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惠公有一個夫人,名叫做孟子(就是這個名字),可惜沒有留下子嗣就早卒了。
魯惠公的妾聲子為他生有一子,名息,乃是庶長子,也就是后來的魯隱公。
魯惠公晚年,魯惠公取宋武公之女仲子,立為夫人,仲子為惠公生下了一子,名為允,也就是后來的魯桓公。
關(guān)于仲子,相傳原本魯惠公是為公子息到宋國迎娶的,但是等仲子到了魯國,魯惠公見仲子長得漂亮,便自己娶了。
這個事情好像在衛(wèi)國時,衛(wèi)宣公就干過,而衛(wèi)宣公的太子伋因此身死。
魯惠公死后,按照宗法,應(yīng)該是立公子允為國君的,但是公子允年幼,而公子息年長且賢明,又得魯國大夫的支持,所以魯國大夫都請立公子息為國君。
魯惠公自然是不同意的,魯國身為周公之后,自然是繼位遵守周禮的,別的不說,國君繼承如此大事怎么可以逾越呢?
但是公子息擔心公子允年幼,如果繼承國君之位,魯國會不安穩(wěn)。
于是,公子息效仿先祖周公,決定代為公子允攝政魯國。
公子息的真實想法是怎樣的,說實話已經(jīng)不得而知了,但是根據(jù)當時的情況判斷,公子息完全有機會自立為君,但是卻選擇攝政。
不得不說,還是那個原因,宗法禮樂已經(jīng)深扎公子息的內(nèi)心,人是很難改變根深蒂固的社會觀念,也很難忤逆自己內(nèi)心的想法。
這也便是為什么春秋戰(zhàn)國五百年,哪怕周王室早早衰落,到了戰(zhàn)國中后期,周王室的名義依然好用。
但筆者要說的是,在沒有看魯隱公攝政之前,筆者一直以為攝政都是父輩叔伯攝政子侄,像周公代成王攝政,多爾袞代順治攝政,載灃代宣統(tǒng)攝政。
天無二日,國無二君,除非是極其動亂的時代,那么一個國家是不應(yīng)該出現(xiàn)兩個國君,哪怕是特例,也就是唐高祖李淵和唐太宗李世民、乾隆和嘉慶,但如此也就是父禪位于子,甚合法理。
同輩之中,竟然有兩個名義上的國君,這在商朝也是不可能的,兄終弟及,就像筆者在前文中說過的那樣,至高權(quán)力是不能在一輩人中分割,要么有人已經(jīng)死了,要么就是有人要死了。
周公攝政之時,雖然代行王政,但他還向召公和太公兩人解釋了原因,同時也沒有稱王。
可公子息論德行和能力,自然是無法與周公比的,但他做的卻是要比周公更加過分,因為公子息在魯惠公死后,其實已經(jīng)事實上成為了魯國的國君,這一點不僅魯國是認同的,諸侯也是認同的,或許只有公子息自己覺得一切都是為了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