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我給諸葛村夫當書童

第三十一章:錦囊,算人心

我給諸葛村夫當書童 流小江 2230 2020-12-06 09:46:09

  打開錦囊后,我和趙云面面相覷。

  錦囊里,沒有寫任何關于我們?nèi)绾伍_展行動的話語,只是在一張布條上,對北方局勢進行了論述。

  或者說,只是單純的對司馬懿出山所帶來的影響進行了論述。

  話里話外,說如果司馬懿真的和曹操聯(lián)手,那么天下歸曹指日可待。

  最后,在布條的結尾,仿佛寫著諸葛亮的疑惑。

  曹操究竟為什么敢讓司馬懿出山領兵,并且將后方交給司馬懿?

  提出這個問題后,諸葛亮在紙條的最后面,寫了一個典故。

  典故很簡單,了解三國故事的人應該都很清楚。

  寫的是當年曹操和袁紹大戰(zhàn)的時候,孫策本計劃從江東襲擊曹操后方,曹軍惶恐,郭嘉卻說,孫策依靠個人勇武出名,最終卻也將因為過于依靠個人勇武,死于刺殺之下。不久后,孫策當真被人刺殺,隨后孫權繼位。

  寫完這個典故后,諸葛亮最后寫了一句話“司馬懿乃?;?,郭嘉乃鬼才。冢乃鬼之居所,有鬼在,?;吘箍删铀?,難以虎嘯山林”。

  言下之意,似乎說曹操之所以大膽使用司馬懿,是因為郭嘉的存在。

  但是我清晰的記得,按照歷史記載,郭嘉在曹操和袁紹大戰(zhàn)后期,就已經(jīng)死了。

  我問詢的看著趙云。

  趙云也發(fā)出了同樣的感慨。

  “莫非,郭嘉是和呂布一樣,金蟬脫殼”?

  趙云一拍大腿問道。

  我心中一動,但是隨即疑惑更深。

  呂布之所以借死金蟬脫殼,無非是因為敗于曹操,又不愿為曹操效力,所以借死遁入暗處,為鬼谷門效力。

  但是郭嘉似乎沒有這個必要,他一直都是曹操信賴的左膀右臂。

  且不論郭嘉是否活著,諸葛亮在錦囊里,寫這個布條是干什么呢?

  我揉了揉有些發(fā)酸的眉頭。

  趙云則一臉信任的看著我,等待我給出接下來行動的指示。

  或許在他看來,我和諸葛亮同為謀士,看完錦囊,必然會有茅塞頓開的覺悟。

  我只好苦笑了一下,陷入了沉思。

  錦囊所論述的,其實就是北方的局勢,而我和趙云如今身居江東,北方與我們相距甚遠。

  顯然,這內(nèi)容,不是給我們看的。

  而是希望借我們之手,轉(zhuǎn)呈給江東的某位大佬去看。

  會是哪位大佬呢?

  我心中迅速閃過目前能夠左右江東局勢的幾個人。

  江東最重要的人自然是孫權。諸葛亮錦囊中說到了孫策的死因,暗示孫策是被郭嘉謀劃刺殺的,這么說,孫權自然和郭嘉是死仇,若是給孫權看,能不能激起孫權的復仇之心?從而和曹操為敵?

  我搖了搖頭。

  從東吳最近發(fā)生的事情來看,孫翊遇刺消失,雖然明面上說是宗帥干的,但是從周瑜等東吳官員閉門不出的態(tài)度來看,好像是孫權假借宗帥之名干的,那些往來巡查的官差,也似乎不是針對外部威脅,而是在監(jiān)視東吳官員。

