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一早,紀尋本想立刻升帳商議進攻努爾哈赤諸般事宜,卻得報說信王殿下已經在外等候多時。
對這個未來的崇禎皇帝,紀尋還是很慎重的,于是乎他立刻接見了朱由檢,表現的不卑不亢。
朱由檢是來哭窮的,這一點紀尋早有預料,紀尋還知道此時的朱由檢是裝的,他并不窮,因為熊三派來的人早已經聯系上了他,并給他拉來了五十萬石糧食,足已解現在的燃眉之急,且熊三派來的人必然已經知會他,現今這五十萬石只是第一批,接下來還會有第二批第三批,直到把上百萬難民安頓好為止。
而朱由檢之所以哭窮,其心思倒也可以理解,無非是擔心紀尋從中作梗而已,紀尋想想也好笑,你現有的糧食都是我給你送來的,你現在還想來瞞我說你沒有糧食,豈不可笑。
不過,紀尋還是要裝作自己不知道,所以面對賣力演戲的朱由檢只能強行忍住自己心中的笑意,并在最后佯裝被朱由檢的胡攪蠻纏弄得不耐煩了便象征性的撥給了他一萬石,然后便不由分說的送走了他。
繼而,紀尋再次升帳,這一次,可不再有什么不愉快了,大家對紀尋主動進攻努爾哈赤這一決斷頗為認同。這時節(jié)就該紀尋躊躇了,他猶疑的對諸將說:“打肯定是要打的,只是該怎么打呢,諸位說的也沒錯,后金的騎兵確實厲害,硬碰硬確實不是上策。是以諸位可有什么高論,暢所欲言吧?!?p> 還別說,眼下這些人雖然人品各有千秋,可對打仗這一專業(yè)性要求很高的行當還都是有一套的,于是接下來,紀尋聽到了諸般計策,有的中規(guī)中矩,有的另辟蹊徑,千奇百怪不一而足,把紀尋都說懵了。
不過紀尋懵了不要緊,孫承宗不懵就行,最終也是孫承宗定下的計,不過,這計策他只對紀尋說了。
此計有三步。第一步,紀尋向孫承宗發(fā)難,軟禁孫承宗,誘使努爾哈赤大意;第二步,由紀尋給努爾哈赤寫戰(zhàn)書,借用紀尋奸臣之名進一步麻痹努爾哈赤;第三步,傳令寧遠守將袁崇煥佯裝對紀尋軟禁孫承宗之事不滿,故憤而突圍,欲要鏟除紀尋;第四步,在山海關下對努爾哈赤前后夾擊,全殲來犯之敵。
這前三步,紀尋都沒有異議,但對第四步,紀尋卻執(zhí)意不肯,他堅持要在關外迎敵,且絕對不容更改。
孫承宗說:“我軍之倚仗,無非城堅炮厲爾,若然平原對決,勝負難料,更且,若是平原決戰(zhàn)的話,前三步也是可有可無,不當大用?!?p> 知道孫承宗說的都是大實話,但紀尋仍舊堅持,并說:“勝負難料,卻不是必敗之局,努爾哈赤號稱雄兵十五萬,實則探后只有七八萬。而我軍現在便有十萬余,關內尚有十余萬軍隊正火速向這里趕來,屆時,我軍三倍于敵,還能打不過嗎?”
聽紀尋說此話,便知道他確實不會打仗,要是人數多的一方總能獲得勝利,那以大明的人口之眾,努爾哈赤還敢來搶劫嗎。于是,孫承宗不得不給紀尋補補課,他做了半輩子的老師,講起課來卻是有一手,深入檢出的讓紀尋很快便明白了其中要領。但,紀尋還是不松口,必須得在關外打。
孫承宗氣得胡子都翹起來了,語氣也生硬了起來:“若依我之策,我軍可有必勝之把握,然若在關外決戰(zhàn),勝負難料不說,一旦兵敗,山海關也很有可能保不住,孰輕孰重,還不明顯嘛?”
紀尋卻仍是不慍不火,他說:“嗯,對,你說的都對。但有一點不知你可曾想過,自古以來,久守必失,我軍已經守了太多年了,可守住太平了嗎,沒有吧,我大明真正太平的那些年,怕是唯有太祖成祖在位的那些年吧,那些年,我們從不守,只有進攻,不斷的進攻,只有進攻才能讓敵人膽寒,只有進攻,才能保我大明永不被欺凌?!?p> 聞言,孫承宗面色帶有羞愧之策,卻還是堅持說:“可形勢如此,進攻的時機不對啊?!?p> 紀尋卻是提高了音量:“時機不對?現在的時機不對?那什么時候時機才對?等到人家騎到我們頭上拉屎的時候時機才對嗎?依我看,不是時機不對,時機永遠都是對的,錯的是我大明的鐵骨已化繞指繞,錯的是我大明的男兒已入溫柔鄉(xiāng),錯的是我大明的大丈夫已做小兒郎。”
孫承宗一個激靈,話語都有些顫抖了,他說:“可是,可是,萬一……”
紀尋站了起來:“沒有萬一,你我見不到那萬一?!?p> “萬一山海關有失……”
“自古安有千年王朝,若茍延殘喘,我當引頸而死,死后當問太祖,我有何罪?”
這一刻,孫承宗看向紀尋的目光完全變了,他這一生從未有今日這般困惑,他實在是看不清眼前的紀尋,他不是奸臣嗎,他不是閹黨嗎,他不是禍害大明的罪魁禍首嗎,可為什么,為什么他能說出這樣的話,為什么他能有這樣的決心,為什么他讓我有了一種自慚形穢的羞愧感。
但,不得不承認,孫承宗被紀尋說動了,或者說,紀尋說出了他埋藏在心底多年早已被忘記的話,那句話叫做大丈夫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是啊,此時真的時機不對嗎?怎么就不對了呢,論人,己方三倍于敵,論地點,遼東是我大明的疆土,論錢糧,數年來從未有今日這般充足,天時地利人和,皆在己方,此時時機不對那還有時機對的時候嗎?
于是,孫承宗亦是長身站起,朗聲道:“好,便依你,關外決戰(zhàn),不死不休。”
紀尋長嘯道:“此戰(zhàn),我軍必勝,勝則我大明自此脫胎換骨,勝則我大明再續(xù)百年昌盛?!?p> 兩相計定,二人立刻圍到了沙盤前開始指指點點,商量著最終決戰(zhàn)的時間和地點,多數時都是孫承宗在說紀尋在聽,紀尋在努力的學習,而孫承宗也不知報著何種想法,總在有意無意的提點紀尋用兵之道。
二人一個講一個學,不知不覺已到深夜,這才意猶未盡的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