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信息化、數(shù)碼化的信息時代,最重要的東西,莫過于是互聯(lián)網(wǎng)。
記得爸爸曾經(jīng)對我說,在他的那個時代,想要獲取知識,只有口口相傳或在圖書館“泡”上一天。我爸爸曾經(jīng)為了一句詩,在圖書館斷斷續(xù)續(xù)的找了一個星期??扇缃瘢鞣N各樣的“知識庫”遍布在網(wǎng)絡上:什么“維基百科”啦,“百度百科”啦,“互動百科”啦……你只要花30秒中的時間打開網(wǎng)址,輸入你要查詢東西,一篇又一篇、一章又一章的展現(xiàn)在你眼前。
相比過去,你不會再像從前那樣埋怨:哎呀,怎么才這么點東西,真實的,出版的人怎么回事;而是:哎喲,怎么那么多東西,就不能弄的簡略一點,我又不需要那么多……于是,人們的觀念開始轉變:與其在寒冷的冬日去趟圖書館,享受“人聲嘈雜”,不如呆在家邊聽音樂邊Google一下,所有東西一下子都明了了:不必邊查看目錄邊找頁碼,也不必在圖書館的凳子上蹭一個下午。一切都簡單了。
我現(xiàn)在每天回家第一件事就是上上“開心網(wǎng)”,看看有什么新消息;掛掛QQ,升升級;看看“優(yōu)酷”上面又有什么好看的視頻;上“維基百科”查查“歷史上的今天”發(fā)生了什么。在這些習慣中,你不知不覺又學到了知識:“哦,1947年11月29日聯(lián)合國通過關于巴勒斯坦分治的決議”于是我又會去查“巴基斯坦”,之后又回去查“聯(lián)合國”就這樣,一環(huán)扣著一環(huán),在你了解一個知識的時候,另一個知識就在你的旁邊。在以前,如果你想這樣做的話,你只能一本書一本書的看,一篇文章一篇文章的讀。一切都簡單了。
爸爸跟我說,那時他在小興安嶺“插隊落戶”的時候,想跟家里人聯(lián)系莫非就4個方法:電報、電話、寫信還有親自回家。電報雖然快,但是太貴,發(fā)出去一個字要3毛錢,只有在有急事的時候才用;電話那時候不是每家每戶都有,打一次電話要跑到公社去打,光是接線、傳達都要1分多鐘,打長途更貴:東北打到上海要1塊4一分鐘;親自回家看一趟更不實際,這邊顧上了,工作那邊落下了,回去還得挨批評、扣工資。唯一可行的就是寫信了,可是這半個月的時間,光等就能把人等出“相思病”。爸爸也無不羨慕的說:“要是我生在這個時代就好咯!”話不無道理:一個QQ能將身處兩地的人在一個小小的窗口上交流,似乎距離感消失了,更多的是親切感;現(xiàn)在一個E-Mail就能聯(lián)系過去想也不敢想的國外友人,而對方在1分鐘內就可以收到你的信,并且立即回復,你省去了等待的時間。過去想也不敢想的事情辦到了。
距離產生美,是的,我贊同,在這一個沒有距離的世界,美越來越多,越來越明顯。明天,也與工人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工人,而是機器人。明天,也許經(jīng)理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經(jīng)理,而是在電腦前操控機器人的人。
明天,也許我就不用坐公交車去上班,而是在家泡著咖啡,點著鍵盤,完成一個又一個的項目指標。
明天,就是We re the -天下一家,離地球村的目標不遠了。
對我來說,這是今天;對老一輩來說,這是他們兒時的未來;對于未來來說,這是過去的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