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我在北宋的平凡生活

第二十一章 科舉(五)

我在北宋的平凡生活 萬澤山的李太后 4079 2024-01-22 11:06:02

  慶歷元年(1041年)八月初二

  張信的莊子迎來了甜菜大豐收,基本一畝收6000斤的,200畝收了100萬斤。

  而下一步就是從江南請來的制糖師傅開始制糖,雖然沒弄過甜菜,但制糖步驟都是差不多

  切塊,壓榨,取汁,熬制,取糖

  半個月的測試100斤甜菜出10斤的糖,且甜度和南方的柘(甘蔗)差不多,而且甜菜渣可以人吃也可以做飼料。

  而這時候宋一斗糖一貫錢,也就是一斤166文,而張信這里有10000斤糖,166萬文,算算也有16萬貫,不過這只是預(yù)測也不知道最終能賣多少,但張信還是有信心,江南的糖運過來費時費力,自己就在東京城旁邊運輸方便,且能大量供應(yīng),自己玩傾銷估計能玩死那些江南商人。

  不過這種惡意競爭還是不能搞的,于是張信定了一斤糖150文,買2斤送1兩的活動。

  很快東京城、洛陽府、西安府等七八個府出現(xiàn)了張記冰糖、霜糖兩個品種,霜糖就是白砂糖無非是做的更精細,算是上等糖,價格自然也是做到了1貫1斤,而且包裝上用上了木盒、牛皮紙,每個月的盒子上都有一首張信做的詞。

  2個月不到張信的1萬斤糖傾銷一空,算了算開支竟然賺了10萬貫,于是張信直接讓表哥李中具會德化老家安排人種甜菜,自己則是在莊子附近買了不少地擴大規(guī)模從200畝提升到了1000畝。并且考慮河北、河東幾路的市場后,派人去了大名府附近也買了1000畝用來種甜菜,反正就是考不上科舉我也做個富豪

  慶歷二年(1042年)三月初一

  殿試前,臨時設(shè)置了編排所、考校所、覆考所、詳定所等機構(gòu)。這些機構(gòu)設(shè)置在大內(nèi),一般都在崇政殿的東西兩閣。并在相應(yīng)的機構(gòu)里設(shè)置了編排官、封彌官、出義官、初考官、覆考官、點檢官、對讀官、詳定官等官員。這些官員由中書省選出文學底蘊高的人臨時充當。

  考場設(shè)置在崇政殿巨型,在殿廊設(shè)置帷幔桌椅,每座標明舉子姓名,并提前一天把考生姓名、座次張貼與禁宮外。

  考題出來后,經(jīng)過專人審查、再送官家審批,然后由御藥院負責雕印。

  試卷內(nèi)容除了試題外,還有關(guān)于試題必要說明,比如題目的出處、義理等。

  考試當天早晨,舉子拜在闕下,然后進入考場,按照位置做好,再由內(nèi)侍發(fā)給考卷。

  而本年度殿試試題:《應(yīng)天以實不以文賦》、《吹律聽鳳鳴詩》、《順德者昌論》

  看到第一篇做賦,該賦題出自《漢書·息夫躬傳》載丞相王嘉之言:“臣聞動民以行不以言,應(yīng)天以實不以文?!北M管有出處,但《應(yīng)天以實不以文賦》這個題目也是社會現(xiàn)實的折射。

  張信思考到仁宗朝雖屬承平之世,但天災(zāi)頻現(xiàn),檢《宋史·仁宗本紀》,關(guān)于地震、大旱、天象異常的記載甚夥。在古代天人感應(yīng)觀念的支配下,天降災(zāi)異,帝王要反躬自省,有所戒懼,更要推行仁政?!皯?yīng)天以實不以文”的意思就是面對天災(zāi),要做有益于民的實事來回應(yīng),不能只做“避殿、減膳”等表面文章。

  張信開始想怎么對付天災(zāi),各穿越的大佬們都怎么想的來著:以工代賑。還有一些遠小人、革兵弊、薄賦斂等切中時弊的虛偽主張

  第二個詩出自《呂氏春秋·仲夏紀五·古樂》:“昔黃帝令伶?zhèn)愖髯鳛槁?。”“聽鳳鳴之鳴,以別十二律,其雄鳴為六,雌鳴亦六以比黃鐘之宮,適合

  第三個順德者昌,逆德者亡摘自《漢書·紀·高帝紀上》解釋:符合道德的就可以昌盛,違逆道德的就遭到滅亡

  第二個好些,抄一些后人的詩詞,只是第三個有點為難,主要就是寫怎么崇高品德、推行品德才能昌盛,如果寫白話文還好說,可是寫這種古文,自己還不知道怎么把后世的一些八榮八恥啊,五講四美寫上去,但又不能不寫,只能拼湊吧。這時候文化不夠的弊病出來了。。。

