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年: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
在陳勝吳廣帶起的反秦波瀾大浪下,群雄紛起。
一開始占據天下的各種割據勢力大都源自陳王(為了表示對陳勝的尊重,后面我就稱呼他為陳王了)的部隊。陳王先后派出去為他攻城略地的部隊有記載的大概七支:吳廣,葛嬰,武臣,周市,召平,宋留,鄧宗,周文。
讓我們一個一個說。
吳廣此時還是陳王部隊中絕對的二號人物,他率領起義軍的主力部隊西進伐秦,也遭遇了秦軍此時在函谷關外的最強的抵抗,那就是三川守李由防守的滎陽洛陽一線。
李由是李斯的兒子,正所謂虎父無犬子,他是個能戰(zhàn)的將領,吳廣對其久攻不下,所以反而成了陳王派出去的部隊中發(fā)展比較慢的,慢慢從主力打成了二流部隊。其他幾路由于對手太弱或者秦國太不得人心都迅速壯大,只有吳廣在啃最硬的骨頭,反而落在了后面。
葛嬰為陳王打下了最初的地盤,占領了陳,后來又帶兵到了東城。一開始,葛嬰并不知道陳王想自立為王,以為他打著楚國的旗號是要尋找楚國王族的后人,于是在找到了一個楚王后人襄疆之后就立了襄疆為楚王。
其實立誰為王不都是個傀儡,葛嬰的想法沒有錯,只是太不懂揣測主子的心理,而且膽子也太大,立楚王這種大事都不匯報一下就自己做主了。
也有可能是葛嬰高估了陳王的智商,沒想到陳王敢在這種風口浪尖的時候自立為王,搞的他進退兩難。最終,葛嬰猶豫了一下之后,還是殺了自己立的楚王襄疆,回到陳向陳王請罪。
只可惜憤怒的陳王根本沒有理會葛嬰的補救措施和認錯請罪的態(tài)度,直接把他給殺了,大澤鄉(xiāng)起義的元從功臣之一(甚至可以說是三號人物)葛嬰就這樣結束了自己短暫的輝煌。
武臣是陳王的故友。陳王聽了張耳和陳馀的勸說,在西進的同時也向北派兵攻占趙地。于是封武臣為將軍,以張耳陳馀為左右校尉,帶三千人攻打趙地。
武臣從白馬津渡過黃河,到了諸縣,憑借著口才說服了當地豪杰追隨,部隊迅速從三千人擴大到數萬,然后強攻猛打連續(xù)占領了趙國的十幾座城池,被陳王封為武信君。
之后,范陽人蒯徹勸武臣說,趙地的官員都苦于秦朝的殘酷統(tǒng)治,現在是迫于形勢苦苦抵抗,如果要硬打的話他們會抱著必死的決心防守,但如果能夠收降幾個并且對歸降的人非常好的話,他們一定會跟著紛紛投降的。
武臣聽取了蒯徹的意見,用非常隆重的儀式接受了范陽令徐公的歸降,并予以重利。之后,武臣大軍所過不戰(zhàn)而下的有三十幾座城池,勢力一下壯大了起來。
武臣其實只是楚漢時期的小人物,命不久矣,但蒯徹卻是個值得大書特書的人,我認為他可以和陳平、范增并列為當時的第一流謀臣(張良是超一流,無人可比),這個后面再說。
周市替陳王攻取的是七國時齊國的地盤,結果在齊國碰到了齊王室的后人田儋也起兵,兩相交戰(zhàn)之下周市兵敗,只得退兵到了魏國的地面開始占山為王。
召平本來就是南方人,他的任務是替陳王向南發(fā)展,攻打廣陵,也就是吳國地界。
宋留帶著陳王的部隊從南面西進,計劃是先占南陽,然后從武關打入關中。
鄧宗替陳王向南攻打九江郡,也就是現在的江西等員楚國的地區(qū)。
周文算是陳王手下將軍中少有的正規(guī)軍人出身,正兒八經曾經是項燕將軍的手下。只不過他不是將軍也不是校尉,而是軍中專門負責算卦占卜吉兇的人。
