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火銃制成
現(xiàn)代槍管都是直接在鐵棒上鉆孔。
古代可沒有這么先進的工藝,想制造槍管,有,且只有兩個辦法。
其一:使用U形的鐵砧,在長方形的熟鐵板上,放置一根生鐵棍,從錘子一點點將鐵板敲出U形弧度,再燒紅,包裹著鐵棍繼續(xù)敲打,讓鐵板的兩端黏合起來,再燒紅,敲打成形,使兩端融為一體,最后抽出生鐵棍,便能形成一根槍管。
此為包芯法。
優(yōu)點:制作效率較高。
缺點:對鐵匠的工藝要求極為苛刻,由其是槍管連接處,并不是每個鐵匠都能處理的“天衣無縫”。
其二,還是利用生鐵棍做芯,但不用鐵板去包裹,而是用燒紅的鐵絲一圈一圈地斜著纏繞鐵棍芯,其形狀,類似于被壓緊的彈簧,再次燒紅,反復(fù)敲打,把螺旋形的鐵條敲扁,壓成一體,形成一個螺紋槍管,但這個不能直接使用,太薄,而且鐵絲連接處不牢靠,容易炸膛,解決辦法為:再來一次,在粗制槍管外部,再次纏繞一圈鐵絲,纏繞方向與之前相反,使兩層鐵絲的紋路交叉,再次燒紅、敲扁,形成第二層鐵管,如果覺得還不夠結(jié)實,那就再來第三層,最后抽出鐵芯,形成槍管。
此為纏絲法。
優(yōu)點:工藝簡單,見習學徒都能完成。
缺點:因為既要纏絲,又要鍛打淬火,而且,至少得包裹兩層,費時又費力,制造效率低下。
老宋是鐵匠大拿,聽楊曉介紹完兩種方式之后,自信可直接用包芯法打出槍管,問題是鐵匠鋪里沒有U形鐵砧,鐵砧需要建模、鑄造,又要耗費不少時間。
權(quán)宜之計,只好使用纏絲法。
為確保槍管質(zhì)量合格,楊曉讓老宋和他的幾個手下,一齊造三根槍管,以供優(yōu)中選優(yōu)。
說起來簡單,實際操作起來還是比較費勁的,作坊用了一個時辰,才打造出三根一米長的鐵管,抽出鐵芯后,還得用小鉆頭對鐵管內(nèi)部進行細致打磨,同時又要根據(jù)槍管內(nèi)徑,打制尺寸吻合的鉛質(zhì)彈丸。
得是分毫不差才行,否則會影響氣密性,嚴重降低威力和射程。
好在鉛這種金屬的可塑性很強,比較容易修改尺寸、修正圓潤度。
楊曉負責最終的質(zhì)檢環(huán)節(jié),很簡單,把彈丸塞入槍管,用鐵條把彈丸往槍管的另一邊捅,卡住不行,會炸膛,彈丸直接滑下去也不行,說明子彈和槍管之間有縫隙,氣密性不佳。
經(jīng)過反復(fù)試驗,一直忙活到黃昏時分,楊曉終于得到了一根合格的槍管,以及與之完美匹配的十二顆鉛質(zhì)彈丸。
槍管封口,再鉆一個用來插入引信的小孔,再在槍管兩端,分別箍一圈鐵絲,槍頭捏出準星、槍尾用鑿子按壓出照門。
完活兒。
楊曉抱著槍管,去隔壁木工作坊,讓軍械師按照栓動步槍的樣子,打造出槍身,再將槍管固定在槍身上。
當然,沒有槍栓、扳機等結(jié)構(gòu)。
也沒有必要,嚴格意義上講,這只是一支火銃,而非步槍。
槍管很厚,槍身用的又是柁木,導(dǎo)致這支“火銃”的整體很重,足有二十來斤。
