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大唐:我咸魚皇子,開局彈劾李二

第一百一十八章 固步自封的年代,科技發(fā)展就該停滯

  一輩子只專注一個行當,是此間的常態(tài)。

  畢竟這不是信息爆炸的現代。

  想要學個知識,可以在網上查查資料,就能查得出來。

  如果想要學到更深層次的技藝,也有專業(yè)的培訓機構進行培訓。

  在這個年代,知識就是封鎖的,是沒有任何交流的。

  每個有能耐的人,都會把自己掌握的知識當做寶貝一樣藏起來。

  就算是皇帝,也沒有辦法讓工匠們交出他們掌握的各項技藝。

  久而久之,世間的大部分知識被掌握在少數人手里。

  這些家族有的成為了士族,而有的就像祖軒皓這樣,世世代代都干著相同的事情。

  知識和工藝沒有交流的空間,找不到相互進步的渠道,各種科技也就這么停滯下來了。

  直到這些世代干著同一行當的群體中,出現一個天賦出眾的人才,才會有所進步。

  但如果把各種科技開放出來,讓所有人都能選擇自己合適的行當。

  想來科技進步的速度,會出現質的提升。

  就像文藝復興時期那樣,讓整個社會進入高速發(fā)展的時期,從而邁入工業(yè)時代。

  從社會整體的角度而言,封鎖知識無疑是一件非常愚蠢的事情。

  但從一個家庭的角度出發(fā),他們又憑什么把自己賴以生存的本領分享出去呢?

  這么做對他們有什么好處嗎?

  顯然是沒有的。

  這是個體利益與群體利益之間的沖突。

  也是導致階層固化的真正原因。

  抱殘守缺、固步自封,這在當前的社會背景而言,才是正確的選擇。

  畢竟沒有分享就沒有競爭,沒有競爭就沒有內卷,沒有內卷就可以一直維持家族的社會地位。

  邏輯是自洽的。

  甚至于說,這個道理哪怕放到現代,其實也同樣適用。

  人類一直都是自私的生物,這一點永遠都不會改變。

  不可能會有人為了社會的整體利益,而放棄個人利益。

  或者說,把這話說得更極端一點。

  將這句話反過來理解,其實就是維持社會運轉的底層邏輯。

  人們更喜歡用犧牲整體利益的方式,來滿足家族、個人的利益。

  不管是哪個階層的人,大家都遵循著這個觀念。

  你說這樣的社會,他怎么可能發(fā)展得起來呢?

  要知道發(fā)展的核心主旨是交流和分享啊。

  缺少這一核心理念,社會要是能發(fā)展的起來,那才叫怪了!

  短暫的交流過后,李治的腦海中迸現出思想的火花。

  他用現代人的觀念,重新審視了一遍當前的社會關系。

  很輕易地就找到了問題所在。

  不過,他對此也只是在心里想想罷了,并沒有做什么的打算。

  把馬扎撐開,李治坐了上去,耐心等待石英石融化。

  時間大概過去了半個小時,坩堝里面的石英石沒有任何的變化。

  反倒是坩堝下面的木炭,已經燒成灰了。

  “emmm,知道工藝是一回事,真正做起來又是另外一回事,看來今天的試驗是失敗了?!?p>  李治拿起木棍捅了捅坩堝內的石英石,一如倒進去的時候一般,石英石到現在依舊是十分堅硬。

  從結果來看,這是一次徹頭徹尾的失敗。

  不過李治倒是沒感到沮喪,失敗是成功他媽嘛。

  這是他第一次開始嘗試制作玻璃,要是能成那才叫怪了。

  失敗才是最正常的結果。

  “把東西收起來吧,丟到庫房里備用,今天就這樣吧。”

  李治把手里的木棍丟到一邊,起身吩咐了一句。

  黃福很自覺地指派太監(jiān)們收拾殘局,把院子亂糟糟的東西全部收起來。

  而后,李治的目光轉向祖軒皓,朝他招了招手。

  “至于你呢,你跟本王過來,我們去書房談幾句。”

  “這次恐怕得麻煩你一下了,你到將作監(jiān)做點工具出來?!?p>  “光是現有的設備,估計是很難把玻璃制作出來,我們需要更多的東西?!?p>  祖軒皓沒有意見,跟在李治身后進入書房。

  到了書房之后,李治提筆開始畫一個簡易的鼓風機。

  將鼓風機的大致結構,以及設計思路畫出來之后,將宣紙遞給祖軒皓。

  “你把圖紙拿回去,交給將作監(jiān)的人看看,讓他們盡快把東西趕制出來,本王過兩天就要用?!?p>  把東西交出去之后,李治又道:“至于你的話,你去燒個小一點的土窯過來吧,差不多能裝得下坩堝就夠了?!?p>  兩句話吩咐下去,祖軒皓只是木訥地點點頭,沒再說些什么。

  李治看他半天憋不出一句話,有些好笑地朝他擺了擺手。

  “去吧,回去準備準備,等過兩天我們再嘗試一次?!?p>  這次的試驗之所以失敗,結果很明顯,其實就是因為溫度不夠。

  石英石的熔點在1700度左右,光靠木炭想來是不可能做到了。

  所以李治打算用土窯以及鼓風機,來加高燃燒的溫度。

  因為科技的局限性,他能想的辦法也不多,似乎也就只有這樣了?

  李治沉思了一會兒,出門把黃福叫了進來。

  黃??觳脚苓^來,李治吩咐一句:“你去趟仁智宮,找點石炭過來,不需要太多,拉一牛車過來就夠了。”

  作為一國皇子,許多事情做起來還是非常方便的。

  就比如說他嘴里的仁智宮,指的就是后世的銅川。

  而石炭呢,其實就是煤炭。

  李治感覺溫度不夠的原因,可能不止是爐子不行這一個問題。

  要是下次的試驗再次失敗的話,他打算換煤炭來試試。

  那可是將近兩千度的高溫啊,光是想想就讓人頭疼。

  這讓點個火都不會的李治,上哪找一個萬全之策去。

  他也只能嘗試著用各種方案,不停地做試驗了。

  至于能不能成,就看天意好了。

  反正在家里閑著也是閑著,做點事情不也挺好的不是嗎?

  總比整天傻愣在土豆前面,等著這玩意兒發(fā)芽要好得多。

  說起來,當皇子也真是有夠郁悶的。

  尤其是作為一個被皇帝重視的皇子。

  在沒有登基之前,那可真是啥事兒都不能做。

  只能拿這些對民生有重大影響的事情,消磨一下時間了。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