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兩人帶著十幾只蠶繭回到還未完成的陶窯附近,兩個被留下的小孩盡職盡責(zé)地看守著燃燒的火焰。
空背簍盡數(shù)被采集隊的其他成員給帶走了,白藜和雪只能找了一只木制的水桶把懷里的蠶繭放下,在陶器燒出來之前,這些蠶繭暫時還沒有辦法發(fā)揮任何用處。
白藜的記憶里其實也沒有過處理蠶繭的具體詳細(xì)資料,她不知道這些蠶繭摘下樹后能不能堆放在一起。
為了以防萬一,讓雪先把這一桶蠶繭拎回了部落,自己跑去抱了一大把細(xì)枝,找了塊差不多的地方,先把細(xì)枝鋪上,才把蠶繭一個一個的放在了上面。
這樣不擠不壓,上下也都透氣,要是這樣還能出問題的話那白藜也沒有別的辦法了。
鋪好了蠶繭,白藜蹲在旁邊開始算接下來還有什么事情。
木薯還在泡著,還要再過幾天才能吃,因為弓箭都沒做出來,泡出來的那些水也沒什么用,暫時處于不怎么用管,一天抽空換上幾次水就可以的狀態(tài)。
陶窯這次建的比較大,今天估計是干不了了,明天還得再看看。
部落里的木桶現(xiàn)在其實還不太夠用,但暫時也抽不出人手來干,實在沒辦法火甚至找了狩獵隊晚上吃完飯的時間,拉著大家做活。
這樣干效率雖然不高,但八九天下來一個人也能做出一只,對部落來說人手一只是完全夠用的,甚至有些多,所以雖然暫時不夠,卻也不需要操心,過幾天就可以解決了。
筐子同樣不夠用,但做筐子得晾樹藤,這是需要時間的,不是人力可以改變的。
暫時沒法解決,所以也不用操心。
食物儲備因為新發(fā)現(xiàn)了河里的魚這一食物來源,所以始終穩(wěn)步迅速上升,這樣下去冬天如果不比現(xiàn)代的冬天長出太多的話,一人一天三頓估計也是供得起的。
部落甚至破天荒的為食物儲備又多開辟出了一個山洞——雖然現(xiàn)在的食物儲備還沒有多到可以裝滿儲備區(qū),但只要這個勢頭繼續(xù)進(jìn)行下去,任誰都看得出這是遲早的事。
事實上這個消息才是自白藜來后最讓部落激動的消息。
筐子雖然方便又能提升效率,可植物畢竟不是赤那部落的主要食物來源,事實上如果可以的話,他們希望自己可以不依靠使用植物活下來,赤那部落幾乎每個人都討厭植物。
水桶雖然帶來了方便以及很大程度的安定,但并不是完全不可或缺的,沒有的話大家跑到河邊喝水,這么多年也過來了。
只有食物,這才是大家的命根子,也是最難解決的問題。
食物的問題得到解決讓大家很難不感到激動。
所以在赤那部落白藜這個新到的巫醫(yī)甚至遠(yuǎn)比兩個老巫醫(yī)的地位都要高不少,只是這一點白藜自己還不清楚罷了。
她現(xiàn)在還在考慮之后還有什么事情要做,手邊的事情暫時都做不上,可要真掰著指頭一個一個數(shù),在這個什么都沒有的部落要做的事情可就多了去了。
白藜想著陶窯都做出來了,那也該燒炭了。
燒陶就應(yīng)該有碳,燒陶的溫度也要幾百度,其實一般燒木頭是燒不出來的,白藜上次拿木頭做實驗也只是低頭硬干,抱著試試的心態(tài)硬往下莽,對于成不成心里是完全沒底的。
現(xiàn)在成了那也是純屬意外,不知道是不是這個世界的木頭比較特殊,但無論如何木頭絕對不是燒陶的最好原料。
