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孫臏龐涓斗智/張儀連橫/胡服騎射
?。牐爩O臏龐涓斗智:
魏惠王也想仿效秦孝公,搜羅一個商鞅式的人才來治理國家。不惜重金招徠天下豪杰。當時有個叫龐涓的人也來了。魏惠王親自接見了他。龐涓講了一些富國強兵的道理。魏惠王聽了很贊賞,就拜龐涓為大將。
后來,魏惠王又聽到孫臏很有才干,跟龐涓說起孫臏。龐涓派人把孫臏請來,跟他一起在魏國共事。但龐涓發(fā)現(xiàn)自己的能力不如孫臏,怕有一天孫臏會取代他的地位,就告發(fā)孫臏私通齊國。魏惠王十分惱怒,治了孫臏的罪,在他臉上刺了個字,還剜掉了他的兩塊膝蓋骨。
后來孫臏被偷偷帶到齊國,并被齊威王賞識。
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派龐涓進攻趙國,齊威王就拜田忌為大將,孫臏為軍師,發(fā)兵去救趙國。田忌血氣方剛,欲直奔邯鄲與魏軍主力廝殺與解趙圍,孫臏深謀遠慮,以為不妥,他提出“批亢搗虛”、“疾走大梁”的策略。田忌也贊同了此計,于是向魏都大梁挺進。龐涓無奈,以少數(shù)兵力控制千辛萬苦剛剛攻克的邯鄲,自己率軍主力撤出趙國,回救大梁。這時,孫臏已安排齊軍在桂陵潛伏,龐涓率軍行至這里即遭到已等待多時的齊軍突然截擊,魏軍因過度疲憊打敗而潰,與此同時,邯鄲也被趙軍奪回。
公元前341年,魏國又派兵進攻韓國。韓國也向齊國求救。齊宣王派田忌、孫臏帶兵救韓國。孫臏采用他的老辦法,不去救韓,直接去攻魏國。龐涓接到本國的告急文書,只好退兵往回趕,這時,齊國的兵馬已經(jīng)攻進魏國了。
龐涓率軍撤回魏國,并加速追趕齊軍。當追到齊軍第一天扎營地時,發(fā)現(xiàn)齊軍營寨占地面積很大,估算齊軍人數(shù)有10萬左右。龐涓為齊軍力量之大擔憂。第二天追到齊軍扎營地時,發(fā)現(xiàn)營地已縮小,推算,齊軍應該減少到了5萬左右。龐涓擔憂之心漸輕,當他追到齊軍第三天扎營之地時,發(fā)現(xiàn)營地更加縮小,估計這時只有3萬左右兵士。他不由心中大喜,于是舍棄一部份軍隊,親自率領精銳之師加緊追擊。
魏軍披星戴月,一直追到馬陵(今河北大名縣東南)、天色漸漸黑了下來,馬陵道十分狹窄,路旁邊都是障礙物。忽然前面的路給木頭堵住了。
龐涓到前面一看,見道旁樹全砍倒了,只留下一棵最大的沒砍,那棵樹還被刮去了樹皮,裸露的樹干上還寫著幾個大字,龐涓叫兵士拿火一照,看見上面寫的是:“龐涓死于此樹下?!?p>龐涓大驚失色,連忙命令將士撤退。霎時間,四周的亂箭,像飛蝗似的向魏軍射來,齊國的兵士鋪天蓋地地殺過來了。
原來這是孫臏設的計謀,他故意讓軍隊裝出逃跑的樣子,引誘龐涓追上來。他算準魏兵在這個時辰到達馬陵,預先埋伏一批弓箭手。孫臏見無路可逃,便拔劍自殺了。
齊軍乘勝大破魏軍,把魏國的太子申也俘虜了。從這以后,孫臏的名聲傳遍了各諸侯國,他寫的《孫臏兵法》一直流傳到現(xiàn)在。
————————————————————————————————
張儀連橫:
秦國經(jīng)過改革,國力日漸增強。面對勢力不斷擴張的秦國,其它六國都感到恐慌。為了抵抗秦國,有人建議六國采取聯(lián)合抗秦的策略。這種策略叫做“合縱”。另有一些人站在秦國一邊,拉攏各國與秦國合作,打擊其它國家,這種策略叫做“連橫”。在主張“連橫”的政客中,要數(shù)張儀最有名望。
張儀憑借他的口才得到了秦惠王(秦孝公的兒子)的信任,當上了秦國的相國。這時候,六國正在組織合縱。
在六國中,齊、楚兩國最強大。張儀認為要實行“連橫”,必須拆散齊國和楚國聯(lián)盟,于是他向秦惠王獻了一個計謀,假裝辭去秦國相位,帶著厚禮,以游說者的身份投奔楚國。
張儀一到楚國,楚王就盛情的款待了他。
