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慶聽張敬修再次說起大明稅制的問題,嘆了口氣道:“高師傅、張師傅都說過,朝廷財政之難,在于稅制,可朕也不知道這賦稅于百姓而言,到底是高還是低,若要說高,可朝廷為何會財政空虛;若要說低,可高師傅和百官都說賦稅過高,朕也多次下詔蠲免。卿可否為朕解惑?”
張敬修道:“臣有一友人出自于徽州行商之家,臣與其詳談后,于商稅稅制略有所得,臣請以商稅為例,試言一二?!?p> “卿且言之?!?p> 張敬修沉思片刻,說:“我朝凡商業(yè)稅三十取一,且婚娶喪祭時節(jié)禮物、自織布帛、農(nóng)器、食品及買既稅之物、車船運己貨物、魚蔬雜果非市販者,俱免稅。此確可稱得上低,然而,此只為表象而已。
臣那位友人對臣講述其行商時親身經(jīng)歷,說他至杭州、荊州等地經(jīng)商時,除在稅課司衙門按三十取一之成法納稅外,還需向抽分衙門交稅。這抽分衙門,由戶部、工部遣差部官管理,不維地方接連,重復抽稅,而其人賢否不齊,寬嚴異法,但知增課以逞己能,不恤侵克以為民病。甚者,器皿貨物,不該抽分之物,一概任意勸借留難。
而若是一貨船進京沿途買賣,除在鈔關納稅外,又有船銀,進店后有商稅,出店有正稅,及至到張家灣買賣貨物,又有商稅,一貨之來,榷者數(shù)稅。商戶一路下來,非但難以牟利,有時反而還會蝕盡本錢。
以此可見,中小商戶實則苦不堪言,飽受雜稅之苦??晒俑认蛏虘粽魇樟诉@么多稅額,為何朝廷商稅收入?yún)s連全國歲入十分之一都不到。此為何故?蓋因地方官吏,以朝廷名義,行巧立名色,肆意誅求,而所得財物,卻無可稽考,因而侵漁入己,朝廷卻只能得薄利。如此于中小商戶而言,實為殺雞取卵,自堵稅源。
故而,臣以為,我朝稅制,正稅看似不高,可于百姓而言,加征攤派卻是不少。加征攤派危害甚深,因朝廷讓加征一,各級官府就會征十,因此朝廷征收的商稅不多,可商戶實際被征收的卻不少。”
這就是明朝商稅征收的事實,在朱元璋時期,確實是實行了低稅免稅政策,可洪武之后,隨著各層級官吏越來越多,朝廷開支越來越大,不可避免地就要把手伸向商稅。
在洪武時,朝廷除向商人征收三十取一的正稅(市稅)外,另外還征收‘住稅’(交易稅),所謂住稅,包括了塌房稅、門攤稅、牙契稅。在這個時期,對于中小商人來說,確實算得上輕稅薄賦。當然,那個時候除了天下百廢待興,需要扶持工商業(yè)外,還在于當時‘國有經(jīng)濟’是占有主導地位的。
可隨著民間工商業(yè)的發(fā)展,占主導地位的變成了‘私營經(jīng)濟’,工商業(yè)稅也開始增長。而宣德時,朝廷就開始在重要關口設立鈔關,征收關稅。在弘治之后,工部經(jīng)朝廷允許,又在各大城設立抽分衙門,對商人貨物進行抽稅。到了嘉靖朝,因為南倭北虜之患,嘉靖皇帝有下令增加抽分衙門,放大了向商人重復征稅的口子。
自此,無論是地方上的衙屬吏胥,亦或是由戶部、工部分別派遣到各地鈔關、抽分衙門的官員,無不視普通商人為任由宰割的羔羊,借由朝廷名義征收的稅,大多都流入了他們的私人腰包。
隆慶喝了口冰鎮(zhèn)酸梅湯,又讓內(nèi)侍給張敬修也端了一碗,問道:“原來如此,卿可有良法除此弊。”
張敬修一口氣喝了半碗酸梅湯,說道:“臣以為,朝廷當恤商利商,對于商稅征收,要專門制定一部商律,規(guī)定好各項商稅細則,向商人征稅時,必須在商律規(guī)定之內(nèi)征收,這要請朝中善理財?shù)墓賳T來共同會商。更重要的是,定好商稅細則之后,可更易征收官商的商稅。
譬如,陛下與臣的自鳴鐘行,因臣朝廷命官,臣的二叔只需向朝廷繳納三十取一的正稅,無需理會其余雜稅。所以陛下說,不知我朝賦稅對商人而言是高還是低,便在于此。中小商戶飽受重復抽稅之苦,于他們而言,自然是重稅。而像臣這樣的官宦之家涉足商事,只需交一次稅即可,且只有三十稅一,這自然是極低的。
故而,朝廷若能定下合理的商律,明確商稅征收,不僅可解中小商戶之苦,亦可收官商之稅改善朝廷財政。只是這和開海禁一樣,亦是有違祖制。除此之外,朝廷也要健全錢制。先帝時,錢法大亂,變更頻仍,實不利于商業(yè)發(fā)展?!?p> 張敬修翻閱了大明各項律法之后,知道大明并沒有專門的商律來規(guī)范商業(yè)。當然,大明雖然沒有專門的商律,但并不是說,商人就沒有人管了。