碳肯定是要搞的,就算這個世界的木頭真的有什么特殊的地方,那燒起來的溫度也肯定趕不上碳。
就算燒陶真的用不上,那也還有別的事情可以用得上呢。
何況碳還燒得久一些,大不了冬天留在部落里面用,部落里的通風(fēng)狀況其實還算良好。
正因為此在雪的口中部落的冬季格外的寒冷,所以燒出來的碳總是用得上的。
但燒炭這事兒說來也煩,因為燒這玩意兒也要搭窯,而且這東西是要比陶器還要費(fèi)時費(fèi)力的,它畢竟不能像陶器一樣可丁可卯燒一件是一件。
碳是消耗品要燒碳肯定要一次多燒,這樣建的窯肯定也大。
而且燒一次炭費(fèi)的時間其實很長,就白藜所知的理論知識,炭燒完還要封窯,封他一周以后才能開窯通風(fēng),通風(fēng)還要三四天。
這么一輪折騰下來,就算不算搭窯的時間燒一次炭恐怕也得用上半個月。
而且這東西還不能試,是一次半個月誰頂?shù)米“。?p> 現(xiàn)在雖然才初秋,但算下來真燒不了幾輪碳,基本上是沒有失敗機(jī)會的。
所以這事雖然乍一聽好像要比燒制陶器還要容易不少,但實際上做起來其實遠(yuǎn)比制陶要麻煩的太多,失敗壓力也要更重。
白藜在心底盤算了一下,搭窯坑肯定是不現(xiàn)實的,以部落現(xiàn)在的生產(chǎn)力,就這么幾個人能用的情況下且不說這么大的窯坑要搭到什么時候去,但是能取到的材料都無法支撐如此巨大的窯坑。
要是燒出了磚還好說,可現(xiàn)在大家用的材料還是泥巴和草,想靠泥巴和草搭成這么大的窯坑無異于天方夜譚。
所以自己搭坑這一條路子是完全走不通的,只能換一條路去走。
白藜記得自己曾看過什么燒制其它東西的紀(jì)錄片里,哪里的窯坑都是依山而建,通過掏空小部分山體來當(dāng)做窯坑。
如果部落附近能有這樣的地形的話,這倒不失為一個辦法,不過如果找不到這種地形的話,燒炭這件事情也只能暫時擱置了。
唉,人手不夠??!
現(xiàn)在兼顧著白天采集晚上捕魚插空還要給她干活,采集隊已經(jīng)是忙得連軸轉(zhuǎn)了,再給他們多排一個活,勢必有一份工作要放下。
晚上捕魚的工作已經(jīng)成為了部落一大食物來源,這肯定是不能放下的,但采集來的植物也是維持大家生理健康的重要元素,也不可能不干。
只能再和火商量商量,看看捕魚的活能不能讓狩獵隊的成員狩獵回來之后分成幾組輪流接手了,反正做桶這件事情過幾天也就結(jié)束了。
因為其它的活短時間實在是抽不出手來干,如果不能把工作分出去的話,今年燒炭這件事情也就可以放下了。
這種戰(zhàn)線特別長的活做晚了還不如不做。
希望今年能把這事給辦出來吧。
碳這個東西硬說其實不是剛需品,畢竟沒有碳陶器到底也是燒出來了,只這東西用途廣泛,提前搞出來總是不出錯的。
現(xiàn)在時間也不早了,白藜估摸著一會兒采集隊和狩獵隊就都該回來了,就沒再出去,和雪一起把山洞大廳里的篝火都升了起來。
坐在平時呆慣的篝火邊上,白藜拿了兩根新木頭從火堆里挑了一只燒剩下的碎木炭出來在地上寫寫畫畫。
她畫畫技術(shù)并不怎么樣,但反正目的也不是為了畫出什么藝術(shù)大作參加畫展,畫個最基礎(chǔ)的輪廓形狀的水平還是有。
大概畫了幾個差不多能掏出窯坑的地形出來,白藜用胳膊肘拐了一下雪,問他:“赤那部落的周圍有類似于這樣的地形嗎?”
