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雞河發(fā)源于米脂縣城東北部的一處山溝,流經(jīng)半個米脂后匯入無定河,而常家莊便建在金雞河北岸的山峁上。
凌晨時分,常家莊的莊墻上,幾個衣衫單薄的莊丁,正靠著莊墻打盹。
米脂常氏,乃是開平王常遇春的后裔,相傳永樂年間,常遇春二子常森不滿朱棣篡權(quán),攜家眷遷至千里外的米脂,經(jīng)歷兩百年開枝散葉,常氏已然是米脂首屈一指的大姓。
這些莊丁雖也姓常,但血緣經(jīng)過十幾代人的稀釋,已離常家嫡系相差甚遠,平日的待遇也就比佃戶強些,近些年民亂四起,還得肩負保衛(wèi)莊子的的職責。
一個豹頭環(huán)眼的漢子,身后領(lǐng)著兩個如狼似虎的家仆登上城墻,他們手持鐵棍,對著睡在地上的幾個莊丁就是一通亂打。
幾個莊丁被打得頭破血流,紛紛跪在地上磕頭求饒。
那壯漢生得猿臂蜂腰,兩道濃眉像鋼刀般架在額頭上,兩臂結(jié)實的肌肉把衣袖撐得高高隆起,粗獷的臉上滿是戾氣。
“守夜時擅離崗位,偷奸耍滑者,該如何治罪?“
“割····割鼻····二爺,二爺饒命??!”
那壯漢面無表情,一腳將一人踹倒,像抓小雞般掐住那人脖子,從腰間掏出匕首,硬生生將那人鼻子剜了下來,另外兩名隨從也如法炮制。
“老太爺一月幾十石糧食養(yǎng)著你們,就是讓你們來偷懶的?“
壯漢名叫常山魁,是常家家主的嫡孫,也是正兒八經(jīng)的武舉出身。
明朝雖設(shè)有武舉,但軍中職位多被各地將門把持,沒有軍中背景即便是考中武舉,也是升遷困難,他不甘居于人下,干脆回到家鄉(xiāng)訓(xùn)練鄉(xiāng)兵。
近幾年來他掌管常家鄉(xiāng)兵,戰(zhàn)果豐碩,兩月前更是擊退了數(shù)千流寇的圍攻,
但常山魁雖驍勇善戰(zhàn),卻性情暴虐,斬獲的幾百流寇首級堆在山坡上累成景觀,俘獲的幾名流寇頭目更是在陣前被他活生生剮了。
他一雙虎目從人群中掃過,幸免于難的莊丁都戰(zhàn)戰(zhàn)兢兢。
“我?guī)自虑氨阕嗾埨咸?,莊丁懦弱不堪大用,應(yīng)該從邊軍中招募剛毅果敢之士,老太公卻吝惜錢糧不應(yīng)允,這群泥腿子如何能打仗?“
恰是秋收時節(jié),此時雖才凌晨卯時三刻,但已經(jīng)有佃戶陸續(xù)出門做農(nóng)活了,常家鼎盛時,在金雞河兩岸有數(shù)萬畝良田,但經(jīng)歷連年的天災(zāi)戰(zhàn)亂,大片的田地拋荒,如今也就零零散散千余畝地有收成。
幾月前流寇肆虐,常家為保住這千余畝收成,不惜出莊和流寇血戰(zhàn),也多虧那李闖良心未泯,路過家鄉(xiāng)米脂時留下白銀三萬兩,令知縣興修文廟,又嚴禁手下禍害鄉(xiāng)間,這千余畝地才得以保全。
隨著李闖南下,大股流寇都撤出了陜北,但小股的桿子仍是多如牛毛,那些邊軍也都是吃人不吐骨頭的豺狼,常山魁不敢有絲毫懈怠
“讓那幫泥腿子動作快些,三日內(nèi)必須收割完?!?p> 那被剜鼻的三人,仍躺在地上抱著臉哀嚎,常山魁森然冷笑。
“把這三個崽子吊起來,咱老子倒要看看,敢在我常家混日子,有多少斤血流!“
在離莊墻幾百步外的一處溝渠,突然伸出來個腦袋,鬼鬼祟祟地東張西望······
·······
“他娘的,這常家的莊墻,修的比縣城還高!“楊鐵林伏在草叢里壓低聲音,狠狠啐了一口。
他自奪得頭籌后,便深得陸離器重,此次更是讓他擔當牛萬年副手,共同負責接應(yīng)工作,兩人領(lǐng)著一百多人,趁夜色靠近常家莊,躲在壕溝里等待時機·······
牛萬年望著常家莊高聳的城墻,心中愈發(fā)沉重,這常家不愧是百年世家,三丈高的城墻上,箭塔敵臺一應(yīng)俱全,圍著莊墻還挖了一圈八尺深的壕溝,他甚至看見女墻的垛口間,架著幾桿黝黑的火銃······
一百多人縮在壕溝里屏聲息氣,每人嘴里叼著根細棍充當銜枚,牛萬年望見已經(jīng)有幾名佃戶漸漸靠近,離他們藏身的壕溝只有幾十步的距離,只是光線昏暗才未發(fā)覺·······
即便是牛萬年身經(jīng)百戰(zhàn),此時也是提心吊膽。
突然,遠處官道上傳來一陣嘈雜,幾輛滿載貨物的馬車正大搖大擺駛來,牛萬年的心也提到了嗓子眼·······
······
常山魁目光銳利,第一個瞅見遠處的馬車,大喝道:“全軍戒備,收起架橋,火銃上藥!”