張儀對楚王說:“大王如果能聽我的意見,首先同齊國斷交,不再同它往來,我能把秦國商、於一帶的600里土地獻給貴國;讓秦王的女兒嫁給大王做妻妾。秦、楚兩國之間娶婦嫁女,結為親戚,永遠和好。這樣,削弱了北邊齊國的力量,西邊得到秦國的好處,我看沒有比這更好的主意了?!?p>楚王很高興地接受了張儀的主張,把相印交給張儀,宣布與齊國解除盟約,并派使臣隨張儀收受商、於之地。
張儀出使楚國的目的達到了,他一回到秦國便假裝從馬上掉下來傷了腳,一連3個月都不理楚國使臣。后來齊國見楚國不講信義,便與秦聯(lián)合了。張儀見計劃實現(xiàn)了,便把楚國使者打發(fā)走。楚國使者再一次向張儀索要土地時,張儀耍賴不承認了。
氣得楚懷王直翻白眼,發(fā)動10萬大軍攻打秦國,秦孝公也派了10萬大軍迎戰(zhàn),齊國趕來助戰(zhàn)。楚國一敗涂地,商、於600里地沒有到手不說,還被秦國奪去了漢中600里地。
后來,張儀又放心大膽地去韓國、齊國、趙國、燕國等國逐一地推行他的連橫策略。在他策略下,秦對韓、魏采取又拉又打的策略,迫使這些國家就范,力圖侍奉秦國以求相安無事,張儀還曾率軍向東侵伐,使秦完全占有了河西、上郡等地,并在河東占有土地,掌握了黃河,國威大振。
張儀作為一個縱橫家,活躍在戰(zhàn)國的政治舞臺上,他以言辭和策術游說各國君主,成為戰(zhàn)國時期特有的政治活動家。
————————————————————————————————
胡服騎射:
北方的趙國看到秦國恃強凌弱的做法,知道只有發(fā)憤圖強,才能國泰民安。趙國的國君武靈王,是個很有遠見的國君,面對周邊的諸侯國日益強大,便考慮著趙的發(fā)展前途。
周郝王八年(公元前307年),趙武靈王率軍攻取中山國的房子(今河北高邑西南)后,自北而到達黃河邊時,考察了趙國北面的游牧部族地區(qū)。趙武靈王意識到,在北方山地和丘陵地區(qū)不能使用車戰(zhàn),而胡人身著胡服騎馬射箭的作戰(zhàn)的技術則顯示出特有的長處。于是他就著手進行軍事改革。
有一天,趙惠靈王對他的臣子樓緩說了想改變服裝的事,并說明了原因,樓緩聽后連聲說好。這個想法一傳開,就遭到許多大臣的反對。公子成是趙武靈王的叔父,在趙國影響力很大。他先是以不能“變古之教,易古之道”為由拒絕穿胡服。趙武靈王于是親自到公子成家,反復說明事與禮可以隨時代而變,并講述胡服的優(yōu)越性,想要振興趙國就得改革,趙武靈王的慷慨陳辭,令公子成備受感動,于是第二天他便胡服上朝,這使得趙武靈王有信心將這項軍事改革堅決貫徹下去。
趙武靈王向全國發(fā)布胡服命令。這時有王族趙文、趙造和王子傅周紹等大臣向趙武靈王進諫,希望他收回成命。趙武靈王批駁說:“三代不同服而王,五伯不同教而政”,“法度制令,各順其宜,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批評他們不知時變,就諳治國。他們最后不得不接受了胡服。
趙武靈王看到條件已經(jīng)成熟,就發(fā)布了一道改革服裝的命令。不久,趙國人不分貧富貴賤,都穿上了胡服。
趙武靈王接著又號令國人學習騎馬射箭。他把攻下的原陽(今山東大同北)改為“騎邑”,用來培訓騎兵,剛開始有很多大臣反對,不過,最后還是被趙武靈王說服了。
趙武靈王的改革很快收到了成效。胡服騎射舉動不僅擴展了趙國的疆土,壯大了趙國的實力,而且使趙國繼晉之后與燕國同為北方民族融合的中心,也為中原的生活方式帶來了新的因素。
公元前305年,趙武靈王親自率領騎兵打敗了臨近的中山,又收服了東胡和臨近幾個部落。到了實行胡服騎射以后的第7年,中山、林胡、樓煩都被收服了,趙國的土地擴大了許多。
趙武靈王經(jīng)常帶兵外出打仗,把國內(nèi)的事務交給兒子處理。公元前299年,他把國君的位子傳給了他的兒子,就是趙惠文王。趙武靈王自己改稱叫主父(意思是國君的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