用簡單的圖形和輪廓表達(dá)地形總是會有些抽象的,但白藜知道雪可以理解。
這幫獸人的空間想象能力都非常好,不知道是天生的,或是因為習(xí)慣于在采集狩獵的過程中模擬環(huán)境還是其它的什么原因,總之大家的空間想象能力都相當(dāng)?shù)某錾?p> 在制作陶窯的時候白藜在地上曾畫過最基礎(chǔ)的構(gòu)造圖,畫的很拙劣,她自己都覺得很拙劣,如果不是事先知道結(jié)構(gòu)的話,這張圖會很難理解。
但即便是如此拙劣的繪圖加上白藜笨拙而又抽象的描繪,大家還是很快就理解了她的意思。
從那一刻起白藜就意識到獸人們的空間想象能力和聯(lián)想能力都相當(dāng)?shù)膬?yōu)越,而雪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他甚至不需要她的解釋,僅看上一張拙劣的構(gòu)造圖就能把白藜想要的效果猜出個七七八八。
所以白藜并不擔(dān)心雪看不懂自己畫的粗糙的僅由線條和簡單圖形構(gòu)成的抽象地圖,她很清楚他能理解她想表達(dá)的意思。
而雪也確實能,他在腦海中快速的搜索著周圍的地勢,終于差不多找到了兩個勉強(qiáng)能對上號的,于是指著其中的兩張小小的半個巴掌大的地形圖點了點頭:“有類似這兩個的?!?p> 太好了!事情的發(fā)展比想象中要順利的多。
她狠狠點了點頭,“我們明天去看看!我要看看那里的具體構(gòu)造和土質(zhì)情況!”
雪愣了一下,他知道白藜既然問了,那肯定就是有相關(guān)的計劃,但卻沒想到這么著急,“怎么了,要做什么事?這是很急的嗎?”
他需要知道要做什么事情,以及這件事情的緊急程度,因為采集隊的時間確實已經(jīng)排不開了,他需要根據(jù)具體事情來進(jìn)行判斷調(diào)整。
白藜點點頭,“確實挺急的,我想要燒炭,這東西非常耗時間,如果慢了的話在入冬之前恐怕就搞不出多少了,那樣也就沒什么意義了。”
說完她又跟雪解釋了一下碳這個東西大致的制作流程以及各方面的優(yōu)缺點和使用價值,順便又說了自己的打算。
那確實要趕一趕時間,雪聽完也在心里贊同了一下,如果狩獵隊能把捕魚的事情接過去的話,那也差不多。
這樣的話明天確實要開始看地形了,完了今年能不能有一批成品出來都不好說。
雪不像白藜那么樂觀,白藜想著不能失敗,而雪在聽到她對于制作流程也沒有十足的把握之后只希望今年入冬前能做出一批成品積累經(jīng)驗。
他無法理解木頭是怎么會變成更耐燒的東西的。
但白藜舉了例子自己手里拿的東西就是碳,有這樣的例子他就不會再把這東西像陶器一樣和神明的力量聯(lián)系在一起。
因為這東西不是巫醫(yī)帶給他們的如神術(shù)一般的轉(zhuǎn)變。
在巫醫(yī)來之前這種東西就存在,只是自然的存在而已,就像獸人會長大,樹木也會長大,這些東西他們也無法理解,卻不會質(zhì)疑與好奇,也不會將其與神明聯(lián)系在一起。
于是雪不會像面對陶器一樣,覺得失敗的陶器是神明覺得他們制作的不用心,比起改變方法,更愿意提升手法。
面對碳這種東西,雪的感覺就像石器一樣,失敗就是因為方法不對或不完全對,只是經(jīng)驗不夠而已,需要多練。
他經(jīng)歷過學(xué)習(xí)石器的制作,也見過部落的成員們摸索著石器或骨器的更多發(fā)展方向,制作出不同的武器與工具,這些都是需要漫長的時間去練習(xí)的。
所以雪在這方面遠(yuǎn)比白藜要更有耐心的多,或者說對于其中的艱辛,以及成功的難度有著更悲觀的預(yù)測。
