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回到明末當國公

第二十二章 炮成(求收藏求推薦)

回到明末當國公 三三九先生 2140 2020-11-06 22:12:01

  沐天波欣喜地看著眼前的兩門火炮,炮師托德,匠頭李有金,兩個傳教士等人在一旁跟隨著,從這兩門火炮開始,工匠們已然按照統(tǒng)一的游標卡尺標準了度量衡,并記錄了鑄炮時各個步驟的用料,今后出產(chǎn)的火炮將會是統(tǒng)一的規(guī)格。

  兩門火炮一門是四磅炮,按照大明的度量衡是打三斤的炮子,用藥一斤半,炮身重三百八十斤,能打二百五十步,一門是六磅炮,炮身四百三十斤,打不到五斤的炮子,用藥兩斤多,能打三百步出頭,明代一步約合后世一米三。

  兩門炮都是青銅制成,銅八錫二,可兩輪的炮車也是重達二百六十斤,用的是托德建議的鐵力木,關鍵部位用銅箍強化過,除了加上了青銅支撐桿做簡易制退器抵消后坐力之外,還根據(jù)傳教士的建議加上了木螺桿,讓炮車上的火炮可以上下移動。

  炮車上還加裝了兩塊厚木板,用以抵擋敵人的箭矢,至于沐天波要求學習后世甲午日軍的可拆卸青銅炮,炮師們表示根本沒法做到,炮車可以拆解,此時的炮身根本沒法拆解,便是四磅炮也重達三百八十斤,此時善于負重的滇馬也只能負重兩百多斤罷了。

  李有金建議可以造輕型佛郎機炮,只有兩百多斤,可以放在獨輪車上推行,滇馬也完全可以負重,還有種更輕的馬上炮,只有七十多斤,沐天波表示將來再考慮。

  有些失望的沐天波也只能作罷,開始看炮師們試炮。

  “距離一百五十步,炮規(guī)上升三尺一刻,鐵彈預備裝填!”

  托德擺弄著炮規(guī)炮尺等觀瞄器械,一幫文科的伴當們在一旁學習著,幾個伴當正爭著看作為炮鏡的千里鏡,他們的小隊長牛栓狗在一邊維持著秩序,此時千里鏡都是西方工匠手工打磨,頗為金貴。

  一名西人技師搖動著炮車上的手柄,木螺桿上升,頂端的鐵環(huán)托起炮尾珠,將炮口壓低,青銅支撐桿抵在地上,幾個伴當趕忙過去用鏟子將支撐桿的底端埋起來,前方的西人技師裝填手將棉布封裝的定裝炮彈用推彈桿推入炮膛,壓實彈藥。

  另一名華人技師炮手用鐵釘在炮身火門處刺破棉布,倒入引藥,隨著托德一聲令下,華人炮手將點火叉放到火門處,點火叉上的火繩瞬間引燃引藥,炮彈急射而出,炮身連帶炮車猛地一退,又因為半埋在地里的青銅支撐桿,只位移了少許,伴當們趕忙過去將炮車復位。

  炮師與工匠們隨即用炭筆在紙板上記錄著各種數(shù)據(jù),作為今后改良的依據(jù)。

  沐天波依次看了兩門火炮依次實驗,兩門炮都需要一個四五個人的炮組便可,炮手將來熟練后,射速比火槍還要快,讓沐天波有些疑慮的是作為制退器的青銅桿,此時造不出液壓,彈簧強度也不夠,要是在戰(zhàn)場上斷裂了這個制退系統(tǒng)就廢。

  因此還不如干脆用青銅桿支在地上半埋設的笨辦法,但這要求青銅桿承受巨大的后坐力,因此它的強度還要改良,使用壽命也要經(jīng)過試驗測算。

  總體上沐天波對這兩門炮還算是滿意,兩門炮用滇馬拉動的話需要四匹,北方河曲馬那樣的大馬拉動則需要兩匹,沐天波相信未來滇馬進行育種改良后,兩匹馬也能拉動。

  試驗了一番后,沐天波更中意六磅炮,與四磅炮相比它的重量沒多重多少,射程卻多了不少,此時炮彈炮子都是實心鐵球,殺傷力遠不如近代加裝炸藥底火的金屬炮彈,沐天波還打算試制霰彈,這在大明也不算稀罕玩意,大明早已經(jīng)有開花彈。

  “各位辛苦了,托德先生,李有金匠頭與二位教士賞銀五兩,余下技師工匠凡是參與鑄炮都賞銀二兩,還請大家規(guī)整一下鑄炮的各種規(guī)程文案,以后咱們就鑄六磅炮了,另外,通知食堂今天中午加個肉菜?!便逄觳ㄐΣ[瞇地說。

  炮師們與伴當們都是歡喜地謝恩,沐天波也是樂呵呵的,眼下地球的另一端,瑞典的古斯塔夫正在進行大刀闊斧的軍事改革,首次提出了步炮協(xié)同這個概念,在每個步兵團中都配備了兩門連炮架重六百二十五磅的三磅炮,稱為團屬炮,沐天波的六磅炮就是他計劃中新軍的步兵炮。

  沐天波想了一下,這種六磅炮以后連同銅佛郎機炮,虎蹲炮作為步兵的支援火力,對付敵人的炮兵與攻城,就必須要造更大的炮,明代的大紅夷炮基本都是三千多斤,相當于西方的十八磅炮。

  可此時火炮鑄造不容易,泥模法耗時數(shù)月不說,一旦滲入水汽炮就算廢了,時人說鑄百炮成一炮就可稱國手,雖有所夸張,可此時鑄個五六門炮只鑄成一門是個很正常的比例,沐天波這回鑄炮,也是兩種炮同時開鑄三門,只各鑄成一門。

  有兩種各穿越小說用爛了的鑄炮法,一為美國南北戰(zhàn)爭時的內(nèi)模水冷羅德曼鑄炮法,原理是生鐵澆筑時內(nèi)外炮管的冷卻速度不一致,影響火炮的機械性能與增高了廢品率,羅德曼鑄炮法便是在炮膛內(nèi)灌注流水,先讓炮膛冷卻,從而提高火炮質(zhì)量降低廢品率。

  原理雖然簡單,但這個方法是要精準測溫的,差之毫厘謬以千里,流水速度與鐵料溫度都要進行精確測算,還有比熱容,羅德曼鑄炮法在十九世紀的技術條件下,歷時將近十年才根本成型,此時根本不可能。

  還有鴉片戰(zhàn)爭時清朝發(fā)明的鐵模鑄炮法就更可笑了,說白了就是將泥模換成了鐵模,省去了數(shù)月泥模烘干的功夫,可以短時間內(nèi)大量鑄炮,鐵模在漢代就用來鑄農(nóng)具了,鐵模鑄炮只不過是將農(nóng)具換成了火炮,沒什么創(chuàng)新。

  關鍵是鐵模冷卻過快,鐵料的石墨化來不及形成就凝固了,成型的鐵料都是碳化鐵,也就是白口鐵,鐵質(zhì)極脆,用來鑄農(nóng)具與鐵鍋可以,用來鑄炮極易炸膛,要想不炸膛只能加大火炮厚度,同時降低裝藥量,讓火炮更加笨重與不堪用。

  鐵模鑄炮法本就是清朝缺少火炮,事急從權之下不得已而為之的方法,根本不是什么神器,鴉片戰(zhàn)爭之后就被清朝摒棄了。

  要想提高火炮質(zhì)量,此時只能提高鐵料的質(zhì)量與火藥的質(zhì)量,沒有什么取巧的路子。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