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行于莆仙,文廟譙樓,綬溪石橋,二十四景猶在,一石一水訴說著興化古城的滄桑,白駒過隙,十之有九破失將盡,我沉吟其中,卻追尋那一成不變的桃源。九華山望九鯉湖,九鯉躍化九龍谷。但凡途徑興化,定然不會錯過九鯉湖。
自市區(qū)向西,入仙游,一路盤旋而上,時而緊致急彎,時而豁然開朗。一直盤山,卻又出一平地,緩緩而下,兩旁云杉高聳,繼而是平坦良田,田畔是民居層層,時常想,所謂世外桃源,無非是如此這般。
路過此谷,緩忽向上,又是千轉百回,尋得一處偌大的停車場,更換車輛,不過一刻功夫終得見一巍峨的青石牌坊,上書“九鯉湖”三字,通體金黃,在純石的牌坊上更顯跳眼。腳踏青石板,上幾階,是一個青石鋪設的廣場,過牌坊,回身望,在前方題字的背面書寫的是“道法自然”。確實應時應景,此刻山風搖晃樹林,飛鳥振翅長鳴,而人,遵循自然之道,相存相依。
找尋一石板路,沿溪行,路旁松榕郁郁蔥蔥,陽光浴下,斑駁了樹影。溪上有連欄,紅柱綠瓦青石凳。間隔百米設有樓閣,登閣遠眺,遠處茂林倒映如鏡溪面,每一陣風過,蕩漾層層碧波,這便是祈夢渡上的文化碑欄。元代詩人盧琦在《游九鯉湖》一詩中所云:“愿借一枕通仙靈”,說得便是這祈夢文化。前行,經伯虎園入茶室,唐伯虎曾借此地祈夢,找尋他內心深處的寧靜,繼而豁然開朗,文學造詣飛躍。再過承璜公園便是寓意曲水流觴的流杯亭,曾想,或有時眾文人席地而坐流杯對詩。佇立流杯亭,隔溪而望,那湖心亭遙相呼應,互為犄角。
遠眺通仙橋,遙聞?chuàng)羲暎o了腳步,尋聲望去,跌水層層,如一幕珠簾墜落瑤池,飛沫起,空氣彌漫濕潤,這炎夏,如那一陣初雪,點點落化眉間,每一次風過,涼意散開。故徐霞客盛贊此景“峻壁環(huán)鎖,瀑流交映,集奇撮勝,唯此為最”。過此通仙橋,而后便是迎仙公館,屋檐層疊,虔誠石階,那若有若無的水響,此刻猶如擊在心上,洗滌魂靈。
恍若新生,再次出發(fā)便是冰臼群,雷轟漈,而后是明·林有恒和李翱題詠的《第一蓬萊》《玄珠》,它們猶如蓬萊飛石,靜靜的守著身后的九真觀、水晶宮。高處的玉帝樓俯瞰著***財政廳廳長嚴家淦的《飛雨奔雷》。再行百步即是宋代兵部侍郎陳讜的《天子萬年》,古樸大方,瀟灑自如。攀登而上,山路猶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般狹窄,拐角處的萬靈廟隱藏在巨石之下,跟前是明·李翱題的《觀瀑》,字正方圓,渾厚有力。繼而便是向下的階梯,先人依托山勢,因觀景、觀瀑位置,高低錯落的修葺將軍亭、觀瀑亭、觀瀾亭。將軍亭上,瀑布漈宛如千軍萬馬,聲音如雷,觀瀑、觀瀾則相對可賞珠簾漈、玉箸漈。九鯉湖不僅祈夢文化深受青睞,山水之色亦是備受古今文人推崇,明代進士王世懋在《游九鯉湖記》中提到九鯉湖特色是:“閩山以水稱奇勝者,即亡如九鯉湖,且著夢靈,宦游者多禱焉?!蓖苛殖蚊凇毒捧幒洝分姓J為九鯉湖特色是:“莆之山水,多以水石見奇;水石之勝……而鯉湖為最”。
踏上歸途,路過一處陰涼,抬眼望去,蟒松盤根錯節(jié),遮天蔽日。行至一處濱水,穿越石澗,烈日猶在,只是微斜,一個柳暗花明,便是鐵索橋的一端。手扶鐵鏈,腳踏云間,猶如夢里游園,卻是別樣驚夢。再次扶搖直上,黑黝石階早已光亮,喘息未定,便需一路而上,氣喘如牛。行至一處平坦,便是幾處挑巖,巖石猶如船行云霧,懸空云里,佇立其上,恰似穿越云醴,隨君尋夢而去。
我浸入這云里,身心俱輕,仿佛下一刻便可以隨風遠去,消失在這塵世里。鑒于此,故隨行賦詩以示紀念:
九鯉湖畔,
迷霧山梁,
祈夢流觴亭,
懸瀑掛山墻。
一色水天,
劍斬珠簾,
玄珠錦鯉戲,
瀑擊水波漾。
擊石飛沫,
將軍亭觀瀾,
鐵索橋畔,
木棧悠長。
登高迎仙同游,
白鷺自去遠方。
身在路上,
心在云旁,
往事芬芳隨風揚,
道法自然心中淌。
無常是遠方,
此行無遺憾。
隨眾而下,欲歸,已是夕陽西下,這一草一木,這一石一水,這一山一閣,這流觴祈夢的桃源,這秀麗江山。游歷這九鯉湖間,忘返流連。徐霞客曾贊曰:“即匡廬三疊,雁蕩龍湫,各以一長擅勝,未若此山微體皆具也?!惫饰矣蒙懋嬛?,也愿終生夢里!
于2016.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