白藜是不知道他心里是怎么想的的,但雪既然表示贊同,那其它的也就不重要了。
當(dāng)天晚上她就和火說清楚了現(xiàn)在采集隊的狀況,火出乎意料的好說話,甚至沒用上白藜事先準(zhǔn)備好的勸說詞語,她就一口應(yīng)了下來。
捕魚的事情從身上甩開,采集隊現(xiàn)在能騰出更多的時間來了。
兩個負(fù)責(zé)看火的小孩回來的時候說陶窯快要干了,估計明天就能用了,也是正好采集隊能騰出時間,明天上午在帶著大家把陶器做上一遍,讓大家把這一套學(xué)會了,下午再去看地形。
陶器的制作方法等著他們都學(xué)會了,白藜就可以直接甩手了。
現(xiàn)在要搞的東西太多了,她實在是沒有時間挨個看著,只能盡量的去教,教完了好甩手開始干下一件事。
還有床和鹽,來這個部落的頭兩天白藜就想重新給自己搞一張床來,結(jié)果東拖拖西拖拖拖到現(xiàn)在都沒能閑下來。
鹽就更是了,也不知道赤那部落冬天是靠什么補(bǔ)充鹽分的,到了冬天白藜手里的鹽就差不多要用完了,這不像床,這可是完完全全的必需品,根本就離不開。
等有時間了,一定要……
腦子里胡思亂想著,不知不覺就睡著了。
第二天起來新的陶窯不出意外的已經(jīng)干了,因為這次的陶窯大了不少,對于泥巴的壓力也有所增加,上層的泥殼還是干出了幾條裂縫。
白藜湊過去仔細(xì)檢查了半天,發(fā)現(xiàn)還好沒有裂透,只是表面有一定的縫隙而已,又找人調(diào)了些濕泥巴糊上去,暫時也不耽誤使用。
燒陶說難也難說,簡單也簡單,要點其實就在那么幾個步驟,一個陶泥,一個是燒制的火候。
火候這種東西吧,它是真實存在的,但形容起來卻又給人感覺太過抽象玄學(xué),白藜也沒有別的辦法,只能盡量描述,具體的就只能看個人掌握了。
但陶泥卻不是這樣,這東西干了稀了的拿在手里都是有感覺的,陶土不對手感顏色自然也會有所變化,這些都是直觀存在的,調(diào)出個模板給大家看了,大家也差不多就有數(shù)了。
倒是比火候的問題好說多了。
這個時代大家睡得早起的也早,三四點天蒙蒙亮就起來干活,按理來說她原計劃中的一上午是完全能把陶燒出來。
但現(xiàn)實和理論還是有所差距,和出了陶土后,剛給采集隊的成員們輪流摸了一圈感受就扯出了一大堆的問題。
大家東一嘴西一嘴的提問,有些思維比較跳脫的孩子,甚至已經(jīng)開始思考往能不能往陶土里加?xùn)|西了。
挑挑揀揀把現(xiàn)在剛需的問題一個一個解答出來以后,陶土的濕度又上去了。
濃郁的晨霧覆著在裝著陶土的木桶里,半個小時的功夫在陶土表面上積了半個指節(jié)厚的。
白藜到底沒來幾天,對這里的環(huán)境狀況經(jīng)驗不足,沒想過會發(fā)生這樣的事情。
桶子里的細(xì)陶土都是過水洗過的,再添新陶土也不好添,何況添上了以后陶土又多出來了,剩下的還是得明天再用。既然都是明天再用白藜干脆找人把這一桶陶土拎回了部落,等著明天干些了再添點水就是了,反正都是要和兩桶泥的。
折折騰騰重新和完陶土晨霧才終于散了去,等教著大家挨個做了幾個傳統(tǒng)形狀的陶罐,陶缸,陶鍋,陶碗后,竟然已經(jīng)過了半個上午了。
剩下的裝窯和燒陶都是最重點且最不好用語言描述的步驟,白藜也是實在走不開。
等著手把手教著采集隊把這一爐窯燒完以后半個下午都沒了,好在雪說了其中一個地點離部落較近,這樣來回勉強(qiáng)也夠用。
摧毀了白藜原本計劃的這一爐陶器,不知道是這回火候比較好還是因為擺放比較稀疏,出陶率可以說是大大提升,足足燒出來一半完好的陶器。