周文在戰(zhàn)國末年曾經給著名的“戰(zhàn)國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當過門客,學過些兵法,自以為就很厲害了,忽悠的陳王也相信了他,給了他一支部隊。
周文部隊一開始確實還挺順利,估計也是吳廣拖住了李由的秦軍主力,竟沒有什么阻礙就讓他打到了函谷關。周文一路上收取慕名而來投奔的士兵,到了函谷關下的時候已經匯聚了數千乘戰(zhàn)車,數十萬部隊。這種幾何級數的發(fā)展速度倒也不是因為周文有多厲害,或者周文名望有多高,實在是秦的統(tǒng)治太不得人心了,大家都巴不得跟著一起造反。
幾十萬大軍攻到了函谷關,趙高一直向秦二世欺瞞的太平盛世終于瞞不住了,秦二世大驚之下問群臣解決的辦法。
此時秦朝的名將已經盡數被秦二世和趙高殺光,唯一可戰(zhàn)的李由也和吳廣糾結在了一起無法脫身,秦朝一時陷入了無人能戰(zhàn)的狀態(tài)。幸好最后少府章邯挺身而出主動請纓,他對秦二世說:“現在賊軍來的太急,征發(fā)附近郡縣的兵已經來不及了,在驪山服役的苦工甚多,請陛下赦免他們給我當士兵,讓我來平亂?!?p> 少府是個什么官職?在秦漢的官制“三公九卿制”之中,這是九卿的一員,算是國家的高級官員。只是,少府并不是九卿中的武職,而是屬于兩個管財政的官員之一:大司農是負責收田稅給國家,而少府負責收山河湖澤的費用給皇室,相當于皇家的御用財政大臣。
讓一個財政官員帶兵打仗,可見當時秦朝已經人才匱乏到了什么地步。當然,估計不少武官此時也已經喪失了出戰(zhàn)的勇氣,只有章邯還愿意為大秦的江山奮力一戰(zhàn)。
雖然章邯是個財政官員,但確實打仗也不虛,一鼓作氣之下居然真的靠這支由奴隸、苦力還有少量正規(guī)部隊所組成的雜牌軍打的周文幾十萬人大敗而逃。其實章邯的部隊雜,只怕周文的部隊更雜,半斤八兩的程度估計還不如章邯。大家想想,一個短短數月從四面八方湊起來的幾十萬軍隊,除了人多以外,能有什么真正的戰(zhàn)斗力,別說訓練了,估計到底有多少人都還沒來得及登記清楚。更何況,章邯的秦軍至少還有不少庫存的精銳武器裝備,而周文手下可能有不少人拿的都是木刀木槍或者鍋碗瓢盆。(天下的兵器都被秦始皇收起來做金屬人了,流落在民間的并不多。)
你想想:一個財政官員,一個算卦的,互相拿著幾十萬雜牌軍隊拼命,一方擁有精銳的武器裝備,另外一方卻都是廢銅爛鐵甚至木頭,誰勝誰負,不是很明顯了嗎?
當然,在這里頭我們也不能太無視章邯的個人能力,從他后來的殺了項梁的戰(zhàn)果來看,還是很厲害的。此時,章邯大勝之后窮追到底,幾個月的時間打的周文逃無可逃,最后拔劍自刎。
周文之后下一個是誰呢?章邯的大軍開出函谷,將屠刀伸向陳王。
陳王作為反秦的先驅,是類似于民主革命時期孫中山先生式的人物,為什么在掀起反秦大浪之后又迅速敗亡了呢?我想除了大勢以外,他的性格也是主要的推動因素。
仔細分析一下陳王的性格:他的優(yōu)點自不必說,敢想敢干敢于承擔責任,也很聰明有想法,是一個具有開創(chuàng)精神的英雄式人物。陳王勇敢無畏、心比天高的特點和項羽有些相似,他們一個能在當奴隸的時候就有鴻鵠之志,另一個在看到秦始皇的氣派時就敢想取而代之。
二人不太一樣的地方在于:陳王更加擅長政治大局的把握,這點從他冒充扶蘇項燕的旗號、而且讓部下采取病毒式的擴張可以看出來;而項羽更加擅長征戰(zhàn)和勇力,是所有人都敬畏的英雄,除了最后一戰(zhàn),他幾乎是不敗之身。
二人的缺點也很相似,有兩點:第一、容易自大放松警惕;第二、不會籠絡人心,而這些恰恰是劉邦最擅長的。
為什么說陳王有這兩點缺點呢?
