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心里基本有了底
從小到大的感情喂了狗,原主交朋友的眼光真不是一般的差,身邊不是渣男就是渣女。
楊文妮回家后情緒有些低落,盡量不去想王曉慧臨走時那吃驚和不可思議的眼神。
一向軟弱可欺的女孩突然強硬起來,王曉慧傻了眼,同時也暴露出她欺軟怕硬的慫樣。
楊文妮沒有逼她道歉,這么多年的欺騙,王曉慧不配得到原諒。
幸好于常娟一直在念叨要去鎮(zhèn)上趕集的事情,分散了她的注意力,讓她沒再繼續(xù)糾結(jié)下去。
東陽鎮(zhèn)的集市是逢五和逢十,五天趕一回。
等楊文韜考完試后正好鎮(zhèn)上趕集,于常娟讓他們提前買好過年的衣服,省得到了年根兒上沒的挑沒的選不說還多花錢。
楊文妮決定先去集市上看看能不能發(fā)現(xiàn)點商機。
答應(yīng)長毛的事情她下午就弄好了,幫他們列了一個樂隊的發(fā)展計劃書。
玩兒音樂的門檻兒可不是一般的高,不是人湊齊了,想玩兒就可以玩的。
首先要選個自己喜歡的樂器學(xué)習(xí),零基礎(chǔ)沒關(guān)系,那就從頭開始學(xué)。
然后就是定好樂隊的風(fēng)格,是搖滾還是流行音樂,這都是建立在樂隊成員具備一定的演奏能力和舞臺演出能力基礎(chǔ)之上的。
楊文妮連樂隊的規(guī)章制度和以后的演出方向都給他們列好了。
但是,在這偏遠的小山村顯然不具備樂隊發(fā)展的條件,單資金就是個大問題,他們必須走出去,去大城市尋找賺錢和學(xué)習(xí)的機會。
九十年代私企才開始興起,主要集中在東南沿海城市,因此形成了一股南下打工潮,為擺脫貧困農(nóng)民大量涌入了城市。
而八十年代敢去大城市打拼的人都是膽大敢拼的。
路已經(jīng)指好了,至于長毛他們?nèi)蘸笤撛鯓影l(fā)展,楊文妮左右不了,計劃書交給楊文超她就不管了。
趕集這天,十里八鄉(xiāng)的村民一起涌入了東陽鎮(zhèn)僅有的一條大街上。
路兩邊擺攤的商戶占據(jù)了很大的位置,商品琳瑯滿目,日用百貨,土產(chǎn)美食應(yīng)有盡有,看似寬敞的街道立刻變得擁擠不堪。
姐弟倆牢記于常娟的吩咐,形影不離的在集市上穿梭著,除了要買新衣服,還要給楊老太太帶點東西。于常娟自己什么也沒要,楊文妮知道她不舍得花錢。
遇到相熟的村民,楊文妮大方的和他們打了招呼,但從他們不太自然的表情來看,楊文妮知道被退婚的后遺癥在村里還沒有完全消除。
這個年代女孩子被退婚是很丟臉的事情,非常影響名聲,并被好事者指指點點,四處宣揚敗壞,唾沫星子就能淹死你。
楊文妮就是要理直氣壯地走在大街上,讓那些詆毀她的人閉嘴。
“二姐,那邊有賣糖葫蘆的,你在這等我會兒,我去給你買根糖葫蘆?!?p> 這個弟弟別看一口一個二姐的叫著,其實很多時候都是把她當(dāng)妹妹照顧的。
“不用,我不想吃?!睏钗哪菡屑氂^察著集市上的各種攤位,看這個年代什么東西好賣一些。
“你不是最愛吃糖葫蘆嗎,才一毛錢,我有?!睏钗捻w說著就擠進了人群里。
那是原主愛吃而已,楊文妮根本不愛吃。
記得剛上大一的那個寒假,她勤工儉學(xué)沒有回家過年,打工的地方是當(dāng)?shù)匾患曳浅3雒某簇浀?,她每天的工作就是穿糖葫蘆,以及制作各種精美的糖葫蘆。
那家店生意火到爆,每天都有一大堆人排隊,給山楂去核的時候,光是聞味兒楊文妮就聞夠了,見到山楂胃里恨不得就反酸。
然而,腦子里突然閃過一個想法,楊文妮頓時豁然開朗,她有辦法能在短時間內(nèi)賺點錢解決燃眉之急了。
姐弟兩人分著吃了一個糖葫蘆后,楊文妮用買衣服的錢買成了各種材料,她跟楊文韜解釋是要用來賺錢的。
仰山村遍山的山楂樹,山楂太便宜銷路又不好,基本處于半無人管理的狀態(tài),所以楊文妮只花了很少的錢便采購了一大袋。
“二姐,要是真的能賺錢,那我也不買衣服了,你先拿去賺錢?!?p> 弟弟太乖巧懂事了,楊文妮心里一暖,故意開玩笑道:“要是賺不到錢,你的新衣服就沒了?!?p> “沒事兒,我有衣服穿。”楊文韜笑得陽光,“主要我就是好奇,你怎么用這些東西賺錢?!?p> “行,算你入股,等賺了錢姐分你一半。”
楊文妮這兩天仔細分析了這個世界的格局,心里基本有了底,她想給弟弟更好的。
姐弟二人把于常娟交代的東西都買齊了,給楊老太太買香油果子的時候,順便給高逸的奶奶也買了一份。
香油果子就是油條,在這個吃白面都困難的年代,油條可是稀罕物,是可以用來招待客人,走親串門當(dāng)做禮品相互贈送的。
于常娟當(dāng)然也不舍得吃,但楊老太太愛吃啊,于常娟隔一段時間便讓姐弟倆去集市上買了給楊老太太打牙祭。
香油果子是圓圈形狀的,賣家動作麻利的用草繩在中間捆扎結(jié)實,楊文韜把兩捆香油果子一起掛在自行車把上,那撲面而來的香氣擋都擋不住,從他們身邊路過的小孩饞的直咽口水。
楊文韜對油條無動于衷的樣子,讓楊文妮更加心疼這個弟弟,小小年紀太懂事了。
于是,楊文妮第一個計劃就變成了讓家人實現(xiàn)油條自由。
楊文妮去高逸家送油條的時候,高逸去城里上班去了。
高奶奶也是一位裹著小腳的老太太,干凈利落,家里收拾的井井有條。
楊文妮說明來意后,高奶奶說什么也不肯收,楊文妮沒辦法,只好放下油條不等高奶奶追出來,拔腿就跑。
那天如果不是遇到高逸,楊文妮肯定追不上去城里的汽車,就算她另想辦法去城里找到楊文韜,來不來得及阻止接下來發(fā)生的事情可不一定。
高逸幫了他們那么大的忙,這點兒謝禮遠遠不夠,楊文妮是滴水之恩當(dāng)涌泉相報的人,高逸的大恩她在心里先記著,日后她有能力了再好好報答。
就這樣,姐弟兩人的新衣服變成了一大堆食材帶回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