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沒事的族人們齊聚養(yǎng)豬場,看著族里的大小伙子,忙前忙后。從架勢上看,還真有那么點意思。
不是他們不上前幫忙,而是韓銘一早就說了,從放豬仔的那天開始,一切事情必須由豬場的人去做。
第一批,韓銘準備養(yǎng)二十五頭,花了六兩銀子。這些豬仔都是他親自選的,幾乎跑遍了全縣才弄到。
他并不懂挑選豬仔的方法,只是從一個醫(yī)生的角度去判斷,看看四肢、舌頭,聽聽叫聲,順便摸摸脾氣。就這樣,總算是湊齊了數(shù)。
看著二十幾頭鬧哄哄的豬仔,韓銘心中滿是期待。
不清楚大白豬是什么時候傳進來的,廬陵專業(yè)養(yǎng)豬的人家,他基本都看過了,也問了許多經(jīng)驗豐富的人,都說不知道。
想到西游記中,豬八戒的本尊,心里也就漸漸釋然了。這個時候,華夏應該只有黑豬和帶著不同顏色的花豬。
據(jù)賣豬的人講,這種豬不好養(yǎng),長得不是很快,一般要兩年左右才能出欄。不過一旦出欄,這豬可是能到三百多斤。
韓銘對現(xiàn)在的斤數(shù)有點模糊的概念,肯定比他熟悉的五百克要重。這么說來,一頭肥豬在三百斤往上,能吃的部分至少有二百五十斤。這就很大了??!
可相應的,豬要養(yǎng)得那么大,食物來源就是個問題,不能光吃草。
這批豬仔剛滿月,差不多十斤左右,要在短時間內(nèi)長上三百多斤肉,這個消耗可不小。而且,想要豬長得好,熟食肯定也是需要的。
把幾個方面都考慮完,韓銘讓韓富貴他們把豬仔都弄到豬圈里,每兩只一間,最后三只關(guān)在稍微大一點的隔間。
整個豬圈被分割成大小不一的隔間,基本都是用土磚撘的,墻高一米二左右。小的大概六個平方,大的有十幾個平方,這是給以后母豬預留的。
此次的豬仔全部都是公豬,一是便宜,二是韓銘聽同事講過,母豬肉不好吃。
但想要大規(guī)模地養(yǎng)殖,就不能一直去各地買豬仔,最好是能自己配種,一代代優(yōu)化。
等小豬仔都住上干凈舒適的房子后,它們就要遭遇豬生最痛苦的事了。
在韓銘看來,閹割這種事自然是越早越好。豬仔越小,恢復能力就越快,后遺癥也小,還不浪費生長的能量。
于是,在豬仔吃了一頓上好的雜糧粥后,還沒消化完,那一屋三只的兄弟就被綁了,還被蒙住了眼睛、堵住了嘴巴。
韓銘尋遍了整個村子,才找到一把鋒利趁手的小刀,以未來三十斤肉的價格買下,等于是那位族叔送的。
小刀大概三十厘米長,刀身弧度明顯,二指不到的寬度,保養(yǎng)得非常好,出鞘后寒光閃閃。一分錢一分貨,在冶煉極不發(fā)達的地方,能有這樣一把刀,花多少錢都值。
最近練得比較多,一時手癢,他在眾人面前挽了幾個刀花??茨莿幼?,比殺豬的還溜,引來一眾兄弟的喝彩。
韓銘拉著韓富貴,親自示范怎么閹豬。首先,在動手之前全身上下都要清洗,務(wù)必保證自己干凈。其次,要在豬吃了飯的時候動手,這樣豬不至于低血糖。最后,速度要快,下刀要準,這個需要長時間的練習。
時間不等人,第一批豬仔,韓銘準備全部自己來。先讓大哥在一旁學,第二批之后才讓他上手。
這幾天,他不斷在腦海里回憶著上學時,接觸過的劁豬知識。結(jié)合自己動過幾年刀的經(jīng)歷,心中模擬一番后,直接開工了。
最早的劁豬是用手的,簡單粗暴,豬受得苦也多。韓銘則考慮到感染問題,先找準部位,計算好傷口大小,直接一刀劃過。
一陣寒芒從圍觀之人臉上閃過,突然間,他們覺得身上發(fā)冷。
豬仔受到劇痛,掙扎不已,眾人在旁邊按住。過了好長一段時間,豬仔才安靜下來。
接著,韓銘將刀洗干凈,放在火上炙烤,等溫度差不多了,再弄下一頭。這也是他要教給韓富貴的,沒有酒精,刀子至少要用火消毒,用完后還不能殘留血跡。
花了三個時辰,整個豬圈的豬終于弄完了。看著精神頭不怎么好的豬仔,兄弟幾人走路都是夾著腿的,“以后,打死也不能惹老五!”
把豬仔安置好,韓銘召集眾人,簡單開了個會,制定了幾條規(guī)則:
一、豬場嚴禁外人進入,設(shè)好警戒線。入場前,必須保持身上干凈。
二、定時清理豬糞,每隔五天至少打掃一次豬圈,給豬洗一個澡。
三、如果發(fā)現(xiàn)有豬仔不對勁,立刻把疑似生病的豬仔單獨關(guān)著,及時通知他到場。
韓銘就說了幾條,可能會引發(fā)大規(guī)模死亡的情況,具體的操作還要慢慢完善。畢竟他也是第一次養(yǎng)豬,需要時間摸索。
觀察了兩天,豬仔開始正常進食后,這第一關(guān)總算是過去了。
他看著又恢復了活力的豬仔,心里越發(fā)不是滋味,“我的行醫(yī)資格,是不是可以再加一項了?”