為了射擊平穩(wěn),楊曉又讓木匠打造了一個高1.2米的三腳架,用來支撐槍身。
全套火銃造好后,天色已黑,楊曉帶著滿耳朵“當、當、當”的回響,迷迷瞪瞪地返回住處,離著老遠,便看見家門口的石獅子旁邊有兩人一馬,兩人一站一坐。
等近了,看得真切些,坐著的是拎著食盒的王珞珈,站著的是個形體矯健的女軍官,身著一襲黑甲。
之前楊曉聽司馬德戡介紹過,朝廷不同的軍隊,穿的衣甲顏色也不同,驍果軍是深紅色的鎧甲,北方平亂的府兵,穿著的是淺褐色衣甲,而江都太守府的江淮勁卒,穿的便是眼前女軍官這種黑色盔甲。
楊曉下馬,點頭致意。
“楊公子,這位是來整將軍的手下,冬梅?!蓖蹒箸旖榻B道。
“卑職參見楊太守!”女軍官拱手道。
“可有軍情來報?”楊曉問。
“啟稟楊太守,來將軍已于申正時(下午四點)到達芒河西岸,按太守令,與李賊隔河對峙,安營扎寨,并放游騎數(shù)百,沿河上下巡游,以備賊兵繞路渡河,偷襲后營?!迸姽侔褋碚呐疟缄嚭唵握f了一下。
“李子通那邊有什么動靜嗎?”楊曉問。
“賊將幾番臨河叫陣,來將軍均未理會?!?p> “很好,”楊曉點頭,“冬梅,你回去告訴來將軍,今晚保持警惕即可,縱使敵軍百般挑釁,亦不可出戰(zhàn),等明天上午我過去了再說。”
楊曉今晚不打算過去了,沒有手電筒,黑燈瞎火的,無法觀察戰(zhàn)場周邊以及敵情的情況,去也白去,還不如在家好好睡一覺。
楊曉做出此判斷,是因為他知道李子通部,只有兩萬人,江淮勁卒也是兩萬,并且,來整已占據(jù)了芒河西岸要地,李子通就是再蠢,也應(yīng)明白,若他夜里強攻,會被來整“半渡而擊之”的道理。
所以,今晚無戰(zhàn)事。
“是,楊太守!”冬梅領(lǐng)命,翻身上馬而去。
“馬,冬梅,哈哈哈……”楊曉看著女軍官背影笑道。
“什么?”王珞珈問。
“沒事,今晚吃啥?正好我餓了!”楊曉搓了搓滿是鐵腥味兒的手掌,從兜里掏出鑰匙,打開大門,請王珞珈進去。
清蒸魚、白煮雞肉、蓮藕羹,以及米飯。
王珞珈也沒吃晚飯,盛了一點點米飯,小口小口地陪楊曉一起吃。
楊曉不太喜歡吃甜食,而偏偏這幾道菜,又都是偏清淡的甜口,楊曉又不好意思不吃,嚼了一口沒啥味道的白煮雞肉之后,楊曉靈機一動,問珞珈:“你吃過雞蛋嗎?”
“雞蛋?”
“就是雞子?!?p> “呃……太腥,不好吃。”王珞珈皺眉。
“那是你不會吃!”楊曉笑道,“你等會兒哈,我給你弄個炒雞蛋!”
在古代,雞蛋屬于大補之材,更偏向于藥材而非食物,在隋朝的時候,還沒有流行“炒菜”一說(炒菜是宋朝才開始普遍出現(xiàn)的),吃雞蛋基本就是把雞蛋用水煮一下,不等煮熟,便在蛋殼上敲一個洞,吸食里面的蛋液。
只有體弱多病者,才這樣吃雞蛋,故此,王珞珈才會說“太腥,不好吃!”
楊曉翻上西墻頭,沖隔壁院內(nèi)喊道:“王嫂!在家嗎?”
“在呢!”一抹風姿卓絕的羅裳從屋內(nèi)飄出,沖墻頭上的楊曉笑道,“咋啦,大兄弟,又想吃你小嫂子下的面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