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浪漫青春

覺醒之愛

第三節(jié)

覺醒之愛 聲聲風鈴 2527 2020-10-23 09:11:12

  經過再次的巧遇后,倆人終于算正式地認識了。對于之前的那一次,最多只能算是萍水相逢吧。

  女孩復姓上官,名燕琳,無表字,剛好跟遲遲同級,在金融系念會計專業(yè)。上官燕琳是個南方姑娘,一米六三的個,長得水淋淋的。因為女孩是復姓,名字又比較長,所以她的同學們大多叫她燕琳兒,又或是琳兒。燕琳兒眼睛略微偏大;頭發(fā)中長;鼻子適中,不高不低;臉型婉若初成的柳葉一般,細長而又不乏弧線型般的飽滿;嘴巴略小,嘴唇略厚,但也不會顯得肥厚;身材不是當今流行的骨感美,而是有點兒偏向貴妃態(tài),很是惹人喜歡。

  從醫(yī)務室分別后,倆人互留了聯(lián)系方式和QQ,便算是正式地建立了“外交關系”。

  假使,按照正常的理論,倆人地聯(lián)系應該是很頻繁的。但不知為什么,雖然是建立了往來關系,有了彼此的聯(lián)系方式,可倆人也沒怎么聯(lián)系。就連偶然的問候都很少。

  或許因為都忙吧!遲遲念的是土建專業(yè),院里的女生少之又少,全年級的女生加起來應該都不會超過一百個。所以,院里的男生們多數(shù)都喜歡宅在宿舍里面。學習認真的,就會學習繪圖軟件之類的;學習不認真的,就三五成群的聚在一起玩游戲。反正不管是學習認真的還是不認真的,皆被電腦粘住了,想甩都甩不掉。遲遲,學習肯定是不會的了,他每天除了忙著打游戲外,也沒有心思去管別的了。都知道,這游戲一打起來,時間就沒有個數(shù)了。有些時候餓了,一桶泡面,一塊面包就可以對付過去了,更別說要抱著手機聊天了。

  燕琳兒呢,性格上雖然很活潑、很開朗;學習上也談不上特別用功;打游戲更是不熱愛,時間比起遲遲來說,是寬裕得很多。但不知道為什么,她也沒怎么主動聯(lián)系過遲遲。

  就這樣,時間一晃而過,轉眼間便臨近了寒假。人人都得忙于應付期末的考試,兩人就更沒時間聯(lián)系了。如果是掛科了,將來會很是難受的。

  期末考試過后,遲遲和燕琳兒都各自回了老家。

  遲遲也是南方人,老家是貴州的,一個有著青山綠水、藍天白云、景色秀美的地方。

  遲遲老家離縣是中國侗族人口最多的一個縣,其中侗族約占全縣總人口的71%。離縣也是侗族文化的主要發(fā)祥地,因而有“侗鄉(xiāng)之都”的美稱。除此之外,離縣還居住著許多苗族人,這也就意味著在這個地方,漢族人反倒成了“少數(shù)人口”。正巧的是,遲遲就是這里“少數(shù)人口”當中的一員。遲遲在上中學的時候,班里有七八十個人,可漢族人多的時候也就十來個。很多時候,遲遲去同學家玩,就跟出國了一樣,不僅是語言不通,習俗上更是摸不著頭腦。

  雖然說是共處一片藍天下,但侗族人有著她們自己獨特的民族習俗、文化、語言及音樂(侗族的侗族大歌,是一種沒有伴奏、沒有指揮,且能萬人同唱的神奇的存在。一九八六年,在法國巴黎金秋藝術節(jié)上,離縣小黃村侗族大歌一經亮相,技驚四座,被認為是“清泉般閃光的音樂,掠過古夢邊緣的旋律”。離縣的苗、侗族人民們一直傳承和發(fā)揚著“以飯養(yǎng)身,以酒養(yǎng)神,以歌養(yǎng)心”的古老古訓。不管是農忙時節(jié),還是逢年過節(jié),這里的苗、侗人民們總要載歌載舞,小酌幾杯;不管是貧苦時分,還是喜上眉梢的時節(jié),這里的苗、侗人民仍舊是載歌載舞,歡樂無限。就算是天大的事,也很難去動搖他們對歌舞和生活的熱愛。他們眼中很少會去在意穿什么,吃什么,只要還能繼續(xù)唱歌、喝酒,他們便覺得很滿足了。他們也很少去比什么,如果真要比,也是比誰的歌唱得好。他們絕不會說去羨慕其它的。)。

