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劍:“‘此劍不賦風(fēng)花雪,月xxxxxx’,不平可補寫否?且試補一二,無論對錯?!?p> 時值傍晚十分,窗外樹葉隨影飄動,于是感隨而詩興生,于是一詠而出。
不平:“此劍不賦風(fēng)花雪,月影斑駁照鳳塵?!?p> 又覺詩句中有一二字不妙,是以又詠。
不平:“此劍不賦風(fēng)花雪,月影斑駁照楓塵?!?p> 二劍覺其可,卻又覺期間略失情感,此非二劍所欲之情也。
二劍:“此句尚可,卻缺乏我所欲敘之愁思。情之所系,非吾所欲也,不平兄,可再改乎?”
時是不平一時間竟不知愁思為何物,竟敷衍而答,而入沉思。
不平:“容我思量片刻?!?p> 二劍知此愁思難得,是以出語而欲導(dǎo)之。
二劍:“吾初所欲為,為‘月是新愁心越愁’,此種味寡而淡,于是欲改之。”
不平正當(dāng)時,感從中來,旋即復(fù)詠之。
不平:“二劍,‘月靜伴影徒一人’何如?此間有愁味也。”
二劍:“此句非不妙也,只其間,‘一人’存乎歧義,此‘一人’為何人?如不暗含深意,便顯乎直白爾?!?p> 不平知其中意味如何,歧義者,“一人”也,“一人”究竟是指“單身的人”,還是“高潔堅守”之人?此間意難得區(qū)分也。二劍知其不易,于是附圖以解之。
二劍:“且參圖而為,其詩之旨全于圖中矣?!?p> 不平參圖,反復(fù)察之,按圖索驥,竟不知其究竟何旨,在于“天”乎?在于“地”乎?“人”乎?綠葉“乎”?“臺階”乎?一時竟不知其所指。雖然如此,終有一二句見出。
不平:“‘月不解影影弄人’,此‘人’不甚妙,換而為‘塵’,‘月不解影影弄塵’?!?p> 不平覺詩意朦朧稍顯,于是乎心中略喜。
不平:“二劍,此句何如?稍增些愁思與朦朧,覺其妙乎?”
二劍適才契飯,未迨及答,繼而復(fù)言。
二劍:“此句何解也,朦朧甚矣,不解其意也。”
方知不平心之所思所見之景,非二劍心之所思所見之景,二者雖同于一圖,卻又存異也。是以《論語》之中所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合”,而或今之“求同存異”之理,蓋于此也。
不平:“彼二句之意為‘月不解獨行之人,獨行之人奔道也?!?p> 二劍覺其不甚妙,于是欲改之,是以以“劍”代“影”,而作。
二劍:“此句當(dāng)為‘月不解劍影斬塵’,合于二劍也。”
不平覺此句甚妙,“劍”“斬”二字,將此句格調(diào)徑直抬升,妙哉,夫“劍”,英雄之所常攜之物也;夫“斬”,大丈夫之氣概也。不平以為此句格調(diào)已高,可謂“超凡絕塵”也。
不平:“此句超凡絕塵,一脫俗氣,妙不可言也?!?p> 二劍:“余以為有更甚者,且復(fù)‘切磋琢磨’?!?p> 二劍之言,可謂高矣,正如《詩》所言,“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贝碎g真大境界也。
二劍:“此句間之一‘?dāng)亍?,略顯粗暴,詩當(dāng)有柔和婉約之美也。應(yīng)以它者代之?!?p> 不平知其意,遂數(shù)舉。
不平:“‘碾’字可乎?‘念’字可乎?‘捻’字可乎?”
二劍覺其字詞生僻,詩,當(dāng)以隨俗雅化為最高境。
二劍:“且取尋常人家也?!?p> 不平:“‘破’字可乎?‘月不解劍心若塵’可乎?”
二劍言一b聲,以為不善,須改之。不平不知所措,心之所系,猶于“劍”與“斬”二字。
不平:“前聲不行,其格調(diào)復(fù)低也,此間‘月不解劍心斬塵’‘?dāng)亍肿罴?,不若以此句為之??p> 二劍間于道,稍曼。
不平復(fù)思此二句,更而為之。
不平:“‘月不解劍雨江湖’可乎?”
二劍直陳其弊,“江湖”不為妙。不平復(fù)言之。
不平:“‘月不解劍雨浮萍’何如?‘月不解劍意飲愁’,復(fù)何如?”
二劍:“淡寡,寡淡,清而無味也?!?p> 不平復(fù)斟之,幾句見出。
不平:“‘月不解劍雨葉冰’,此句何如?”
二劍覺語之上者,皆無味,或多疏漏,算不得佳句,于是遂作。
二劍:“此劍不賦風(fēng)花雪,月不解劍夏秋冬。”
不平略有所感,“夏秋冬”之時間延展,是為妙矣,然只見樹木,不見森林,雖有時間之跨度,然不見物之象也,略有疏漏,然宗而觀之,可列為佳句。
稍焉,二劍于此句之中仍有損益之處,于是復(fù)改之。
二劍:“‘不’字重也,當(dāng)刪改,如何刪得,改得,使之以成佳句?”
不平:“‘此劍不賦風(fēng)花雪,月豈解劍夏秋冬’,可乎?”
二劍覺其意境語境稍降,復(fù)改之。
二劍:“‘月若解劍夏秋冬’,此句可為吾圖解也?!?p> 此間不平與二劍論詩,感由心生,詩無好壞,蓋類人乎,詩格即類人格,文或于人不一,詩則不然,詩與人情通,詩格類人格也。一詩猶見一人爾,詩無好壞優(yōu)劣,蓋詩風(fēng)不同耳。此前喜讀太白詩,狂且揚;也喜讀王昌齡詩,懦且昂;喜讀高適,善為人事;最喜不過王之渙“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快意瀟灑又不失活潑可愛。
不平宗主,詩品猶人品,詩無好壞,蓋自成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