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宋明財政
崇禎出京師之前,已經讓何如寵對宋、明兩朝的稅收制度進行比較分析。
宋朝雖然常常被明朝文人揶揄鄙視,但是其在財政收入上還是十分給力的。
當年靖康之恥,宋朝汴京百年積累全部被掠走,正規(guī)軍幾乎十不存一,最后硬是靠堆錢茍到了南宋滅亡。
宋元明清這幾個朝代,就屬明朝財政拉胯,這實際上是明朝的制度存在重大缺陷。
回到宮中,崇禎又召來韓爌、畢自嚴商議。
看向畢自嚴的奏本,首先分析的是宋、明兩朝的田賦對比。
宋朝計量和明朝的不一樣,如果都折合成明石,那么明朝有三千多萬石稅糧,而宋朝只有兩千多萬石稅糧。
這點顯而易見,因為畢竟雙方耕地面積的差距擺在那里。
其次則是工商稅,也就是官府專賣收入和商稅的總和。
在這一點上,宋朝遠遠強于明朝。
首先是酒,宋代實行酒專賣制度,年入超過1000萬貫,是官府的支柱稅源。
而明朝允許民間釀酒,酒稅屬于雜稅,再加上洪武帝對于農民自產的初級農產品是完全免稅的,產量最大的民間酒坊幾乎全部免稅。
除了酒稅以外,明朝還在各個鈔關向大宗貨物征稅。
但是酒是一個地域性非常強的商品,換個地方很可能就喝不慣。
紹興的女兒紅到了山東根本賣不出去。
陜西的花雕在南直隸也是無人問津。
所以明朝的榷關酒稅收入非常低,畢自嚴在完全沒有參考數字的基礎上,估了一個年入十萬貫,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其次是茶稅。
宋朝的茶稅也是明朝的六十多倍。
首先是在生產能力上,明朝相比宋朝大大萎縮,原本宋朝時川地一年茶產量超過2000萬斤,這才支撐起了茶馬古道的繁榮。
然而蒙古入侵以后,川地十室九空,明朝的川茶產量只剩下不到百萬斤。
還有就是洪武的農產品免稅政策,使得江浙、福建的茶農賣茶也幾乎不交稅。政府對每斤茶只征稅2.5文,總收入不過5萬余兩白銀。
最后是鹽政。
洪武初年,鹽政實施的是開中法,就是國家并不直接從鹽專賣中獲利,而是把鹽引,也就是從鹽場領取官鹽販賣的憑證分配給各個邊鎮(zhèn)。
鹽引在各個邊鎮(zhèn)手中,就相當于真金白銀,因為商人有了鹽引可以將食鹽在任何一地發(fā)賣。
受到鹽引的誘惑,商人會主動攜帶糧食、絲棉、麥豆、銀兩這些軍需用品前往邊鎮(zhèn)交易。
這種制度的好處顯而易見,鹽引本身都有定額,運輸途中也不易發(fā)生丟失或損耗。大大簡約了運輸餉銀送邊,邊鎮(zhèn)再換成物資的費用。
簡而言之就是不給中間商賺差價,邊鎮(zhèn)和商人可以按鹽與實物價格比例直接交易。
但是自明朝中期開始,這一制度便發(fā)生敗壞。
首先是邊鎮(zhèn)軍官自己動歪腦筋,比如隆慶帝時,宣大總督王崇古是山西蒲州豪族,結果他自己的弟弟就是大鹽商。
顯然鹽引到了王崇古手里,有多少能給宣大邊軍,有多少落入他自己口袋,就很難說得清了。
其次則是大量皇親國戚,在發(fā)現這鹽引能變成真金白銀后,就不停找機會向皇上和朝廷索要。
權貴每得一張鹽引,便可坐收高利?!耙灰椎勉y六錢,積而千引,則坐致六百金,萬引可得六千金”。
而這些錢,原本都應該是邊軍的軍餉。
最后則是皇帝身邊的宦官。
歷史上,萬歷、天啟、崇禎都派遣宦官到兩淮鹽場,希望以此據實掌控食鹽產量,提高鹽政收入。
令他們沒有想到的是,恰好就是他們最信任的這些宦官,在任上要么徇私低價出售鹽引,要么以此作為人情,討好外戚勛貴。
有些現代閹黨對此一直不服,認為是文官刻意敗壞了宦官的“清譽”。
按照他們的理論,宦官離皇上最近,除了宮里無依無靠,對皇上最為忠誠。
實際上,宦官除非孤兒出身,一般也有侄子外甥,也指望家里人給自己養(yǎng)老。
同時宦官也不可能沒有個人私欲,東漢十常侍鼓動漢靈帝賣官,結果自己個個都變成了巨富,這中間誰做了中間商賺差價一目了然。
更不用說劉瑾、魏忠賢這些大富豪了。
這三波蛀蟲對明朝的鹽政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
首先是這么多人手上都有鹽引,鹽場一年的生產量根本不夠。
派去監(jiān)督鹽場的宦官不干了,生產不完,我們賣出去的鹽引豈不是變成了空頭支票?
因此用暴力手段強迫生產食鹽的灶戶沒日沒夜加班,導致大量灶戶逃亡。
人力不足導致了鹽政的第一個問題,產量下滑。
在產量不足的情況下,鹽場也優(yōu)先兌付那些權貴手中的鹽引,邊鎮(zhèn)的鹽引就成了廢紙。
這就導致了第二問題,邊鎮(zhèn)欠餉。
同時,由于倒賣鹽引就可以賺錢,許多鹽商根本不事生產運輸,而是通過捂盤的方式抬高食鹽價格。
普通百姓吃不起鹽,就會導致第三個問題,私鹽滋生。
在私鹽的沖擊下,官鹽就會滯銷,這就導致了第四個問題,鹽政收入銳減。
崇禎和韓爌看完了畢自嚴的報告,都面色沉重。
崇禎望向畢自嚴,“景曾,你這份東西,寫的很是扎實。”
“既然你都已經列出了本朝的弊政,想必也有些主意,何不說來聽聽?”
畢自嚴猶豫了一下,“臣以為,若要開源,本朝之田賦,不如宋朝之暗耗?!?p> 崇禎點頭,說白了,就是直接稅不如間接稅。
“陛下已經派耿如杞去清理鹽政,如果順利,以后遼鎮(zhèn)以外的各大邊鎮(zhèn),至少不會再鬧出欠餉百萬的事端。”
“如果能進一步效法宋朝,對酒、茶實行專賣,獲利將在千萬兩左右,支撐遼東戰(zhàn)事綽綽有余,每年還將有數百萬結余?!?p> 韓爌瞇著眼睛道,“雖然如此,但不對農家自產的酒、茶征稅是太祖舊制。想要改變,難免會引得天下物議紛紛啊?!?p> 崇禎點了點頭,“不僅如此,如果要專賣,之前自己經營的酒坊、茶農都要取締,會不會引起社會動蕩。”
畢自嚴道,“正是此理,所以臣這些天夙夜苦思,想出來一個法子?!?p> 他又掏出一份奏本,“臣以為,要想專營酒、茶,未必要非此即彼,窮民富國,與民爭利?!?p> “而是可以采取合營之道,國民兩利!”
淮海老人
大家中秋快樂?。〈龝€有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