出來的成品有兩個大肚子的陶罐,一個大號的陶鍋,三個小臂高的陶缸,四個小勺子,和一個巴掌大小的陶碗。
這些陶器散發(fā)著棕紅的顏色,表面依然粗糙,但是沒什么孔隙,掂在手里沉甸甸的,拿指節(jié)一敲當(dāng)當(dāng)當(dāng)?shù)捻?,看著質(zhì)量要比上次的成品好上不少。
白藜把出爐的陶器挨個展示給采集隊的成員們傳看,在大家的興奮中站在陶窯旁邊虛空拍了拍窯頂,艱難地用僅有的措辭進(jìn)行了一番夸獎勉勵,然后就趕緊找了個借口把他們趕去采集部落周圍的可食用植物。
折騰了大半天終于騰出時間去看地形了,照例是雪在前方帶路,他這個人很實在,既然他說了距離不遠(yuǎn),那是真的不遠(yuǎn)。
兩人一起走了差不多一個半小時左右就到了,主要是白藜走得慢一些。
這地兒很偏,一看就不是采集隊平時會經(jīng)過的地方——因為活動范圍固定,大家平時經(jīng)過的地方痕跡非常明顯。
雪這次帶白藜看的地形是一個隆起的土包,這地方?jīng)]生幾棵樹,草倒是長的很密實,不過都不太高,才到人的半腰。
在這個什么動植物都比現(xiàn)代世界大上不少的世界里,白藜估摸著這些草可能也就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的車前草點地梅之類的貼地植物或矮草,不然沒道理到了秋天都長不高。
蹲在土包跟前伸手扒開密密扎扎的草叢,眼前出現(xiàn)一片潮濕的黑色泥土。
白藜伸手在地上按了按,又捏起一點黑土掐在指尖碾了碾,有一定的粘度,而且最重要的是這片土地摸起來很實,并不是浮在上面松松散散的狀態(tài)。
要說種地,這肯定不是什么好事,但要挖窯的話是需要土地有著足夠的支撐力的,這種壓的實實的倒是正好。
這土包只能算個小土包,不過這要看和什么比,和別的土丘比肯定比不了,但要是做窯爐的話卻恰到好處,甚至大了些。
白藜站起身來拍拍手,轉(zhuǎn)頭看向雪,“就這里吧,不用去別的地方了,這兒的地形差不多,最重要的是離部落近,挖窯可不是小工程,離得近一點大家都方便?!?p> 雪自然不會有意見,于是沖著白藜點點頭,表示著自己的贊同。
事情出乎預(yù)料的順利,用了遠(yuǎn)比自己想象中要少的時間解決了這項麻煩的前置條件,白藜感覺輕松不少。
如果能一直這樣下去入冬前應(yīng)該還能干不少別的事情。
說起來昨天晚上部落里這幾天第一張鞣制好的獸皮也出來了,那是一張黑色的,粗糙的不知是從什么動物身上取下來的皮子。
不是什么好皮子,因為除了白藜以外誰也不確定這個法子到底能不能行,大家都不舍得用太好的皮子。
在經(jīng)過鞣制后這張粗糙僵硬的獸皮又重新柔軟了下來,雖然依舊粗糙,但這是沒辦法的事情——這東西還長在那獸身上的時候就這么粗糙。
柔軟的、溫暖的、可以儲藏更久不會腐爛的獸皮在這個時代是神話傳說中才會有的東西。
部落里的兩位巫醫(yī)都可以想象到等到秋末部落集會的時候這些仿佛還長在動物身上的柔軟皮毛,可以為部落里換取多少重要的生活用品。
當(dāng)時在場的除了白藜以外的每一個獸人都可以想象到它的價值,無論是自己使用還是用以交易它都將帶來巨大的好處,這種想象讓大家對于帶來這項技術(shù)的白藜都更加的狂熱起來,這也就是為什么昨天火會那么好說話的緣故。
定下了炭窯的位置,白藜放下了心里的一大擔(dān)憂,整個人都松快了不少,回去的路上難得主動問了點部落里的八卦。
