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二的時候我們換了班級,換了宿舍,最后相遇在了同一個宿舍110。說實話我覺得我們宿舍除了那扇脆弱的像“林妹妹”一樣的門。其他的從人到物都挺好,現(xiàn)在想來都是滿滿的美好回憶。
她是我們宿舍的唯一一個少數(shù)民族,在我們相遇的第一天她就主動說了自己的民族,還主動說了自己的忌諱和飲食習慣。
作為少數(shù)民族,她們有自己的文化,有自己的文化習俗。首先尊重對方的文化習俗才是交往過程中最重要的。
她是撒拉族的,有著自己的宗教信仰,信仰***教。我以為她吃零食只要標著清真兩個字就好,但是后來一起逛超市的時候看到清真的零食就像發(fā)現(xiàn)寶藏一樣的急急忙忙喊她過來看看想不想吃,沒想到她拿過去第一時間并不是看我給她看的零食是什么,而是直接翻到背面看起配料表來,一問才知道她們并不是所有標明清真的食品就是可以吃的。后來她給我說其實他們買零食除非是在本地買的,否則必須看配料表,有些添加劑是她們不能吃的,后來還給我說了幾個當時我倒是記住了,現(xiàn)在也就記得一兩個了。
而她們不能吃的食物里還有豬,而且不能看,不能聽,不能說。當時我們沒怎么注意,有的表情包的動物就是豬,每次發(fā)出去了才反應過來,然后迅速撤回,也不知道她看到沒,也不好問,只能一個勁的道歉。也有剛開始的時候還反應不過來自己干了什么的時候,然后她會“啊!這……”發(fā)出聲音,等你意識過來,并不會指責我們不尊重她,只是會稍微提醒一下你。這些也都是我們剛住一起的時候才會犯的錯誤,后來隨著時間的漸長我們也從來沒有再犯過了。
對于吃她還給我們說了一些她們小時候的趣事,小孩子饞而且有時候十分的叛逆,你越是不讓他做的事,他越是喜歡做。她給我說當時她們家長不允許她們吃烤腸,因為很多烤腸里都有豬肉,不這么說還好,一這么說小孩子對它的好奇心就越發(fā)的重了。然后就會有小孩放學的時候偷偷去買烤腸吃,如果被家長發(fā)現(xiàn)了少不了一頓打,但是沒被發(fā)現(xiàn)的話可以嘗嘗鮮。我特別想知道她有沒有吃過,但是感覺提起來很不禮貌,就放棄了。
她因為是少數(shù)民族居住地又靠近其他國家,所以小時候她不僅要學漢語,說自己民族的語言,在假期的時候還得去上其他國家的語言。我聽到的時候感覺聽著就很累的樣子。但是聽她的感覺,可能是習慣了就沒什么感覺而且還有點樂在其中,在這中間也有著很多美好的回憶。
小時候她并沒有和自己的父母住在一起,她的父母都有著自己的事業(yè),她上面有個姐姐,下面有個妹妹,一個弟弟。而她被放在了自己爺爺奶奶那里長大,然后她從小覺得自己家非常的窮。這個誤會一直持續(xù)到了回到父母身邊看到自己弟弟很“不聽話”的讓父母買了個新款手機,她也沒開口就是指責,只是說要體諒父母賺錢不容易,手機能用就繼續(xù)用,或者買個差不多點的,不用一直買新款手機。她弟弟奇怪的看了她一眼就走了,后來她才發(fā)現(xiàn)好像自己家沒自己想象的那么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