古代立法也是相當全面的,只是這些條例夾雜在很多其他律文之中。
《大明律》中,就有很多律條看似與商律不相干的,但是其實就是緊密相連的。
比如大明律戶律之中,有課程、錢債、市廛等條。其中課程,就是指犯私鹽,私茶等朝廷不許經(jīng)營的商業(yè),錢債,就是就銀錢借貸等關系厘定,市廛就是指商鋪,都是商業(yè)上的問題,但是還有一些關于繼承權的問題,很難分開。
張敬修向程大位詢問他在行商途中交了多少商稅后,也對大明朝的商業(yè)稅制有了更深的理解。他還記得原時空中,高拱在隆慶三年起復后,還專門上了《議處商人錢法以蘇京邑民困疏》,也是講中小商人飽受盤剝以至破產(chǎn)的窘境,并建議‘厚農(nóng)資商’和建立健全錢幣制度。
對于大明朝的貨幣,張敬修簡直無力吐槽。
國初時,因為蒙元攜帶大量金銀、銅錢出逃蒙古,朱元璋無奈之下,下令印造寶鈔,并且規(guī)定嚴禁民間使用金銀交易,可寶鈔發(fā)行后,既沒有用足量的金銀作為準備金,又毫無節(jié)制濫發(fā),而且還只發(fā)不收,沒多久就變成‘手紙’。
于是民間自發(fā)使用金銀交易支付,到正統(tǒng)時,朝廷正式放開銀禁??勺詮闹煸伴_了個壞頭后,大明的錢法就極為混亂,市面上白銀為主幣,銅錢為輔幣,民間以碎銀為主要交易手段,至于五十兩一錠的金花銀,主要是當作官員俸祿和皇帝賞賜所用。
而白銀逐漸在民間流通中占據(jù)主導地位后,朝廷卻未及時建立一套合理的鑄幣制度和貨幣體系,而是任由民間在交易中自行稱量貨幣、驗看白銀成色。
沒有一套強有力的貨幣體系,勢必會喪失對貨幣經(jīng)濟的掌控,落后于市場發(fā)展現(xiàn)實,這也是大明朝難以在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中提高財政水平的重要原因。
隆慶怔怔地看著張敬修半晌,說道:“若非張愛卿年少,朕幾以為是高師傅在前。張愛卿所言,幾乎和高師傅不謀而合。高師傅也是這般重商恤商,在裕邸時,高師傅就多次對朕說過,商通有無,可以利農(nóng),農(nóng)利則可資商,朝廷當行厚農(nóng)資商之策,農(nóng)商互濟。而且,高師傅亦言,朝廷需規(guī)范商制,定錢法從民便,解商民困苦。若是高師傅在此,必將愛卿引為知己?!苯又謬@道:“若是高師傅在朝,張愛卿的法子也可付諸實踐。”
張敬修聞言一愣,他當然知道高拱也是理財高手,在某種程度上來講,高拱秉政當國并不比自己的老爹差,甚至猶有過之,只是高拱只真正執(zhí)政兩年,很多政策還未施行,就被自己老爹聯(lián)手馮保趕出了朝堂,著實有些可惜。
張敬修不由想到,若是高拱能和老爹和睦相處,同心輔政,以二人的能力和魄力,為大明再延續(xù)兩百年也未可知。
想到這里,張敬修不禁有些興奮起來,他不就有機會讓這個想法成為現(xiàn)實嗎?看隆慶皇帝的態(tài)度,只要徐階致仕,隆慶皇帝必會設法讓高拱復朝。而原史中,高拱在徐階致仕一年多后,才被隆慶皇帝召回朝中,想必也有‘徐黨’勢力的影響。若是高拱回朝后,還和原時空中那般,把其他閣老都擠走,只留下老爹一人,以老爹的脾性和志向,與高拱相爭在所難免,自己真有能力讓二人放下權力之爭嗎?
“今日就與卿說到這里吧,自鳴鐘一事,若有事需朕予以支持,卿盡可來找朕。至于挑選工匠研制新物件,朕亦會安排下去?!?p> 一時間,張敬修思緒良多,直到隆慶皇帝出聲打斷了他,才回過神來。
而隆慶皇帝也是失笑,他還是頭一次見臣子在面圣時走神的,不過他卻毫無怪罪之意,反而涌出些親近感。
張敬修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想起了正事,站起身恭聲道:“臣除了向陛下稟報自鳴鐘之事外,還有一事,請陛下應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