她平時不太問這些,倒不是不好奇,主要是對不上人也對不上名字,部落里重名的還多,一個八卦聽下來大多數(shù)時候的感受是聽不懂,聽都聽不懂那能有什么樂趣,所以聽了兩個之后她就不再聽了。
今天心情好難得想要聊點閑嗑,結(jié)果聊來聊去聽不懂到最后還是聽不懂。
兩人一路回到部落的時候天已經(jīng)快要徹底黑掉了。
現(xiàn)在的天黑的其實不是很早,按理來說應(yīng)該不會回來這么晚的。
但這條路實在荒僻,光線明亮的時候白藜跟著走到?jīng)]覺得什么,太陽略微開始落山,光線逐漸開始昏暗的時候,這條道路就變得格外難走起來,加上一整天也沒有什么正經(jīng)休息的時間,體力確實開始跟不上了,行進(jìn)速度就難免開始緩慢起來。
雪為了照顧她的速度放慢了腳步,兩個人才磨磨蹭蹭的走了這么久。
回到部落的時候大家正在吃晚飯,氣氛和平時有些不太一樣,白藜多看了兩眼才注意到大家正在傳看今天做出來的陶器。
上一爐陶器做出來的時候部落里其實也出現(xiàn)了這樣的情況,但那個時候大家沒有表現(xiàn)出如此的熱情,大概是因為上次做的陶器太迷你了。
那一爐的陶器拿在白藜手里都稱不上大,放在這幫身高體壯的獸人手里看起來甚至更像是小時候扮家家酒使用的塑料玩具,雖然讓人驚奇,但實在沒什么實際用途。
這一次就不一樣了,這一次是按照實際用途估計著捏出來的,一個個都是貨真價實可以使用的。
白藜看著這些獸人神情堪稱癡迷的用手去撫摸著陶器那有些粗糙的表面,這些陶器的表面雖然比不上石器的光滑,但卻遠(yuǎn)比石器要來得更加圓潤,其深度、承裝能力和制作難度也遠(yuǎn)不是石器可以比擬的。
她實在摻和不進(jìn)這種邪教一般的狂熱氣氛里,想要跑過來交流的獸人都被她裝著語言交流溝通尚且存在一定障礙的樣子比劃著趕跑了,格格不入的縮在晚間固定的地方吃完了飯白藜就趕緊逃回了自己的山洞。
外面的氣氛熱烈到讓她甚至感到格格不入的自己坐在那里就是一種尷尬,這種感覺驅(qū)使著她一分鐘都不愿意在下面多呆。
回到山洞里,白藜發(fā)現(xiàn)前幾天種著的發(fā)光植物已經(jīng)活了,這種植物的生命力相當(dāng)?shù)念B強(qiáng)。
她移栽它們的時候也沒上什么心,種得相當(dāng)隨意,可這些家伙們是異常的爭氣,雖然這么短的時間內(nèi)因為移栽而被掐掉的發(fā)光花朵還沒能重新長回來,但已經(jīng)開始冒花苞了,相信過不了多久這些發(fā)光植物就可以發(fā)揮自己應(yīng)該發(fā)揮的作用了。
轉(zhuǎn)回臥室里躺在獸皮上準(zhǔn)備睡覺,因為山洞的距離離下方夠遠(yuǎn),外邊大廳的喧鬧傳不進(jìn)來,沒有外來的影響白藜很快就睡著了。
第二天早上起的很早,少見的連狩獵隊都還未出發(fā),白藜下來的時候史無前例的受到了全隊的熱烈招呼。
這不是說她平時有多招人嫌,主要是來的時候語言一直不通,大家也就沒湊上去多說過話。
后來大家隱隱意識到雪似乎教過她不少部落語言以后,到了最該狂熱的新發(fā)現(xiàn)的食物來源的時候白藜又晚出早歸的,吃完飯就回山洞,大家情緒最興奮的那幾天都抓不到她人,后來情緒慢慢平復(fù)下去也就逐漸回歸了正常的生活。
這次是獸皮和陶器兩件事堆到了一起,大家上頭的情緒都還沒緩過來,白藜又正好撞上了,自然就收獲到了過分的熱情。
這份熱情過分的白藜甚至感到了渾身的不適,那種不知道該說什么連手腳都不知道該放在哪兒的感覺纏繞著她,讓她恨不能拔腿就跑。
好不容易頂著張笑臉熬到了狩獵隊出門,白藜在心里發(fā)誓,這幾天再也不早起了!
