(yǎng)老送終的,要不然屋里那些白眼狼們都跑光咧!’
一大群老漢們問起李爺的光輝事跡,李爺唾沫橫飛完總要補上這么一句話,道盡心中無奈事。
認命吧,都千禧年了,咱老漢要求不高,能活過七十三歲,多陪陪孫子就行!
![](https://ccstatic-1252317822.file.myqcloud.com/portraitimg/2018-07-29/5b5d7cad9aa80.jpg)
荊古
感冒,寫得迷迷糊糊。明天多寫點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