  在離縣,多數(shù)的苗、侗族人都會說漢話(離縣本地方言),但離縣的漢人基本上都不會說苗話、講洞語。

  遲遲回到家沒幾天后,便臨近春節(jié)了。在小的時候,遲遲的村里雖然沒有像苗、侗族那樣熱鬧的活動,但終歸也會有自己的習俗。如:每年村里都會舉行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舞龍等文藝活動。其次,大年三十吃過年夜飯后,家里不管老的少的都不能外出串門,都得守在家里,一家人聚在一起聊聊家常里短的——老人們管這叫“爭年”。爭完年后,也就是零點,年長的大人就要開始“接天地”。接天地在遲遲們村里可稱得上是新年重頭戲中的重頭戲,家家戶戶到零點皆會接天地。為此,每年初一的零點都會是村里最熱鬧的一天。

  初一的零點,大人們忙完了之后,到了清晨,就該小孩子們登臺演出了。每年的初一,也可以說是小孩子們最高興的一天了。因為,初一這一天,村里的所有小孩子皆可以明目張膽、大張旗鼓、挨家挨戶地去“討”東西——也就是俗話說的拜年。

  遲遲記得在小的時候,最算三十晚睡得再遲,初一那天,大家伙保準都會起個大早,然后一人拿上一個塑料袋,組團,挨家挨戶地去拜年。遇著大方一點的門戶,就能討到蘋果、梨子之類的高檔貨;去到家境貧寒一些的人家,水果糖、花生、瓜子肯定是會有的。如果是到了叔伯嬸子家,除了水果之類的高級貨,還能有彩蛋——三塊、五塊不準的壓歲錢。

  那個時候的新年才叫新年;那個時候的人情才是濃厚。

  現(xiàn)今,不僅村里的聯(lián)歡晚會不見了,逐步地被麻將、撲克牌等代替了;爭年的人們也不再爭年了,吃完了年夜飯后,出門打麻將的打麻將去了,沒有出門打麻將的也都成了“低頭族”,不是埋頭苦干地搶著紅包,就是默默地刷著空間、微博、朋友圈等。

  搶完了紅包后,年輕人就忙不迭地曬一曬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是幸福的“幸?!?。

  不會玩手機的老人,則獨坐在一角,獨自看著那似懂非懂的央視春晚。到了初一,別說上門拜年的人,倘若你稍微起得早一點,街道上肯定是了無人蹤。這可怕的寧靜,很容易讓人不去懷疑這新春佳節(jié)的真假。

  擱以往,天剛蒙蒙亮的時候,人們就忙著將還在睡懶覺的太陽給叫起來。街道上,早就是車水馬龍、熱鬧非凡、生氣勃勃了。拜年的小孩早已活動在各家各戶的廳堂之上,用著那純真、可愛的聲音叫著,“公公奶奶新年好!來您家拜年了!”主人們聽到了叫喚,也都會樂呵呵地說著,“乖,新年好!”然后拿出早已備好的瓜果(即瓜子、水果糖、梨子、蘋果等),抓上一些,慈祥、歡喜地放到小孩們也早已備好的袋子里。

  可是,這些年頭,太陽就算出來老高了,屁股都不知道被曬了多久了,街道上仍舊是一片冷清。如果有人跡出現(xiàn),肯定都會是一些老年人們。

  遲遲在心里總結了一下現(xiàn)在沒人拜年的原因:第一,是現(xiàn)在的小孩比以前的懶了;其次,他們的快樂不再是在自然與伙伴中取得,僅一部手機,就可以滿足他們所有的快樂;再則,有些家長現(xiàn)在可笑地認為,小孩子家的,拿個袋子到別人家去拜年,這跟乞討又有什么兩樣呢!自己家又不說沒東西吃。

  呵呵,真是可笑地認知,不知所謂!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