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大宋夢

第四十四章 變革

大宋夢 牧童騎神牛 3362 2017-09-12 09:03:26

  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

  宋朝的科舉進士一般分為五甲即五等,天圣五年的王堯臣榜,共取進士377人。

  第一甲為30人,這一年,歷史上一個偉大的人物高中進士第一甲。

  這一年,29歲的包拯追隨四十多年前父親的腳步,高中進士第一甲。

  與之同科的韓琦,神童文彥博皆是出之此科進士。

  ....

  摩崖谷再也沒有人見過諸葛元,也不知道他的去向。

  摩崖谷進入到了一個新的時期,一個快速發(fā)展的時期。

  任何的變革都會帶來反對者,小小的摩崖谷尚且如此,何況宋朝廷。

  宋仁宗時期,官僚隊伍龐大,導致了行政效率的低下,人民生活困苦,遼和西夏威脅著北方和西北邊疆,社會危機日益嚴重。

  慶歷三年,范仲淹、富弼、韓琦同時執(zhí)政,歐陽修、蔡襄、王素、余靖同為諫官。

  范仲淹向仁宗上“答手詔條陳十事疏”,提出“明黜陟、抑僥幸、精貢舉、擇官長、均公田、厚農(nóng)桑、修武備、減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等十項以整頓吏治為中心的改革主張。

  歐陽修等人也紛紛上疏言事。仁宗采納了大部分意見,施行新政。

  詔中書、樞密院同選諸路轉運使和提點刑獄;規(guī)定官員必須按時考核政績,以其政績好壞分別升降。

  更蔭補法規(guī)定除長子外,其余子孫須年滿十五歲、弟侄年滿二十歲才得恩蔭,而恩蔭出身必須經(jīng)過一定的考試,才得補官。

  又規(guī)定地方官職田之數(shù)。慶歷四年,更定科舉法。另外,還頒布減徭役、廢并縣、減役人等詔令。

  慶歷新政觸犯了貴族官僚的利益,因而遭到嚴重的阻撓。

  次年初,范仲淹、韓琦、富弼、歐陽修等人相繼被排斥,各項改革也被陸續(xù)廢止,新政以徹底失敗而告終。

  歷史的進程是不可逆轉,但卻能給人帶來警醒。

  改革徹底失敗,歷史上著名的王安石變法在此之后拉開了序幕...

  唐末以來,又歷經(jīng)五代十國,自北宋立國后,初立的大宋為了維護中央集權和防止地方割據(jù),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政治上,在內(nèi)庭上設立了“中書門下”,并由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掌管民政權。

  為限制宰相權力,更是增設了副宰相“參知政事”。

  軍事上,廢除了統(tǒng)領禁軍大權的殿前都點檢,趙匡胤便擔任過此職。

  增設殿前司、侍衛(wèi)馬軍司、侍衛(wèi)步軍司,由“三帥”分別統(tǒng)領禁軍。

  為了限制三帥的權力過大,又在中央設樞密院,掌控調(diào)兵權。

  在財政上,設置三司(鹽鐵司、度支司、戶部司),三司使由皇帝親信擔任,掌控財政大權。

  為了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削弱官員的權力,更是實行一職多官。

  由于大興科舉、采用恩蔭制、奉行“恩逮于百官唯恐其不足”的籠絡政策,導致官員貪戀權位,行政效率低下。

  官僚機構龐大而臃腫,各級官員缺乏進取心,“冗員”問題非常突出。

  為了穩(wěn)定社會秩序,抵御北方民族的南侵,宋初實行守內(nèi)虛外策略,奉行“養(yǎng)兵”之策,廢除府兵制,改為招募。

  但了仁宗時,總人數(shù)已達一百四十萬,一個龐大的軍事體系形成了,養(yǎng)兵的費用,一度達到了全部賦稅收入的十分之七八。

  為了防止武將專權,在軍隊中實行“更戍法”,使得兵將不相習,兵士多但不精,軍隊的戰(zhàn)斗力被無形中削弱了,對外作戰(zhàn)時處于不利地位,從而形成“冗兵”。

  軍隊、官員的激增導致財政開支的增加,拮據(jù)的政府財政更加入不敷出。

  在對西夏和遼的戰(zhàn)爭中,宋代統(tǒng)治者付出大量金銀和布匹,以金錢財富買得邊境的平安。

  統(tǒng)治者大興土木、修建寺觀等,形成了“冗費”。三者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最終形成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