莊丁們紛紛敲鑼打鼓,架起火銃,莊外正在耕作的佃戶見狀,紛紛驚慌失措地涌向莊子,只是架橋已經(jīng)收起,他們不敢翻越布滿鐵蒺藜和木樁的壕溝,一個個跪在地上嚎啕大哭·······
馬車緩緩靠近,停在離壕溝五十步的地方,一個身材臃腫的胖子走了出來,對著莊墻上張弓搭箭的常山魁拱了拱手,恭聲道:“常家的朋友莫要驚慌,我涇陽姚家的魏長福,昨夜路遇歹人,傷了不少兄弟,想來貴莊暫住修整,勞煩上面的兄弟通報一聲?!?p> 魏長福被十幾桿火銃盯著,雖表面泰然自若,但背后已滿是冷汗······
常山魁仍未放下弓,只是從垛口警惕地探出半邊身子。
“來的可是涇陽社樹姚?”
“正是,不知常二爺是否還認得魏某?“
常山魁定睛細看,臉上擠出一絲笑容“原來是魏掌柜?!?p> “正是在下,我們昨夜遭歹人襲擊,傷了幾個兄弟,能否借貴莊修整一番?”說著,他指了指身后的馬車,上面正躺著幾個呻吟著的傷員,又掀開油布一角,漏出堆積如山的茶磚。“
常山魁這才確信這伙人不是流寇了,那涇陽姚家乃是關(guān)中首屈一指的大商家,盡管近幾年因為流寇肆虐,關(guān)中商幫損失慘重,但那姚家的財力,也不是偏居邊塞的常家能比的······
但他依舊不想放這十幾名手持利刃的漢子進來,這隊人不論是趕馬的車夫,還是持刀的護衛(wèi),都是滿臉橫肉,不像是什么正經(jīng)護衛(wèi),倒像是積年的悍匪······
猶豫間,他瞅見魏長福身后立著的一個少年,身著青色曳撒,腰間歪歪扭扭地掛著柄腰刀,皮膚白凈,面容清秀,這般白凈的男子在邊關(guān)實在少見。
“不知魏掌柜身旁這位公子是?”
“這是我們少東家,此次隨魏某熟悉商路?!?p> 那少年鼻孔朝天,一臉倨傲,看得常山魁怒上心頭,正要發(fā)作。
“何事如此喧嘩?”一個白發(fā)蒼蒼的老翁,拄著桃木杖,顫顫巍巍地爬上城墻。
常山魁連忙上前攙扶,恭聲道:“太爺您身體不便,還是待在后堂好?!?p> “你在這又是割鼻,又是放槍,我如何休息?
原本粗狂暴戾的常山魁,在老翁面前就仿佛一只小貓,低頭侍立在一旁,一臉恭順。
“那姚家也是名門望族,還能勾結(jié)流寇謀害我常家不成?”
“不是孫兒多疑,只是近幾年匪患橫行,有哪家商號會趟這渾水?更何況這姚家經(jīng)營關(guān)外商路,已是十年前的事了·····“
“呵呵,塞外十幾萬韃子,這便是每年上百萬的銀子,再多的匪患又算得了什么?我月前便收到風聲,說那姚家在榆林城四處走動,攀上了尤家的關(guān)系,想要重啟關(guān)外商路······”
老翁面帶微笑,渾濁的雙眼閃過一絲狡黠,“無論誰要去往關(guān)外,都繞不過我們米脂,近幾年天災(zāi)人禍,我常家也是損失慘重,我們可借此機會搭上姚家的關(guān)系,方能壓制小艾家,否則,若給那艾家奪得先機,今后便難了······“
老翁心意已決,常山魁拗不過,只得打開城門,但他依舊待在門樓上,手不離弓,居高臨下監(jiān)視著商隊。
幾個莊丁推動著絞盤,隨著一陣瘆人的咯吱聲,巨大的吊橋緩緩落下。
此時紅日初升,霞光普照,將天地映得一片赤紅。
魏長福將大車停在吊橋上,那青衣少年也收起臉上的倨傲,迎向在門口相迎的老者。
少年目光清澈,嘴角含笑,讓人如沐春風。
“不知老丈是?”
“老夫常守仁。“
常山魁藏在門樓上張弓搭箭,瞄準了那青衣少年,可那少年仿佛頭頂長眼般,又上前幾步走進門樓死角,最后一瞬,他瞅見少年的手伸向了腰間佩刀······
常山魁心中狂跳,驚怒交加,飛身躍下門樓。
“殺!”
樓下,血箭沖天而起,一顆花白的腦袋被帶飛到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