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功虧一簣
之后的那段日子,便成了景麟鳴再也不愿意去回憶的傷疤。
父親雖在恒州鎮(zhèn)守了十六年,但并沒有貿然對柔然發(fā)起過幾次戰(zhàn)爭,而是將更多的精力用在了休養(yǎng)生息、開墾荒田上。
其實這也是無奈之舉,大胤本就是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權,但自遷都洛陽后,對付起北部的柔然就更是鞭長莫及,且柔然與遼東的北燕不同,屬于徹底未開化的那類蠻夷部眾,招降安撫的方式對他們來說壓根就不起任何作用。
而且他與廖鎮(zhèn)野當年建功立業(yè)的地方是遼東諸州,被他們打的毫無反擊之力的也僅僅是北燕主力軍,柔然的主要力量仍然在恒州西北方向,并沒有遭受太多的攻擊。
起初,在重擊北燕之后,父親便有心率軍前往恒州,乘勝追擊,一舉攻克并收復河套地區(qū),這樣大胤的北疆地區(qū),短時間內便不需再擔憂異族的侵擾。
可是就在這時,廖鎮(zhèn)野收到了來自洛陽皇城中皇帝的密詔。
剛滿十八的小皇帝不滿太后的控制,希望他能帶兵回洛陽翦除太后一黨的勢力。
廖鎮(zhèn)野與父親不同,他們廖氏一族雖為漢人,但卻是百余年前便已歸順大胤的將門世家,鎮(zhèn)守遼東是他們世代相傳的職責,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他們廖氏的地位,與其他鎮(zhèn)守北疆的鮮卑貴族,分不出什么高低來。
然而隨著高祖的漢化改革與都城的南遷,這些原本地位極高的鮮卑將士逐漸被邊緣化,待遇更是一降再降。到了太后臨朝稱制的這些年里,貪腐之風刮到了全國各州,像遼東這種軍戶占總人口多數的地區(qū),竟然還一度出現了糧餉短缺的情況。
這便是為什么一開始時,他們難以抵抗北燕與柔然的的侵略的原因。
廖鎮(zhèn)野自然便是這其中的受害者。
所以他不但厭惡貪腐的官員,更是將朝政腐敗的原因全都歸結在了高祖改革的頭上,對那些身上沾有漢人習性的官員將領,更是痛恨至極。
于是在一開始準備反擊北燕時,他就將所有洛陽派遣過來的官員殺了個一干二凈。
這確實是最有用的方式,本來他們就是這塊地上的土皇帝,結果這些年里朝廷不重視他們不說,還要猜忌他們、派一些能力低下的官員來轄制他們,搞得他們的日子是過得一天不如一天。
所以只有殺了這些從洛陽來的人,才能重振軍威打敗北燕。
結果事實與他最初料想的并沒有什么出入,他們果然重創(chuàng)了北燕。
但這也無疑是為他日后誅殺百官的舉動,埋下了顆定時炸彈。
廖鎮(zhèn)野在收到小皇帝的密旨后,幾乎連想都沒有想就直率大軍南下洛陽,因為他早就想好問題的解決辦法了。
有人攔著?殺就完事!
所以那時候還打算著向西追擊柔然的父親,也只能乖乖地跟著廖鎮(zhèn)野一塊回到洛陽了。
之后的發(fā)生的種種事情,再離奇再不可思議,也都跟他沒有任何關系了。
直到四年后,真正踏上前往恒州的路途時,父親才覺得自己這才是重新活了一回。
但是問題也隨之而來。
首先,他的手里并沒有兵;其次,以朝廷那時大權旁落的情況,也不可能會給他提供糧餉來支持他與柔然作戰(zhàn)。
這就注定了他在恒州的這十六年里,對付柔然,只能以守為主。
但父親卻不能滿足于這種現狀。
長遠來看,若是想要打造出一直強悍有力的軍隊,既需要身強體壯的士兵,還需要足夠的糧食。
可是以恒州當時的情況來看,做到哪一點都并非易事。
于是父親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努力了十六年,結果自然也是令他十分滿意。
本來他打算二人從洛陽回來之后,就向柔然開戰(zhàn)。
如果他在戰(zhàn)場上出了什么意外,那么自己這個剛剛被朝廷冊封的小侯爺,就可以名正言順的承襲他的爵位。
不過那時候的他,并不知道父親的用心良苦。
當他徹底意識到父親已經不在了的時候,他已經顧不上什么亂臣謀反、侯爵冊封了。
他想到了遠在恒州的母親,他們父子二人走之前,她還在門前佇立了好久。
還有那支父親用十六年心血打造出來的恒州軍,那支與自己年齡一般大的軍隊,他們正準備著年后對柔然的進攻。
現在一切都亂了。
他能做的只有秘不發(fā)喪,匆忙整頓部下,不分晝夜的趕回恒州。
他該慶幸這是三九寒天,父親的尸首還能夠維持著體面。
可是父親逝世的消息瞞不了多久,等到了恒州,無論如何都要向世人宣布他已離世。
于是更大的挑戰(zhàn)來了,西北部的柔然在得知這一消息后,第一時間便率上萬騎兵攻打恒州北部撫冥鎮(zhèn)。
撫冥鎮(zhèn)很快就失守了。
緊接著便是其它郡縣的相繼失守。
然而此時他卻還不能從恒州內部各派的勾心斗角中抽出身來。
景氏旁系宗親想要奪權,恒州本地豪強想要奪權,就連跟隨了父親數十年的親信,也開始計劃著另立山頭。
這都是十六歲的他從來沒有預想過的。
在他和父親的設想中,等從洛陽回恒州后,過不了多久便要迎來恒州的春天,到時候他為先鋒軍,父親坐鎮(zhèn)后方,既可以滿足他一直以來主動出擊的愿望,也可以在遇到突發(fā)情況時即使接收到來自父親在后方的支援。
但這已經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他只能一邊狼狽的防御柔然的侵襲,一邊還要分出神來應付內斗。
這一耗就又是將近七年。
雖然現在班師回朝的他,早就不再是七年前倉皇回到洛陽的景麟鳴了。
但是那些狼狽不堪的日子,依舊在時時刻刻地鞭笞著他。
越是不愿意去想,就越是情不自禁的想。
當年父親的死,疑點重重,后來他曾研讀過不少醫(yī)書,知道太醫(yī)最后的診斷并沒有錯誤,但是疫病是會傳染的,那又是誰傳染給父親的呢?
根據當時父親的癥狀來看,這應該說是一種發(fā)作極快的疫病,可當時的前后幾天里,府中并沒有第二個人被傳染。
想來想去,這件事都蹊蹺的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