今天主要的工作還是處理炭窯的事,按理來說白藜一共就帶著大家燒過兩次陶,多少也應(yīng)該再去看他一兩次確保大家都能上手,但碳窯那邊實在是不能往后拖,所以今天還是甩手給了采集隊的一幫新手。
碳窯肯定不可能只靠她和雪兩個人來挖,走之前白藜點了采集隊里三個看著身板最壯實的小孩走。
如果可以的話白藜也不想雇用童工做這種重體力勞動,但采集隊里身子骨最硬的除了雪以外看起來就是這幾個孩子了,條件實在是不允許她的道德發(fā)揮。
挖窯比造窯好就好在白藜的水系異能能發(fā)揮出一點作用,她當(dāng)初建房子的地基也是靠水系異能能挖出來的,這不像捏泥巴那種活,只能靠手工一點一點的來。
到了地方白藜先帶著四個人用石匕首削了五根筆直的木棍出來,又找了大小差不多的石片子拿樹藤綁上,做了最簡易最簡易的鋤頭。
也是實在沒辦法,現(xiàn)在真的是要什么沒什么,不管想干啥都得先爬一爬基礎(chǔ)工具樹,工作量動不動就在奇怪的地方突然增加。
白藜繞著這個不大的土坡走了一圈,在一個相對平坦的斜坡處拿雪的鋤頭畫了個圈,這個位置地勢不低,比較干燥,最重要的是通風(fēng),是這個土坡上最合適的位置了。
從這里下手,白藜小心的控制著水刃,沿著自己所畫的范圍切下去,也不敢切的太過深入,怕切到的位置不對挖到一半再搞出個塌方。
連甩了好幾個水刃將洞口的土塊分割成一塊一塊的,再由雪他們用鋤頭和墊了葉子的藤筐配合著把土掏出去。
這樣的效率遠(yuǎn)比單輪鋤頭要快得多,白藜小心的控制著炭窯內(nèi)的空間,防止著出現(xiàn)意外塌方的情況。
到了下午收工的時候白藜從炭窯里爬出來看了一下,竟然把小半個土坡下面的部分都挖了出來,如果之后能繼續(xù)照這個效率下去三天之內(nèi)應(yīng)該就能把這個炭窯挖出來了。
今天收工的比較早,畢竟是重體力勞動,就是白藜這個沒上手的,用了一天的水系異能也覺得恨不能就地一躺就睡在這里。
要是再干下去,幾位身體素質(zhì)優(yōu)秀的獸人還好,白藜是真的走不回去了。
因為實在不想讓人把自己背回去,加上也確實沒多少力氣可以調(diào)動水系異能了,再干下去效率也提不起來了,于是白藜才大手一揮,宣布收工。
磨磨蹭蹭的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部落,白藜先檢查了一下那十幾只蠶繭,挨個翻了一遍發(fā)現(xiàn)沒什么不對才安下心來。
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了陶鍋,甚至雪已經(jīng)教會了部落的人如何使用陶鍋煮東西,按理來說蠶繭也已經(jīng)可以處理了。
但白藜現(xiàn)在實在倒不出手來,交給別人做又不太放心,所以這些蠶繭就只能先堆在這里放著,只有等炭窯的事情告一段落,才能騰出時間來料理它們。
