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新野細作,鏟除內鬼
卻見少年一愣,下意識答道:
“大,大人,小人,小人叫鄧,鄧范。”
徐風聽完微微皺眉,心中暗道不對。
眾所周知,漢末名將之一的鄧艾,便是新野本地士族。
而且最有名的特點,便是結巴十分嚴重,越是緊張越是結巴。
后來他不止改掉了這個毛病。
還成為魏軍統(tǒng)帥,攻打當時的季漢。
最終偷渡陰平,繞開姜維的重兵把守,奇襲偷襲成都。
被后世列為七十二名將之一,享武廟祭。
和張遼周瑜等人并列,就足以看出他的統(tǒng)兵天賦。
結巴對上了,兵學天賦也對上了,姓氏和位置都對的上。
怎么只有名字不一樣?
少年看著徐風眉頭緊鎖,不斷搖頭,甚至還喃喃自語什么名字不對。
卻見少年突然做出驚人舉動。
噗通一聲跪倒在地,喊道:
“大人,我,我名字,名字與同族,重名?!?p> “母,母親一直……一直想幫我,我改?!?p> 徐風鼓勵的拍了拍他肩膀,示意他不用緊張和著急。
可以試著一個字一個字的,慢慢用力念出。
少年似乎受到了徐風的鼓勵,深吸了一口氣,平復了一下心情。
隨后語句雖緩,卻堅定有力的念道:
“我自幼喪父,母親一直想幫我改名,卻苦于未讀詩書,不曉子義?!?p> “大人乃是世之奇才,功高德劭?!?p> “為我取名,想來必可光耀門楣,我亡父必含笑九泉?!?p> 聽到少年的話,徐風也是挑了挑眉。
對方這點小心思,自然是瞞不過和一群人奸打過交道的徐風。
但不過幾歲年紀,便有如此膽識,如此見識,如此魄力,當真不凡。
徐風心中已經隱隱有所猜測。
憑對方的能力,大概就是那位后世的一代名將。
看樣子對方可能因某事改過名字,所以才會改名為鄧艾。
今日既然對方有所求,自己何嘗不成全對方?
本來按照漢代的習俗,若是其父尚在,徐風越俎代庖為其改名,便是無禮的舉動。
但對方已經喪父,由主動請求,若是請求之人乃名望地位都較高的人,那反而會成為一段佳話。
“好,你若愿意,我便為你重擇一字?!?p> “就改名為,鄧艾吧。”
“多謝大人賜名?!?p> 徐風點點頭,示意眾人可以繼續(xù)學習,不用因自己前來而中斷。
隨后眾人便繼續(xù)研讀起兵法韜略。
很快,一則好消息便傳回了新野。
前往北方各大州郡售賣的商隊大獲成功。
因為大唐商會公開支持劉備,所以曹操和世家必然會多方打擊。
所以原本的商路需要重新開辟,用假身份來售賣鹽和糖。
等后面讓北方習慣這些珍貴商品,哪怕再暴露身份,對方也沒辦法輕易擺脫這些商品的進口了。
這便是徐風的陽謀之策。
沒讓對方嘗到甜頭之時,對方可能還有辦法拒絕自己的商品。
但首先嘗到甜頭的便是各大世家,他們自然不愿意坐看其他貴族豪強享受更好的產品。
這便是世家貴族的局限性,短視自私。
一旦有蠅頭小利,便會拋棄一切長遠的打算。
前方吃緊,后方緊吃。
而且這些商隊也不是空手而回。
直接就地購買了大量的麻和蠶絲。
徐風所使用的,便是現(xiàn)代經濟戰(zhàn)的手段。
把北方當成自己商品的傾銷市場。
利用科技代差,大量收購對方的原材料,然后運回來加工。
倒個手就能賣上數(shù)倍有余的價格。
當初外邦不少國家,便是憑借著這一手,大肆搜刮國內的財富。
這還只是第一步。
后面徐風甚至可以通過不斷抬高麻紗和蠶絲的價格。
利誘曹操麾下的百姓全部將糧食改種為桑樹。
尤其是曹操主要的根據(jù)地,兗州和豫州,甚至包括大半個徐州,都是極為適合養(yǎng)蠶的地方。
只需要讓他們養(yǎng)蠶種麻的比例逐漸上升。
最后徐風再突然停止收購,便能讓這三州不戰(zhàn)自亂。
到時候徐風甚至能兵不血刃,輕松奪下曹操大半勢力。
實際上,后面通過經濟戰(zhàn)來控制對方命脈的手法,早在春秋時期便已出現(xiàn)。
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自然第一時間便從徐風的行動中,猜出了徐風的計劃。
當初管仲便是以收購魯縞的方式,使得魯國人紛紛放棄種糧。
最后兵不血刃,便讓魯國敗于齊國。
隨著麻紗和蠶絲運來,富商們還帶來一個消息。
“新野城中確定有曹軍細作?”
徐風在許都有意無意之間,留下了不少忠于自己的暗探。
本來是用來提防針對世家的,誰知道如今恰好有了妙用。
暗探雖然并未查明細作的身份,卻發(fā)現(xiàn)對方似乎頗受信任,絕不會是無名之輩。
徐風急忙安排親信,加派兵馬嚴加看守制鹽與制糖的工廠,避免機密外泄。
但徐風明白,只有千日做賊,哪有千日防賊。
不趕緊把細作解決,他拿出來的科技八成都要泄露出去。
用了片刻時間,徐風便想到了一個主意。
“傳令,帶一批工匠過來,我要教他們染布的技術!”
徐風并沒有像之前那樣盡可能保密,反而是盡可能大張旗鼓。
直接招來一批熟練的能工巧匠,然后故意站在寬敞的廣場之上,給工匠們傳授染布的相關技術。
實際上,徐風對于染布的技術,掌握的并不算全面。
雖然現(xiàn)代染布技術比漢朝先進許多,但徐風所知曉的部分只是道聽途說。
幸虧大唐商會里也有不少善于染布的巧匠。
哪怕只從徐風斷斷續(xù)續(xù)的部分知識里,都倒推出了更加先進的染色之法。
漢朝染色技術實際上已經較為成熟,可以染出足足數(shù)種不同的顏色。
但這些顏色實際上也過于單一,顏色不夠鮮亮。
而且染出的顏色因為不夠純正,總有一種‘臟’的感覺。
尤其是除了黑白二色的衣服,其他顏色的衣物就算強行染上,也極易掉色污穢。
稍微沾水沾塵,不是弄臟,就是掉的斑斑點點。
所以一般王公大臣,都是以黑色為尊,很少穿別的顏色。
隨著染色技術的提升,才讓黃色布料得以普及,受到更多人的喜愛。
直到數(shù)百年之后,黃色才會成為皇室專用的顏色。
至于什么赤橙綠青藍紫的衣服,那更是見所未見。
“今天,我就教你們染出數(shù)十種不同的顏色。”
“到時縱然是粗布麻衣,也能價比蜀錦,成為達官貴人競相爭奪的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