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里的重量級角色一出場,必定要掀起一場高潮。
歷史也是同樣的。
劉基出場后不久,朱元璋也將迎來人生當中的第一次大挑戰(zhàn)。
人生就跟打網絡游戲一樣,你不挑戰(zhàn)老鬼,你永遠升不了級。
蕩平浙東一帶之后,朱元璋周圍的形勢又變了樣,西面是徐壽輝(核心人物是陳友諒),東北面是張士誠,南面是陳友定,東南面是方國珍。
群雄并起,武裝割據的年代,地盤是誰搶著算誰的,所以你先占領的地方不一定就是你的。螳螂捕蟬,黃雀在后。誰實力大誰說了算。
朱元璋占領的采石此時就被實力比他強大的陳友諒盯住了。
陳友諒是元朝末年一個不可或缺的人物,沒了他,朱元璋的人生必定是不完美的。有時候成就你的有可能是你的勁敵,所以有對手是件好事兒,別抱怨社會不公。要學會正視你的對手,珍惜你的對手。面對他,然后把他打??!
介紹陳友諒之前先說一下徐壽輝。
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彭瑩玉、鄒普勝、倪文俊幾人在淮西一代起義,組建了西系紅巾軍。有印象的朋友都知道那時候的朱元璋還在皇覺寺當和尚。
彭瑩玉俗稱彭和尚,跟朱元璋一樣,也是個苦命的孩子。此人是的資深的彌勒教教徒,思想動機很純潔,始終相信彌勒教將會普渡眾生。但讓人費解的是起義后不久,彭瑩玉把徐壽輝推出來做接班人后就從此銷聲匿跡,估計是云游四海散布教義去了。這是個不記名利的家伙。有點像后來的道衍和尚。
徐壽輝起義之前是賣布的,人長得很帥,是個實實在在的好人。但十足的好人是做不了領袖的。
起義的同年九月,眾人推舉徐壽輝做了皇帝,國號天完。
參加起義的元老之一倪文俊由于長得沒別人帥就被別人奪了相位,嘴上不說什么,但心里肯定不干。
倪文俊打算使陰招——暗殺徐壽輝。由于謀事不精,計劃沒開始實施事情就敗露了。
倪文俊帶著遺憾去投靠陳友諒,他認為陳友諒是他靠得住的人。因為他對陳友諒有恩,是他提拔了陳友諒。
陳友諒沒讓他失望,工作上是值得信賴的人。但有的人只能共事不能做朋友。
紅巾軍有很明確的規(guī)矩,對待叛徒的處理方式只有一個,砍頭。倪文俊如愿以償地見到了陳友諒,陳友諒問明來意之后,毫不含糊地結果了倪文俊,斷頭酒都沒讓他喝。
陳友諒是個守“規(guī)矩”的人,但他守的是自己的規(guī)矩。陳友諒的人生信條是: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殺了倪文俊的陳友諒得到了徐壽輝的表揚、提拔和重用。
那時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估計還在創(chuàng)作中,如果徐壽輝知道呂布被稱為“三姓家奴”的故事就不會讓陳友諒做大了。
陳友諒為何會成為厚黑學的鼻祖?這跟他的人生經歷有關。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一個人的性格養(yǎng)成跟他的童年經歷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陳友諒的童年是陰暗無光的,他的成長一直伴隨著異樣的眼神和嫌棄口吻,因為他的父母都是打魚的,漁民的身上成年都帶著魚腥味,天氣一熱那味道很多人都會避而遠之,人們總是在他背后指指點點。
陳友諒習慣了那種眼神和口吻,他從不主動和別人交往,因為他知道那樣做只能換來更大的侮辱。他開始變得內向,心里裝著事兒從不和別人說,包括他的父母。他變得易怒,看不順眼或是招惹他的都被他收拾過。好在他知道知識改變命運的道理,他祈求他的父母讓他念書,長大了不要再當漁民。
陳友諒念了幾年的私塾,有了點文化底子,在當地的縣衙里當了個臨時工,他以為到政府上班別人就會看得起他,沒想到了那里還是外甥打燈籠——照舊。
反正到哪兒都不被待見,那就破罐子破摔吧!正好趕上起義熱潮,陳友諒也去湊了個熱鬧。他的家鄉(xiāng)沔陽挨著的起義軍最近的就是紅巾軍,那會兒參加起義也沒誰會去問哪支部隊好哪支部隊壞,只要是造元朝反的都行。
劉福通、韓山童和彭瑩玉這些都是信仰彌勒教和明教的起義軍,是有宗教信仰的,起義時都約定頭裹紅巾。
張士誠和方國珍這些起義就沒有什么特定的宗教信仰,就是看不慣元朝政府的所作所為,純粹的造個反。
由于陳友諒有文化,在部隊里很快得到上級的賞識,做了統(tǒng)帥。當然,僅僅有文化是不夠,這人還很有野心,陰謀詭計也不少。
陳友諒的發(fā)家史和經歷是不是有點像大家很熟悉的高啟強。
這就是朱元璋此時的第一個對手。
第二個對手是張士誠。前面幾集跟大家介紹過張士誠,是個私鹽販子,那個年代販賣私鹽是刀尖舔血的行當,一般人沒那個膽魄。
高郵保衛(wèi)戰(zhàn)充分展現了張士誠的堅韌和勇氣。能當上統(tǒng)帥的人多少都是有幾把刷子的,文化要有一些,說話要有煽動性,神態(tài)要不怒自威,帶人要有組織能力,遇事要有應變能力,背鍋要能擔當,解困要能不慌。這些綜合能力是作為一個將領所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
陳友諒優(yōu)秀嗎?
優(yōu)秀!
張士誠優(yōu)秀嗎?
優(yōu)秀!
朱元璋優(yōu)秀嗎?
優(yōu)秀!
他們都有缺點嗎?
都有!
按照成者為王敗者寇的理論,失敗的人缺點都會被放大,成功者的有點同樣也會被放大。
不是你不夠努力,只是別人比你更加努力。不是你不夠優(yōu)秀,只是比你更優(yōu)秀的大有人在。僅此而已!
陳友諒和張士誠但凡出生在任何另一個時代都能成就一番大事業(yè),但歷史是無情的,也是有趣的,把這三個同時反對元朝政權的人放在一起,注定很精彩。
歷史注定要這樣安排才能顯得熱鬧。
既然是上天的注定,那就認命吧!上天的安排最大,吹牛的時候絕對夠臭屁的了。
在大家都不知道未來的最終答案時,任何人都會為之一博,這就是所謂的人生意義。
所以之前被朱元璋占領的采石和太平這會兒又落到了陳友諒的手中。
拿下采石的同時,陳友諒把徐壽輝叫到了一座名叫五通廟的寺院里,那是一個雷雨交加的夜里,天氣很應景,雷公在咆哮,老天爺在哭泣,陳友諒用幾句冰冷無情的話把徐壽輝侮辱一番后,便把他送到了奈何橋。閃電照亮夜空的瞬間,陳友諒的屬下看到了他那張陰森恐怖的臉。
至正二十年六月(1360年),陳友諒在殺死徐壽輝的時候,士兵都沒來得及揩干地上的血跡,他便迫不及待的登基稱帝了,建立漢國,年號大義。
看到陳友諒為自己的大漢國取的年號,結合他的人生信條和生存法則,是不是讓你想起一個亙古不變的道理:只要自己不尷尬,尷尬的永遠是別人。
此時的朱元璋很是著急,太平失守,自己就成了陳友諒碗里的肉,隨時都有可能被陳友諒吃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