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開國老臣之一
不對,朱元璋為什么這幾日只讓他隨侍身邊,甚至還帶著他一起去見了藍春,旁聽了藍春關于儲君人選的分析?
他雖然是跟隨朱元璋一起開國的老臣之一。
但武定侯郭英也還在啊,還是寧妃的兄長。
耿炳文想著想著,坐不住了,看了眼天色,連忙讓人備馬,向著秦淮河畔而去。
砰砰砰!
藍春睡得正香,突然被敲門聲驚醒,罵罵咧咧起身開門,就看到了耿炳文。
“老耿?這么晚了,找我有事?”
藍春奇怪的看著面前的老耿。
耿炳文深吸一口氣,壓下自己心中的慌亂,干笑道,“之前聽了藍春老弟你的分析。我當真是醍醐灌頂,恍然大悟。
但唯有一事想不明白。
皇上既然要按照傳嫡不傳長,傳長不傳幼的原則來選儲君。
那么若是選了朱允餃,不就違背了這個原則嗎?
就算有其他的原因,但名不正則言不順……”
“老耿,你大半夜來吵醒我,就因為這個?”
藍春差點當場裂開,沒好氣道。
耿炳文干笑一聲,“你睡得著,但我要是弄不明白這件事情,我睡不著啊。”
“服了。果然不愧是巴老哥的朋友。還真就是個好奇寶寶是吧。”
藍春無語,不耐煩的擺擺手,“這么簡單的事情,你都想不明白?朱允餃現(xiàn)在不是嫡長孫,那等他媽做了太子妃,朱允餃不就是名正言順的嫡長孫了嗎?”
耿炳文頓時恍然大悟,還可以這么操作,神了。
耿炳文佩服不已的看了看藍春,細細品了品,越品越覺得這簡直是神來之筆,頓時激動的點頭,“是啊,還可以這樣啊?!?p> 藍春無語的看著傻笑的耿炳文,覺得這老耿指定有什么毛病。
“哈哈,多謝藍春老弟了。你真是太厲害了。我想明白了,哈哈,我走了,你繼續(xù)睡。哈哈,一個字,絕!”
耿炳文越想越開心,手舞足蹈的走了,留下一臉莫名其妙的藍春。
第二天,早朝。
這是太子朱標死后,朱元璋第一次召開早朝。
喪子之痛雖然悲痛,但也不能耽誤國事。
而今日早朝中討論的國事,只有一個,那就是儲君人選。
這沒辦法避免,太子死了,儲君之位是一定要討論的。
畢竟朱元璋已經六十多了。
說句不好聽的,隨時都可能嗝屁,所以必須盡快確定儲君之選。
歷史上朱元璋一直拖到了八月,才下定決心冊封朱允餃為皇太孫。
但是現(xiàn)在。
朱元璋目光不覺看向耿炳文。
耿炳文與朱元璋目光一對,頓時心中信心大增,不屑的看了眼那些還在吵著該立誰為儲君的大臣們。
有的人說應該選秦王朱楝,有的人說應該選燕王朱棣,有的人說應該選嫡次孫朱允熥。
一群草包,還沒有人藍春看得明白。
耿炳文灑然一笑,等他們吵得差不多了,才大聲開口,“陛下,臣有事請奏?!?p> “嗯,長興侯但說無妨。”
朱元璋微微頜首,有些期待。
“東宮呂氏,賢良淑德,有內助之賢,且育子有方,可冊封為太子妃。”
耿炳文大聲道。
滿朝文武頓時呆呆的看著耿炳文,不太明白這耿炳文在想什么?
大家在討論儲君人選,你耿炳文憋了半天,結果就為了給東宮呂氏討封賞?
太子妃常氏雖然已經死了好幾年了。
但看在常遇春的面子上,怎么也不能剝奪了人家太子妃的名分吧。
你耿炳文說這種話,不怕開國公常升半夜砸了你侯府的大門嗎?
耿炳文才不怕,他話講完,睥睨的看著滿朝袞袞諸公,“諸位大臣不會有人反對吧?”
開國公常升嘴唇蠕動一下,想說我反對。
但想了想,自家妹妹已經死了好多年了,現(xiàn)在太子朱標也死了,不過區(qū)區(qū)一個太子妃的虛名而已。
說不定這會兒冊封呂氏為太子妃,是皇帝準備讓呂氏殉葬。
所以,算了吧,沒什么好反對的。
常升都不反對,其他人自然也不會跳出來反對,反正太子妃常氏死后,呂氏跟太子妃也沒什么區(qū)別,現(xiàn)在只不過是給個名分而已。
“既然無人反對,那就傳旨,冊封呂氏為太子妃。”
朱元璋眼眸一閃,淡淡開口。
成了!
耿炳文松了口氣,與朱元璋對視一眼,頓時了然,這次只是把朱允墳的生母呂氏扶正為太子妃。
下次朝會,就是正式冊封朱允餃為皇太孫的時候了。
因為耿炳文臨時提議冊封呂氏為太子妃的事情,整個早朝的話題頓時被帶偏。暫時也沒人提選立儲君的事情了。
等到早朝結束,耿炳文哼著小曲回家,心里琢磨著皇上應該是已經下定決心要冊立朱允炫為皇太孫了。
如此一來,朝堂上怕是又有大風波了。
不只是秦王朱挾,燕王朱棣這些還做著太子夢的王爺和他們背后的支持者。還有朱允熥背后的常氏兄弟、大將軍藍春等人,想想都讓人頭皮發(fā)麻。
耿炳文仿佛已經看到了一場血雨腥風即將到來。
涉及到儲君之爭,要是不把狗腦子都打出來,那才有鬼了。
“要不去找藍春老弟問問?!?p> 坐在轎子里,耿炳文越想越覺得山雨欲來風滿樓,有點坐不住了。
他對這朝堂的勢力集團還算了解。
朱元璋是個強勢的皇帝,甚至可以說是古往今來最強勢的皇帝之一。
沒辦法,畢竟這江山就是朱元璋打下來的,自然不可能不強勢。
有一個像朱元璋這么強勢的皇帝,朝堂中的勢力集團自然也就是大貓小貓兩三只。
勉強可以分為傳統(tǒng)的文官集團和圍繞在太子朱標身邊的武人勛貴集團。
至于各位藩王背后的勢力集團也有,但也是太子朱標死了之后,才開始活躍起來,算不上什么大勢力,不提也罷。
而傳統(tǒng)的文官集團也沒什么好說的。
從洪武十三年的胡惟庸案開始,到空印案、郭桓案。
哪怕發(fā)生在洪武十八年的郭桓案到現(xiàn)在也差不多過去了七年。
但整個大明朝的文官集團依然在朱元璋的屠刀下瑟瑟發(fā)抖,沒有半點恢復的征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