之后的時間里不出所料,三天之內(nèi)炭窯就被挖的差不多了,在洞口附近留了四個煙筒和一個觀火口以后,炭窯就可以正式開始嘗試投入使用了。
因為這個時候的工具實在不給力,砍樹的石質(zhì)斧子用著并不順手,大家的效率都稱不上高,所以炭窯搭乘到真正開始使用的中間時段里白藜突然就閑下來了。
這倒是正好方便了她把部落里的那十幾只蠶俑給處理了,這些東西也不能一直放著,早整完早用上。
雪作為采集隊里最大的壯勞力現(xiàn)在肯定被安排去砍樹了,所以難得沒在旁邊給白藜打下手。
白藜報了一個這幾天采集隊出品的陶鍋——事實證明他們確實掌握了這項技藝,雖然出品率還不高,但做出來是沒問題的。
畢竟是獸人制作的陶鍋,這些鍋的大小基本上就是陶泥支撐力的極限了。
白藜也是今天才注意到的,這兩天沒抽出時間來去看,今天看見了還嚇了一跳,說實話這不是一件好事,陶器本身也不是多結(jié)實的東西,而且這種手工制作的粗糙陶器被燒裂的風(fēng)險很高,越大的陶器越難受熱均勻,越容易被燒裂,趁現(xiàn)在發(fā)現(xiàn)的早她趕緊把采集隊里的負(fù)責(zé)搞陶器的人挨個說了一遍。
這幾天做的陶器其實碎了不少,只是大家找不到緣故,現(xiàn)在讓白藜這么一說,一個個終于弄明白問題出在了哪。
白藜現(xiàn)在手里抱著的這只陶器就是這些天里燒過一次還沒碎的幸存者,把鍋子架在石頭上,底下點上火,往里添上水,開始等就可以了。
水熱了把蠶繭扔進(jìn)去,陶罐里的水肉眼可見地變得些微的渾濁起來,等到鍋里開始往上冒起細(xì)碎的小氣泡就算是差不多煮好了。
煮好的蠶繭要么找了線頭開始抽絲,要么整個扯開。
抽絲這個做法實在太細(xì)太費(fèi)時間,白藜選擇把蠶繭剝開,里面半個巴掌大小的蠶俑被她扔在了手邊的陶罐里,這東西用油炸了肯定好吃。
雪走之前白藜在地上畫了個圖紙,讓他看著幫忙做了一個大半米的弓形木撐架,這些被剝開的蠶繭一個一個的被拉扯開來,繃在了架子上。
這樣處理出來的蠶繭依然還是生絲,里面還是會有絲膠的存在,這些絲膠可以通過用肥皂水清洗去除。
但問題就是沒有肥皂,簡易的肥皂其實并不難做,但問題是原料中的胰腺實在是供不上來。
最近狩獵到的所有獵物身上的胰腺腦漿全部拿來處理毛皮了,根本勻不出來,所以肥皂的事情白藜雖然惦記過,但是始終一拖再拖,沒機(jī)會做。
所以這種生絲暫時也就湊合著用了,生絲各方面肯定比不上熟絲,再加上這些蠶絲片雖然大小可觀,但數(shù)量確實跟不上,想拼一條蠶絲被都拼不出來。
做衣服那就更別想了,現(xiàn)在壓根就沒那個技術(shù)。
所以這么掰著指頭一算,白藜突然發(fā)現(xiàn)自己費(fèi)勁巴拉的把蠶絲弄出來好像也沒什么用,先前想的所有全都做不到,折騰了一輪,白忙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