暗暗嘲笑了自己一番,韓銘開始計劃,怎么弄到米糠。
玉米、紅薯不是本土作物,小麥雖然有,但南方不種。大豆可以考慮,可產(chǎn)量不多,處理起來也麻煩。糧食種類匱乏,選擇就很少,想來想去還是只能在水稻上下文章。
但是在糧食產(chǎn)量不高的古代,為了交稅、生活,米糠搗碎和少量的大米一起混著煮,才是很多人家的主食。小麥產(chǎn)地的做法差不多,他們吃的是麥飯。
干凈的白米飯,一般人哪里舍得吃呢!所謂的吃糠咽菜,并不是夸張,而是社會常態(tài)。
韓銘來到這個世界快有一個月了,這是他觀察到的普遍現(xiàn)象。
由此可見,哪怕是大盛如此富足的朝代,底層的人民依舊很難吃飽飯。貧富差距、階級劃分,注定只有少部分人,可以享受到國家強盛帶來的好處。
在大幅度增加糧食產(chǎn)量前,想以低成本弄到米糠是不現(xiàn)實的。而他根本沒那個能力去做到糧食增產(chǎn),僅憑一個‘雜交水稻’的名字,就能弄出來,那他可以上天了。
退一萬步說,假設(shè)他真做到了,那還養(yǎng)豬干什么,直接封圣不好嗎?
如果直接去買,則會大大增加養(yǎng)殖成本。這么一來,他算走到死胡同了。
回家的路上,韓銘第一次認真地審視自己,給了自己一個‘妄自尊大’的評價。
以為憑著現(xiàn)代的見識,一些超前的眼光,幾千年總結(jié)下來的歷史經(jīng)驗,就可以撼動整個時代。想到剛來時,罵知府、懟巡撫、站在讀書人對立面的行為,簡直幼稚得可笑。
如果不是看在總督的面子上,他估計早就帶著一半功德去輪回了。
深入局中,卻不按規(guī)矩來的人,早晚都得橫死,化作歷史的齏粉!
好在,一次養(yǎng)豬的嘗試,讓他徹底明白了這個道理,為時不晚。
既然是教訓,那無論多苦,自己都得吞下去。
擺平自己的心態(tài)后,韓銘弄清楚了一個事實。正如中學政治課本里說的,生產(chǎn)力才是社會的根本,是推動社會進步的發(fā)動機。
一切不圍繞生產(chǎn)力去動作,單單在商業(yè)上動腦筋的行為,都是耍流氓。
哪怕短時間內(nèi),用不屬于這個時代的手段,積攢了大量財富。那也不過是,對社會總體財富的重新分配而已,并沒有創(chuàng)造價值。
只有能提高生產(chǎn)力,改進生產(chǎn)資料的商業(yè)行為,才是良性的。比如,發(fā)明新的交通工具,讓運輸時間變短。
再比如,肥皂可以殺滅一些細菌,減少生病的概率,能變相延長人們的壽命。但如果售價過高,只作為頂層的奢侈享受。它的社會價值,就遠遠低于一件農(nóng)具。
這并不是說頂層的人就沒有價值,而是改變社會進程的人,往往是占據(jù)絕對比例的民眾。
韓銘?zhàn)B豬的行為,其實是可以提高生產(chǎn)力的,只要他能夠?qū)⒖茖W的養(yǎng)豬方式普及開來。老百姓知道這個方法后,可以慢慢養(yǎng),時間耗費得多些而已。
可是他在搶時間,有些急功近利了。
仔細計算得失之后,韓銘決定就算花費得代價高一點,也要讓把豬給養(yǎng)起來。
之后,以成功的事例,去推動這件事。至少在廬陵縣這一帶,讓豬肉易得,且好吃。
至于錢從哪里來,那就要好好利用他這個解元的身份了。
經(jīng)過這段時間的惡補,韓銘弄清楚了舉人是有很多優(yōu)待的??梢圆挥梅嬉?,見五品以下的官員不用跪拜,可以免丁稅,還有一定的補貼。最關(guān)鍵的是,家里擁有的田地,可以不交稅。
雖說大盛官方定的稅是十五稅一,也就是百分之七不到,看似很輕。但田租只占稅種的一小部分,大頭則是丁稅,俗稱人頭稅。服徭役你出力就行,家里沒有壯勞力的,才要花錢抵。
但丁稅是怎么都不能避免的,碰上心不狠的朝代,他們會把交稅的年齡放寬一些。例如,有些是超過十六歲才交,有些超過二十才交,有些則是詳細規(guī)定了每個年齡段該怎么交。
可要是碰上戰(zhàn)亂時期的短命之國,那不用說,直接一刀切,是人就要交。
這就造成了,人多地少的地方,老百姓的日子除了交稅,勉強餓不死。韓富貴家里就是典型,地就那么多,人口卻在不斷增加。沒有其他謀生的手段,日子就越過越窮。
雖然丁稅不可避免,但是田租不同,身為舉人,而且是第一名,在這一塊有可操作的空間。
韓銘現(xiàn)在要做的,就是合理利用這個時代的規(guī)則,去達成自己的目標。
殘陽如血,他對著天空輕聲笑道:“大盛,重新認識一下,我是韓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