如今秦朝還沒有滅亡,俗話說“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他們還坐擁關中,依仗著堅城函谷關。陳王在面對這樣局面且眾多勢力林立的情況下,居然開始自大自傲了,居然開始以為天下大勢已定了,實在太不低調,殊不知“驕兵必敗”。
劉邦可是奮斗一生直到死都沒有松一口氣的,即便是在他享有天下掃平六合之后。(當然,也不能說的這么絕對,劉邦的彭城大敗和平城大敗也都和他一時自大放松有關,只不過這些后果都不致命而已。)
其實自大還好,陳王更大的問題是不會籠絡人心,這點我們有三個證據:
第一,《史記》里記載,起初在大澤鄉(xiāng)起義的時候,“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所以說,那九百人愿意跟著兩個人造反和吳廣有著很大關系,而吳廣一力挺陳王為老大,所以大家也就跟從了。至于吳廣為什么挺陳王而不自己帶頭就不得而知了,有可能是真的服陳王,也有可能是不愿意做老大當出頭鳥。
陳王在籠絡人心方面估計一直靠的是吳廣這個搭檔。吳廣也挺悲劇的,不做老大永遠不能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里,后來也身遭慘死,這是后話,后面再說。(我發(fā)現《史記》、《漢書》、《資治通鑒》各自的記載有些出入,《資治通鑒》沒有提“素愛人”這件事,而《漢書》里說“勝、廣素愛人”,我不知道到底是因為什么,先采用《史記》的說法吧。)
第二,陳王有個挺有名的小故事,那就是在他發(fā)跡之前,曾經給別人做苦力耕田,他對身邊一起做苦力的朋友們說:“茍富貴,勿相忘”,就是“如果我們有人富貴了,不要忘了大家”。當時周圍的人都在笑他做夢,奴隸的身份怎么可能富貴,于是陳王感慨:“燕雀安知鴻鵠之志?!?p> 其實故事沒有到此為止。沒錯,在陳王的努力之下,他確實是成為了鴻鵠騰飛于藍天之上,而且大富大貴了??伤麉s忘了自己說的那句“茍富貴,勿相忘”,再也看不上窮困時的朋友和老鄉(xiāng)了。
陳王還真有那么一個愣頭青哥們,牢牢記住了當年那句“茍富貴,勿相忘”,在陳王自立為王之后去找陳王,而且還大喇喇的直接找到了王宮,對周圍的守衛(wèi)說:“吾欲見涉?!?p> 這里解釋一下,陳王姓陳,名涉,字勝。我們一般叫陳勝其實是在稱呼他的字,是比較禮貌客氣的叫法,就像項王姓項,名籍,字羽,而我們一般都叫項羽一樣。
古時候直呼別人的名是非常不禮貌的,只有長輩和上級才可以這么干,平輩之間都是叫字的。而這個哥們全然不顧陳王現在已經發(fā)達了,對著侍衛(wèi)直接叫“陳涉”,確實是腦子有點兒不清楚。
侍衛(wèi)怎么可能隨便放這種人進去,也是恰好陳王自己經過門口,看到了故友才把他領了進來。
這哥們還不知天高地厚,入宮之后扯著陳王就是一頓侃,還把他當成當初那個和自己一起種地的奴隸呢,一點兒也不知道今時不同往日,很多話已經不能再在陳王面前說了。估計也是這哥們說的太沒有顧慮,得罪了陳王周圍的人,有人就勸陳王:“這個人愚昧無知,在此妄言,輕了大王的威嚴?!标愅跻舱此凰?,于是一怒之下就把這個老鄉(xiāng)給殺了。
這哥們確實是不懂人情世故,陳王有些生氣也是正常的,可居然為此就把殺了,這都不是“勿相忘”的問題了,而是過河拆橋翻臉不認人,還要趕盡殺絕,做的有點兒過分。
陳王的這一做法涼了眾多故人的心,很多人紛紛離開了他,一時之間很少有人能夠真正的和他親近。成了王以后,他真正變成了孤家寡人。
還有個例子,陳王妻子的父親和哥哥本來想投靠陳王,結果陳王對待他們就好像對待一般的賓客一樣,沒有非??吹闷鹚麄兊囊馑?,于是他妻子的父親大怒,說:“仗著自己現在強就連長輩都不尊敬了,這樣的人一定不會發(fā)展長久?!庇谑遣晦o而別離開了陳王。
諸多的故事告訴我們,陳王是個忘恩負義的人,和韓信那種“滴水之恩涌泉相報”的優(yōu)秀品質相比,確實顯得有點兒差勁,被身邊的人拋棄也是正常。
第三,前文說過葛嬰的事情了。作為一開始大澤鄉(xiāng)起義的三號人物,葛嬰為陳王立下了大功,他雖然犯錯立了別人為楚王,但是聽說陳王自立后馬上就把自己立的楚王殺了,以示對陳王的忠心??申愅鯖]有分毫考慮到他之前的功績和忠心,還是執(zhí)意把他殺了。
據說類似的事件還有不少,為陳王代表出去打仗的將軍回來以后很少有好下場的,這讓不少在外帶兵的將士心寒。當時,陳王手下的兩個負責監(jiān)察的官員徇私枉法,他們羨慕諸將出去攻城略地拿好處,所以等諸將回來以后就百般刁難,如果有誰和自己關系不好的,就直接治罪。這一切都是瞞著陳王做的,此二人也讓陳王失去了很多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