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章 “冬至”有哪些習俗
冬至來歷
冬至在文獻上記載,人們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時代就開始過冬至了。據(jù)記載,周秦時代是以冬十一月為正月,以冬至為歲首。也就是說,人們是在這一天過新年的。
漢代以冬至為“冬節(jié)“,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稘h書》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另外有云:古人認為自冬至起,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即下一個循環(huán)開始了,為“大吉之日”。
冬至為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并且是最重要的節(jié)氣之一。又稱“冬節(jié)”、“賀冬”,古人對冬至的說法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
拜天祭祖
從周代起,冬至這一天就有祭祀活動,《周禮春官·神仕》:“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這一天,很多地方都會祭祖,即便是最貧窮的人家,都會拿出平時的積蓄來添置新衣,準備祭祀用品。,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明、清兩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謂之“冬至郊天“。
九九消寒
有一首九九消寒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楊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圖片
入九以后,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謂消寒活動,擇一“九“日,相約九人飲酒(“酒“與“九“諧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傳統(tǒng)飲食
諺語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餃子”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yī)圣“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他在訪病施藥,各處行醫(yī)時看到白河兩岸鄉(xiāng)親面黃肌瘦,饑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y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嬌耳“醫(yī)治凍瘡。他把羊肉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里熬煮,然后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后,分給來求藥的人每人兩只“嬌耳“,一大碗肉湯。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fā)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
冬至還有吃狗肉的習俗。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贊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
在我國臺灣還保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tǒng),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祿壽的動物,然后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
姑蘇地區(qū)有俗語云:“冬至如大年“。傳統(tǒng)的姑蘇人家,會在冬至夜喝冬釀酒,冬釀酒是一種米酒,加入桂花釀造,香氣宜人。姑蘇百姓在冬至夜暢飲冬釀酒的同時,還會配以鹵牛肉、鹵羊肉等各式各樣的鹵菜。
冬至養(yǎng)生
冬至在養(yǎng)生學上是一個最重要的節(jié)氣,主要是因為“冬至一陽生”,所以女性和老人家尤其要注意這一天防寒保暖,同時也可以在晚間泡腳,適量進補,吃些養(yǎng)肝護肝食物比如菠菜、芹菜和豬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