  殿試舉辦有10天,皇帝看到喜歡的就留,不喜歡的淘汰,辦10天主要是參加科舉的人有幾百人,能參加的都是飽讀詩書之前,雖然有不少大儒配合,但還是需要一個個看,再從中選人。

  五天后,又從選出的一百多人中選個名次。

  當看到張信的時候,禮部試考官翰林學士聶冠卿覺得賦和詩可以得到甲上,只是寫到策略時候卻不知道該怎么辦,張信每一條都寫的非常好,可組合在一起卻有點怪,他給了翰林學士王拱辰、蘇紳二人看了看,二人有說好,也有說不好的。最終送到了皇帝面前。

  仁宗趙禎看了看張信的東西后也笑了笑:這個張信啊,卿等是不是覺得哪里都寫的好,可組在一起就很奇怪了。

  聶冠卿:臣也是這么覺得。

  趙禎:放入前十吧,到時候都對比下看看。

  最后一日時候已經(jīng)商量出淮南西路廬州楊寘為第一,楊寘進京赴考,國子監(jiān)、禮部皆第一才學不容質(zhì)疑。而舒州王珪乃是歐陽修的高徒拿第二也沒什么可以質(zhì)疑的。倒是第三很多人選韓絳乃是太子少傅韓億第三子,他的東西都不錯但是在策論上和張信方向一致只是沒有張信的效果更好,但張信的文筆又差了很多。

  趙禎這時候想了想點了張信,沒別的。。他要打造典型,武官轉(zhuǎn)文官,是朝中現(xiàn)在趨勢想看到的。

  定完張信其他人就好定了

  第十日一早,皇宮大門大開,參加的學子們帶著疲憊紛紛走了出來。。

  看到自家孩子出來,張家的人全都圍了出來。

  張少賢:甘羅十二為秦相,我兒十二參加殿試。。。

  張信:老爹,不會比喻就別比喻,我這殿試也不一定能中,最后參加秘閣的制科考試我都傻了,最后很多事湊字數(shù)。

  李氏:沒事,沒事,你都能到殿試了,說明已經(jīng)很厲害了,過兩年(這時候科舉兩年一屆)再去就能考上一個進士了。

  張信:是吧,到時候我14了,考上進士也是大宋朝頭一份了。

  李氏:走回家去,娘給你做了炙羊肉

  回到家里老爹說起了自己的事情,過年前他去到河東路(東際常山,西逾河,南距底柱,北塞雁門,即今山西長城以南、聞喜縣以北全境、及陜西葭縣以北之地,治并州,今山西陽曲縣治)擔任了經(jīng)略使,只是張家都是武將沒有什么治理人才,現(xiàn)在遼宋兩國相安無事,河東路的壓力也沒那么大。只是河東路太窮了,沒什么經(jīng)濟可以搞的。

  張信想了想:河東路不就是后世的晉省嗎,搞煤炭,做煤老板吧。

  于是提議了煤炭也就是石炭生意,可李氏說,現(xiàn)在東京城用的都是故縣的石炭,晉地的石炭運過來會虧死。

  張信:那我們加工一下煤,做無煙煤,做香煤,而且我們現(xiàn)在直接是燒石炭吧,我們做成便于燃燒的。。。取暖煤

  于是張信開始介紹怎么做煤磚:先把石炭磨碎,去除雜質(zhì),之后加入鹽州的黑油或一些麥麩或黏土,攪拌揉搓后,再做成磚形,放入燒結(jié)爐定型。

  說著張信就讓小廝去操作,最后找到家里燒窯的爐子,折騰一天,最后出來幾十塊黑黑的如磚石一樣的東西。

  張信再找到一個爐灶把煤磚放進去點燃,沒多久,煤磚一塊變紅開始釋放熱量,一個鍋底放入2-3塊即可,做完菜用灰一蓋就行,晚上用吹一吹就行了。

  之后四五天,張信就在家里折騰煤磚,發(fā)現(xiàn)3塊煤磚成本大概5文,如果規(guī)?;烙嬕晃囊粋€,但是三塊磚利用的好夠一家用2天的做飯需求。

  《宋會要輯稿》里有一段歷史,說的是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即公元1013年,農(nóng)歷臘月初六,因為“大雪苦寒,京師鬻炭者每秤錢二百”,大雪封城,炭價漲到每秤200文,于是宋真宗“令三司出石炭四十萬秤,減市價之半,以濟貧民”,吩咐中央財政機構(gòu)拿出40萬秤煤炭,按每秤100文的優(yōu)惠價賣給窮人。

