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古代言情

朱顏美饌

第二章 羊肉湯餅與糖桂花

朱顏美饌 梨俱吠陀 1982 2021-03-08 18:43:56

  話說回來,此時的李舒窈正在為如何扮演一個五歲孩童發(fā)愁,孟氏已抱著她與奶娘說起了郎中的叮囑和節(jié)氣飲食。

  沒過多久,主院傳話來,說老爺歸家了。

  孟氏認真吩咐了幾句要仔細照看小娘子,入秋了,莫要讓她再感染風寒。又摸了摸女兒的頭,便回了自己的院子。

  如孟氏所料,李儀抽空差人來告訴她不必等,自己卻忙得沒空吃飯,此刻正吃著廚房送來的羊肉湯餅當宵夜呢!

  此時將所有小麥面粉做成的面食都稱為“餅”,包括蒸餅、燒餅、湯餅、炊餅等等。

  其中湯餅指的是水煮的面食,也就包括我們后代俗稱的面條。

  這里的羊肉湯餅自然就是羊肉面了。

  抻好的面沸水下鍋,再放燉熟切片的羊肉,加鹽,蔥花,姜末,芫荽等調(diào)味,一碗兼有面條的筋道和羊肉的鮮香的羊肉湯餅就有了。

  孟氏進門時瞧見自家官人并不算文雅的吃相,心中又好笑又心疼。

  李儀見她回來,也彎起鳳眼笑了,疲憊的臉上因這笑容也多了一點暖意。

  他指指自己面前的碗,“咱們家廚娘的手藝越發(fā)好了,這羊肉湯餅我吃著很有味兒?!庇謫枺骸澳镒涌梢獓L嘗?”

  孟氏搖搖頭,“我在英英那里用過膳了,官人自己吃吧?!?p>  李儀點點頭,又低頭吃了起來,其間還不忘問一句女兒的病情。

  孟氏答道“面色倒是紅潤了些,只是……”,她停了一會兒,又道“只是我總覺著她如今有些木訥,不似從前一般活潑愛笑?!?p>  怕娘子擔心,李儀便安慰道:“許是靜養(yǎng)了這么久,悶著了。等過些時日她好了,我趁著休沐,帶家里人去城郊散散心?!?p>  “也好。只是,多少也有家里沒有孩子同她一起玩的緣故。淇哥兒畢竟年紀大了她許多,又是男孩兒?!?p>  “這卻好辦,”李儀笑言,“咱們再生個小娃娃陪她玩兒就是了?!?p>  孟氏含羞嗔他一眼,李儀更是大笑。

  笑完又怕自家娘子真惱了,他只得放下碗,認真起來:“這也簡單,挑兩個開朗伶俐些的小婢子侍候,同是孩子湊在一起也熱鬧些。有空再帶英英去幾趟她外祖家,多和幾個表姊妹作伴也好?!?p>  說完又看孟氏,只見她低著頭,一張秀麗的瓜子臉,黛眉杏眼,弱質纖纖,燈光下更顯柔和嬌媚。

  李儀頓時心神恍惚,只想著這幾個提議一塊實現(xiàn)了也并無不可。

  是夜,芙蓉帳暖,兩情繾綣自不必多言。

  只可惜接下來數(shù)月,李儀依然每日忙得不可開交,休沐帶家人散心一事便只能擱置了。

  倒是孟氏,幾日后真給李舒窈挑了兩個伶俐小丫頭來,都長得頗為清秀,六七歲的模樣。

  其中一個身材纖細,長眼細眉的,生在六月,名叫玉蓮;另一個圓臉圓眼睛,個子矮些的,生在臘月,名叫玉梅。

  孟氏覺得這兩個名字尋常了些,琢磨著給她們改個名兒。

  玉梅年紀小些,人卻機靈膽大,直接向舒窈行了一禮,正色道:“還請小娘子賜名。”

  舒窈一驚,心想:關我啥事兒?我才多大,給人起名?

  孟氏卻覺得有些道理,既然是為了給女兒挑婢子兼玩伴,只要英英她叫得順口便好。

  舒窈看著她倆犯了難,畢竟她兩世也沒有給人取名的經(jīng)歷——這一般是父母長輩的權力。

  思索良久,她伸出小手指指玉蓮,“你就叫阿細”,又指指玉梅,“你便叫阿圓?!?p>  眾人聽了都笑起來,抱著她的孟氏更是笑出了聲兒。

  舒窈納悶兒了,這不是你們讓我改的嗎?我可是深諳取名的藝術:不僅簡潔明了,符合個人特點,并且朗朗上口。

  又想起前世養(yǎng)過的一條小狗,因其毛色黃白交雜,李舒窈就叫他蛋炒飯,當時媽媽聽了也笑得肚子疼。

  想到這里,她自己臉上也浮現(xiàn)出了笑意。

  李舒窈替人取名的手法著實不夠高明,好在大家都只當童言稚語聽個有趣兒。

  最后還是孟氏給兩人改了名兒,一個叫青蓮,一個叫白梅。

  青蓮和白梅都是從家生子中選上來的,她們祖父一代就在原來的李府里伺候當差了。

  李家祖籍山東,原是大族,從前朝起便出過好幾個進士。李儀的爺爺,也就是舒窈的曾祖父,李仲仁,先帝時出入內(nèi)外,曾兩度官至宰相,晚年以太子太傅致仕。

  也是在這位曾祖父在世時,李氏一族的主要支脈遷到了汴京城生活,李舒窈的哥哥李舒淇如今在讀的學堂就是李家的族學。

  只是李仲仁的子輩這一代里,李儀的父親英年早逝,只留下李儀一個獨子。

  李儀自小便在祖父身邊長大,直到后來祖父去世,他自己成年娶親,考中進士授官之后才獨立開府。

  青蓮和白梅因為祖父輩的關系,對原先李府眾人的血緣親疏比現(xiàn)在的舒窈還清楚得多。

  舒窈心喜:正愁對原身及其身邊人了解得不夠,有了她們倆,自己要適應這里的生活也能輕松一些了。

  同時,也多虧了她們倆愛說愛鬧,舒窈和她們待在一起久了,官話也說得更利索了。

  俗話說得好,病去如抽絲。

  舒窈的病又拖拖拉拉了一個多月。等郎中宣布她徹底好了的時候,園子里的桂花都已經(jīng)開了。

  喝了好多天苦藥湯的她,秋風一起,聞到金桂的香氣,就開始懷念桂花糖的味道來。

  孟氏讓人在園里的樹上摘了一些新開的桂花,親自給舒窈做了一罐。

  挑揀過的桂花清洗幾次,晾曬過,一層桂花一層白糖地均勻倒進罐子里,密封保存。靜置幾天,只待那糖化了。

  聽上去雖然簡單,可這桂花糖不管是用來澆在米糕上,澆在蒸熟的糯米藕上,還是澆在煮好的圓子里,都極香甜。

  不過李舒窈覺得,最好吃的還是桂花糖芋頭。選大芋頭去皮切塊,再放上幾粒蓮子上鍋蒸熟,出鍋淋一遍桂花糖。芋頭軟糯,配上桂花清甜,這,才是秋日里該有的滋味呀。

  

梨俱吠陀

總是覺得自己的語句很生澀,很多東西表達得并不好,希望日后會有進步。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