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確保國家繼承有序,在權(quán)力交接的過程中不發(fā)生變亂,或者發(fā)生最小的變亂。
古今中外的杰出統(tǒng)治者對此有過許多嘗試,成功有之,但更多是失敗。即便是后世許多所謂的民主國家,其實它們的權(quán)力交接過程中剖開來看也是一地的雞毛(水門事件真的很蠢,杰利蠑螈和政治獻金這些遠比水門事件重要)。頂著自由民主的幌子,照樣是無數(shù)的陰謀算計,不堪入目。
上帝之鞭,草原霸主,蒙古帝國的締造者成吉思汗晚年面臨繼承人之爭時照樣無奈落淚,他一生滅國無數(shù),但是在這個問題上束手無策。長子術(shù)赤與次子窩闊臺爭的不可開交,至于在成吉思汗面前發(fā)生爭執(zhí),又能夠怎樣呢?難不成盡數(shù)殺了,手心手背都是肉呀。
清朝康熙年間,九子奪嫡,太子三立三廢。誅鰲拜平三藩且不曾皺過眉頭的康熙大帝,在這個問題上也頗為頭疼,不得不大量服用壯陽藥以示健壯,希望由此打消兒子們的覬覦之心。晚年作出那么多的布置,最終又有誰遵守呢?反正雍正皇帝沒有。
有人或許會說,這不一樣,成吉思汗和康熙皇帝之所以會爆發(fā)繼承人之爭,那是因為他們有很多子嗣,互相不服,自然產(chǎn)生矛盾。而今景泰帝只有朱見濟一個兒子,換無可換,哪里有什么好爭的。
唉,權(quán)力交接的過程中,若是只有兄弟之爭這一對矛盾,那就輕松了。絕大多數(shù)時候,兄弟之爭不過是冰山之上的矛盾,大家都看得出來反倒不算什么,大家都會偽裝出兄友弟善的姿態(tài),刻意淡化這個矛盾。
背后可能蘊含著民族之爭,文武之爭,地域之爭,佛道之爭等。更為深層次的矛盾,不過是通過兄弟之爭而表現(xiàn)出來罷了。加之老皇帝往往刻意引導平衡,就更加復雜了。比如朱棣就通過太子朱高熾與漢王朱高煦來調(diào)和文武矛盾,從而維系自己的權(quán)力,當初李淵也是這樣做的,但是玩脫了,就不另說了。
矛盾是客觀存在的,當它無法通過皇儲之爭而表現(xiàn)出來的時候,一定會通過其他方式而表現(xiàn)出來。比如如今以沐琮張懋為首的勛貴不斷向朱見濟靠攏,這恐怕不是用攀龍附鳳四字能夠解釋的,真正的原因是他們希望朱見濟繼位后能夠重用武將,改變景泰朝文官一家獨大的局面。
最開始,朱見濟一直擔心武將集團會聯(lián)合失意宦官集團一起擁立上皇,重演一場奪門之變來。原計劃就是先打壓武將集團,鏟除動亂的根基,只是中途而廢,轉(zhuǎn)而選擇逼退上皇。如今上皇南下,不再成為主要威脅,現(xiàn)在的主要威脅反而成為了自己的父皇——朱祁鈺。
曾經(jīng)最大的盟友,成為了最主要的敵人。政治便是如此地不可思議,沒有半點感情可言。
現(xiàn)如今,朱見濟態(tài)勢咄咄逼人,不斷進取,雖說沒有壓制父皇朱祁鈺,早日登基的意思。但也是在擴張權(quán)力,劃分新的權(quán)力邊界。換做你是天子,你會怎么辦?
答案其實很簡單,再生一個,將父子矛盾轉(zhuǎn)化為兄弟矛盾,老皇帝穩(wěn)坐釣魚臺觀虎斗。
朱祁鈺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這些日子很多奏章都是交由王誠等人批閱而已,自己看了沒有都不好說。與之對應的,是唐氏及其他妃嬪這些日子侍寢的頻率多了許多。
最后,非常值得一提的是朱祁鈺服用丹藥的頻率又增加了,人家康熙皇帝為壯陽喝的是鹿血,吃的是虎鞭鹿茸,時不時還外出游獵強身健體。朱祁鈺偏偏想不開要去服用丹藥,這又是何苦呢?就像是后世那些想要減肥的女孩不去運動只想要喝減肥茶一樣,即便是有效也絕對有嚴重的副作用。
沒有兒子的時候,吃丹藥想要生一個兒子來。有兒子了,又覺得兒子少不好管控還要吃丹藥,想要多生幾個來。兒子如果多了,像康熙皇帝那樣,估計還要服用丹藥,目的是延年益壽。
人的欲望無窮無盡,逆天之命,溝壑難填,結(jié)果會是如何,還用說嗎?朱見濟如果去勸說,只會被當做想要減少競爭者,一旦日后發(fā)生矛盾,舊事絕對會被重提,所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朱見濟默然處之,不置一言。
朱祁鈺在后宮努力造人,對于朱見濟僭越的做法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甚至于朱見濟提出養(yǎng)濟在京老者的想法后,朱祁鈺不僅并沒有出面干預,反而大力弘揚,催著一干權(quán)貴出錢。
父皇沒有干預,朱見濟自然是樂見此事,至于有沒有奸邪小人在朱祁鈺身邊說朱見濟的壞話,朱見濟其實并不是特別擔心,幾率不大。這壞話說與不說,其實都那樣,大家心知肚明,非要挑破來,那個人一定會承受朱見濟的反撲,挑起巫蠱之禍的江充結(jié)局如何,就不用多說了吧。
時間就這樣緩緩流逝,朝野這段時間風波其實也不少,鬧得最嚴重的莫過于王倫陳瑛被黜案。這王倫是吏部尚書王文的兒子,陳瑛是戶部尚書陳循的兒子,今年科舉考試一同被黜免,連個同進士出身都沒有撈到。王文為兒子打抱不平,認為科舉主官有罪,主動上書請辭。之后工部尚書高谷(他認為此次科舉沒有問題)之后也請辭。雙方大佬親自上場打擂臺,小弟自然是唾沫橫飛。
這三人都是朱見濟的師傅,都是大明朝的頂級官員,朱見濟是不好站隊,所以這事鬧得雖然很大,但是朱見濟和沒有聽見一樣,三個師傅也不好來問朱見濟的意見??偠灾瑓⑴c的人越來越廣,朱祁鈺遲遲不作出表態(tài),朱見濟也看不出自家老爹的心思。
此外,草原還是一片亂戰(zhàn),沒有一個實權(quán)人物能夠掌握大權(quán)超過一年的,在新的統(tǒng)治者角逐出來前暫時沒有精力南下,最多就是一些散兵游勇南下劫掠,不成氣候。
草原民眾愿意歸順的就賜予錦衣衛(wèi)虛職,養(yǎng)之南京。俘虜則是一并送去浙江,因為那邊礦監(jiān)之亂還沒有結(jié)束,需要箭靶子。所以后世江浙百姓祖上說不定有蒙古族血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