  在這里,“秤”是重量單位,每秤15斤。然而這“斤”又屬于宋斤,與今天的市斤和公斤都不一樣。怎么轉(zhuǎn)換成公斤呢?按照宋朝最標準的度量衡,1秤必須嚴格等于1斗水的重量,而當時1斗為6公升,裝水6公斤,所以1秤就等于6公斤。前面說過,宋真宗規(guī)定的煤炭優(yōu)惠價是每秤100文,即100文銅錢能買6公斤煤,每公斤售價約為17文。雖然這時候北宋人民一個月也能賺幾千文,但是你燒煤做燃料一個月也要幾十上百公斤,這一月工資吃不消。

  有這些調(diào)研后,張信準備把煤炭、制糖全放在河東路,算是張家的一個賺錢的大本營同時也帶動當?shù)亟?jīng)濟發(fā)展。

  可就在一家人計算花錢的時候。門子晃晃張張跑了進來:侯爺、侯爺,天使來了。。

  張少賢:天使?官家又有什么事情找我了

  可是當天使進來時候,張少賢發(fā)現(xiàn)不是內(nèi)侍,而是禮部官員。

  官員:舉子張信何在。

  張信屁顛屁顛跑了出來:學生張信拜見天使。

  禮部官員: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慶歷二年進士科殿試開封府才子張信高中一甲第三名探花及第,特此昭示。

  張信:什么玩意,我中了,還是探花。。。

  安靜幾息后,張少賢手舞足蹈:來人重賞。。。

  來報信的直接賞了50貫,其他人也有不少錢,最后是搬著2個箱子出去

  而洛川候府門口那是鞭炮齊鳴,而張少賢則是帶著張信來到祠堂拜謝祖宗。

  張少賢:父親,張信考中了探花,咱們家總算出了一個光耀門楣的了。

  勛貴子弟出了一個探花,還是12歲的探花,一下子整條街的人都知道了,一天直接來了上百號人,都快把張家大門踏破了,甚至很多之前沒看上張信的人家,直接把嫡女的生辰八字、畫像拿了過來就是希望能結(jié)親,最后都被李氏收下說細細看。

  晚上

  張信:老爹,這第三到時候會不會授官啊。

  張少賢:應(yīng)該是,通常會安排去做個通判。

  張信:給我安排個好點地方,我可不想英年早逝。

  張少賢:你當我是官家啊,給你安排好點的,最多我去游說一下給你安排去江南得了,混個三年后到時候給你調(diào)回京里。

  張信:這個可以,我就不適合搞地方。

  三天后,張信按照慣例要進皇宮答謝皇恩,同時也要授官。

  朱雀門前狀元楊寘在前后面則是榜眼王珪,探花張信跟著,在后面則是按照進士排名跟著。

  各種禮儀操作一番讓張信覺得特別煎熬,不顧到了最后授官環(huán)節(jié)他就不困了。

  就聽一個內(nèi)侍黃門喊道。

  慶歷二年進士科一甲第一名淮南西路廬州府楊寘授將作監(jiān)丞,任潁州通判

  楊寘謝恩。

  黃門:慶歷二年進士科一甲第二名成都府王珪授大理評事、揚州通判

  王珪謝恩

  黃門:慶歷二年進士科一甲第三名開封府張信授太子中允、和州通判,其余人授官稍后見皇榜。

  張信聽到和州第一反應(yīng):這TM是哪里。

  直到晚上回到家,看了看地圖才知道淮南西路和州,就在廬州旁邊是一個富庶的地方,而且離老家江州府還非常近,只是通判管著兵民、錢谷、戶口、賦役、獄訟審理等事務(wù)跟一個副市長差不多,可自己什么料自己還是很清晰。

  不過想到有公孫策這個外掛在,張信還是安心了不少,第二天公孫策就被叫了過來。

  張信:公孫先生,信被授予了和州通判,你可愿同我一起去和州上任。

  公孫策終于聽到自己想聽的,趕緊答應(yīng)了。

  而這時候盛宏也上門了:拜見東主。

  張信:老盛,你考了第幾啊。

  盛宏:二甲二十四名,授予了淮南西路和州含山縣丞

  張信:恩!那你不是歸我管。

  盛宏:就是因此學生來拜謝東主,以我這名次不運作一下估計幾年都不一定授官,沒想到這一授就在主公下面。。。。

  張信:那以后在我下面就好好做事,對了公孫策認識吧,以后是我的師爺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shè)置
設(shè)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