  能夠殺自己親弟弟的人,又怎么會為了一個已死的兄長與曹操為敵?哪怕孫權的權力,都來自于這個兄長的傳承。

  既然孫權不行,東吳剩下幾個大佬,就只有張昭、周瑜和魯肅了。

  張昭是文臣之首,但是似乎更擅長的是治理內(nèi)政,對于軍事并無精通之處,如今乃是涉及天下局勢的軍政大事,自然不會是想通過張昭做什么。

  所以,張昭可以排除了。

  至于周瑜,乃是東吳大都督,總領東吳兵馬,是軍屆第一大佬。按理說,應該是給周瑜看的,但是周瑜如今閉門不出,顯然是因為孫翊遇刺的事情,或者不想惹禍上身,或者別有籌算。不管如何,總歸想見周瑜,是很難的了。

  而魯肅,如今在東吳可謂是當紅大佬。

  魯肅本是周瑜推薦給孫權的,卻迅速博得孫權的喜愛,如今孫翊遇刺,東吳的重臣全都隱蔽不出,倒是魯肅頻繁出入,顯然是在替孫權推動著孫翊之事發(fā)展。

  按照魯肅如今頗受孫權信任來看,如果能說服魯肅,恐怕會對我們在東吳的活動大有幫助。

  到底是周瑜,還是魯肅,我一時之間,拿不定了主意。

  就在這時,我想起了出山前,和諸葛亮的一次對話。

  當時,我們討論的是什么樣的謀士,才算是頂級的謀士。

  諸葛亮給出了六個字的答案“謀天,謀地,謀人”。

  所謂謀天,就是明辨天時,順勢而為;所謂謀地,就是掌握地利,因勢導利;所謂謀人,就是算盡人心。

  如今我在東吳,諸葛亮錦囊中的事情,便是天時,至于地利,暫時用不到,剩下的,就是人心了。

  周瑜的心里是怎么想的,魯肅的心里又是怎么想的?

  我在腦海里一遍遍翻閱出發(fā)前諸葛亮給的東吳資料中,關于周瑜和魯肅的行事和論斷。

  其中,也不乏借助穿越前的記憶,對這二人的心思進行揣摩。

  周瑜無疑是大才,當初周瑜隨著孫策南征北戰(zhàn),最終幫助孫策占據(jù)江東,其軍事才能,堪稱一絕。正因為這樣的經(jīng)歷,周瑜自身對于籌劃天下有著強烈的信念,一直以來都是東吳北進派的代表,當初曹操和袁紹大戰(zhàn),也是周瑜出謀劃策,讓孫策背上偷襲曹操,但是最終孫策被刺殺,這件事只好擱置。

  至于魯肅,魯肅雖然是周瑜推薦給孫權的,但是理念與周瑜卻截然不同。穿越前記憶中的魯肅,是個老好人,但是如今看來,魯肅能在孫權麾下成為當紅之人,絕非一個老好人的形象就能概括的。我記得在諸葛亮給的資料里,曾經(jīng)提及魯肅關于天下的論斷。魯肅是東吳“二分天下”的提出者,即依靠長江天險,固守東吳防線,和北方二分天下。二分天下,即意味著不參與天下爭斗,等到其他勢力斗的差不多了,在伺機和最后的勝出者決戰(zhàn)。

  從戰(zhàn)略來看,魯肅的戰(zhàn)略,無疑對于劉備取荊州更加有幫助。畢竟,按照魯肅的戰(zhàn)略,在北方未定的時候,東吳只需要積蓄力量,不用參與這種爭斗。

  那么,莫非諸葛亮的錦囊中的資料,是希望我交給魯肅?讓魯肅勸說孫權?以魯肅如今的地位來看,這也這能有成功的可能性。

  就在我下了這也的判斷,準備告訴趙云的時候,腦海中突然閃過一道靈光。

  不對,魯肅既然是“二分天下”戰(zhàn)略的提出者,那么,無論我給不給他布條,他都不會主動干預荊州局勢,給布條的意義不大。

  這么一想,我瞬間就明確了諸葛亮的想法。

  布條只能給一個人,周瑜。

  無論當前局勢如何,周瑜,始終都是真正能左右東吳局勢的大佬。

  

流小江

有追讀的說說話哦,這樣我就能保持一直更新啦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