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大明槍騎兵

第二十一章 種田難

大明槍騎兵 廬暉臣 2182 2021-02-01 13:44:25

  崇禎三年四月上旬,在京畿附近掠奪了無數(shù)人口財物的后金大軍終于開始陸續(xù)撤退了。

  隨著大明各地多達二十余萬勤王大軍聚集通州等地,后金想接著攻破京畿其他州府縣城,難度越來越大,為了不被明軍包了餃子,搶的財物能順利運出關外,黃臺吉腦筋一轉,命令二貝勒阿敏、貝勒碩托領兵五千入關,與阿巴泰等換防鎮(zhèn)守永平府、灤州、遷安、遵化四城,作為后金卷土重來的前哨,而不是以往搶了就走。

  其余本部鑲黃旗、正白旗等人馬押送著數(shù)十萬俘虜,牛羊、等錢糧,取道冷關口返回遼東,沿途隊伍不下十里,首尾相連到處都是破綻,然而卻沒有一支明軍隊伍敢出城阻攔。

  相比京畿地區(qū)的震動,楊家屯軍堡這靠近邊關的偏遠之所,就沒有什么值得人關注的地方,用句老話說,韃子來了都是含著淚走的,百戶所周邊地廣人稀,土地貧瘠,每年只有秋收,千戶所才會例行來此收一次稅糧,其余時間大都被人遺忘,毫不起眼,對于堡中數(shù)百軍民來說,隨著新百戶替職,日子卻是一天天發(fā)生著改變。

  “你瞧,咱大人真是財大氣粗,今年指定是個豐年?!?p>  “那可不,大人府里的老管家說了,百戶大人對往年屯田的收獲不滿意,準備改革?!?p>  “什么,你問我改革是什么,這我可打聽到了,今年百戶大人準備集合堡中所有人力物力,提升叫效益的東西,以后不再是每戶個種各的地了,張媳婦,你家孤兒寡母的,今年肯定會得到大人的補助?!?p>  “咦,快看快看,又出水了?!?p>  這日晌午,楊家屯軍堡八里外一處荒野田埂上,圍滿了上百名看熱鬧的軍戶,男男女女都有,此時私底下正在小聲議論著,時不時的對著周圍興奮的用手比劃著。

  “大人,第十口深井打出水了。”

  “很好,對了,陳師傅,依你看目前的出水量,要是想灌溉五千畝田地,得打多少口深井,需花費多少銀子?”

  “大,大人,保守估計得一百口,如果今年不下雨的話,也能灌溉五千畝田地,若是能下個兩場雨,灌溉萬畝都沒問題?!?p>  “一口十丈深井不算人工的話,最少也要十兩銀子的材料錢。”

  按照來時說好的,打出一口井給二石麥子,一百口,可就是二百石麥子,換成現(xiàn)在的糧價就是六百兩銀子,陳三強捏了一把屁股上的贅肉,壓制住心里的興奮,有些哆哆嗦嗦,回道。

  “很好,如此就萬無一失了?!?p>  得到回復后,楊武稍微放松下來。

  農(nóng)業(yè),自古以來就充滿了風險,即便得到了高產(chǎn)的作物,完全靠老天爺賞飯吃,產(chǎn)量也只能是杯水車薪,養(yǎng)活不了多少人。

  一百口井,需要一千兩銀子的材料錢,好在除去打井十人隊伍的工錢,其余苦力活都是軍戶在干,管一日三餐就成,這地還沒開始種,第一階段就已經(jīng)砸進去上千兩了,農(nóng)業(yè)真是個無底洞。

  “少,大人,大人,您的番薯發(fā)芽了?!?p>  突然這時,田埂外圍,趙四喜咧著嘴傻樂的跑了過來。

  “好,我這就回府,這里就交給你們了,再過半月春耕,把堡中所有牛、騾子都拉來,一定要深耕兩次,把土疏松疏松,再多曬幾天太陽,這個時候再來播種,發(fā)芽率會提供,還會減少雜草、病蟲危害,此乃農(nóng)書所述,爾等一定要按步驟來!”

  楊武點了點頭,隨著對著一側十幾名德高望重的種田前輩,直接下令。

  “是,大人?!?p>  這些老軍戶種了一輩子地,還是頭一次聽說要給土疏松筋骨,曬太陽,再播種,見楊武一臉鄭重,連自家牲畜都拉來幫忙,也沒好多問。

  百戶官邸,府中后院花園一側空地上,密密麻麻長滿了初春的嫩芽,在這些嫩芽周圍,堆滿了煤炭火堆,用于晝夜防寒。

  “少爺,等了十二天總算是都發(fā)芽了?!?p>  “很好,管家,你的幾個兒子個個都能獨當一面,真是教子有方?!?p>  “少爺,這都是咱分內之事?!?p>  老管家謙虛的說道,臉上卻是寫滿了自豪。

  “忠勇,這發(fā)芽了,還需要多久才能移栽?!?p>  楊武隨后對著一人說道

  “少爺,南方哪些農(nóng)戶說,這番薯得在四月,比較暖和的院子里育苗一個月,就能栽種了,咱這北方太陽出來的少,少爺您這用火堆供暖,也不知道行不行的通?!?p>  楊忠勇心里沒底的回道。

  他們三人,北南往返一趟,用了四個半月時間才將番薯、玉米帶來,楊武就急不可耐的開始培育種植了。

  溫度不夠?

  沒事,反正這院子修的墻夠高,打上木頭架子上面蒙上帳篷、厚厚的草席簾子,防風又防雨,再點上火堆就是了。

  “能發(fā)芽,就說明這個溫度適合生長,只是這些番薯個頭太小,產(chǎn)量還得研究研究?!?p>  說實話,這個占地三分(約二百平方)的簡易版蔬菜大棚,楊武心里也沒底,這該死的小冰河時期,早晚溫差8~—15度,整個四月上旬又是大風又是小冰雹子,隔幾天又出點太陽,太他媽反復無常了,好在番薯、玉米總算都發(fā)芽了,這個簡易版蔬菜大棚還是有點效果。

  從楊忠勇那帶來的消息,楊武總算知道徐光啟在北方推廣番薯,為什么得不到重視,一個字,氣候。

  這個時候,南方種植的番薯,光靠農(nóng)戶施點農(nóng)家肥,一畝最多產(chǎn)二、三石(大概五百斤左右),此次從南方帶來的番薯個頭都只有胡蘿卜大小,明顯的營養(yǎng)不良,口感很差,人們吃慣了軟糯的大米,在南方根本沒市場,更不用說北方這坑爹的天氣,百姓種五谷雜糧都欠收,更不敢拿一家老小的生活來源去冒險。

  官府、民間都不重視,又換不了銀子繳稅,因此即便是南方,大都是山區(qū)土地貧瘠的地方,老百姓才會種點裹腹,有好田地的,還是種五谷雜糧,這上千年的飲食習慣,很難改過來。

  番薯喜溫、怕冷、不耐寒,低于十五度基本就不長了,低于零度還會凍傷,藏種得在干燥的地方挖二米深地窖,鋪上干沙、干草,用于防凍。

  好在這個時期的南方已經(jīng)種植了幾十年,算是有些經(jīng)驗,楊忠勇他們帶的五十斤番薯玉米種子,吸取當?shù)厝酥笇?,裹著厚厚的棉被充當麻袋,還圍了一層油布,數(shù)千里運送過來,萬幸沒有出差錯。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