  北宋王朝自建立到宋仁宗慶歷年,在經(jīng)濟增長的同時,社會危機也在發(fā)展。

  宋代建國后,不但不抑制兼并,而且縱容功臣、大將們兼并土地。

  土地買賣與典賣相當普遍,土地集中的趨勢加速,農(nóng)民失去土地的數(shù)字在增加,“富者有彌望之田,貧者無立錐之地。

  有力者無田可種,有田者無力可耕”。

  宋代人民的負擔很沉重。全國的居民有主戶和客戶之分。納稅戶除按規(guī)定的數(shù)量納稅,還有“支移”和“折變”等負擔。在兩稅之外,還有丁口賦、各種雜變之稅、徭役和差役。這是賦稅之外的又一項沉重的負擔。

  北宋建國以后,就與東北邊境的契丹族和西北邊境的黨項族連年發(fā)生戰(zhàn)爭,由于北宋政治腐敗和軍隊軟弱渙散,雖然耗費了巨額的財力和人力,但每每以失敗告終。

  翻看完宋史后,梅笑寒陷入了深思。

  任何一個時代都有它的不完美存在,也正是由于它的不完美才會導致后人提出各種各樣的改革計劃。

  變革,總是會觸及一部分人的神經(jīng)。

  摩崖谷的變革引發(fā)的反抗也被點燃了...

  清凈了數(shù)百年的摩崖谷,在隱士群里面形成了一個清靜無為的思想理念。

  《云笈七簽》指出:“欲求無為,先當避害。何者?遠嫌疑、遠小人、遠茍得、遠行止;慎口食、慎舌利、慎處鬧、慎力斗。常思過失,改而從善。又能通天文、通地理、通人事、通鬼神、通時機、通術數(shù)。是則與圣齊功,與天同德矣”。

  自然,道家的核心概念之一。道家自然有“創(chuàng)造自然的自然”和“被自然所創(chuàng)造的自然”。

  前者比后者更高,是后者的否定,因為它用“人為”否定了“自然”。但它也是同一個自然的“自否定”,因為“人為”、“創(chuàng)造”也是自然,而且更加是自然,所以它是自然的“本質(zhì)”、也是真正的自然。

  道家的“自然”概念中的兩個層次,即“無為”層次和“有為”層次。

  然只有“創(chuàng)造自然的自然”才是最自然的,因為只有建立在自由意志之上的道德才是真正的道德,才是道家所提倡的道常無為法自然。

  不食人間煙火的摩崖谷隱士,屬于絕對上的精神隱士實際上不是很多。

  在整個摩崖谷這樣的精神隱士寥寥可數(shù),他們吃最少的食物,住最簡陋的山洞。

  在精神和意志上接受最嚴酷的體驗,有時甚至幾天不吃不喝,為了領悟道至高無上之境。

  當摩崖谷變得與他們眼中的世界不一樣時,四個深隱的隱士終于從追求“道”的世界中走出來了,他們想要討一個令得他們滿意的說法。

  他們穿著破爛不堪,渾身上下布滿了灰塵,就像是剛從垃圾堆里面刨出來的一般。

  摩崖谷的絕大多數(shù)人也沒有見過他們,他們就像是從另一個不存在的世界走來的一般

  他們甚至沒有自己的名字,也許是已經(jīng)忘記了自己的名字是什么。對于現(xiàn)在是何年何月也一點也不知曉。

  “我們反對!反對進行改變!”

  “這原本只屬于隱士的世界!”

  “我們不需要太多的食物!也不需要如此豐富的物產(chǎn)!”

  “我們要抗議!”

  一個頭發(fā)垂到地上的青年,除了能看清楚一雙眼睛以外,全身上下沒有一處地方是可以辨別出來的。

  “小心一點好...不要踩到自己的頭發(fā)!”

  一個老者驚恐的張大了嘴巴,發(fā)出了聲音,看著眼前這個無法辨別出人形的青年。

  青年甩了一下自己的頭發(fā),旋即便把頭發(fā)從地上拖了過去,盤在了腰間。

  “我們在這里生活了一輩子,居然沒有見過他們!這真是不可思議啊!”

  除了這個青年以外,另外三個都是年級稍大一些的老者,看起來精神很好,并不會有什么營養(yǎng)不良的狀況。

  “我們需要一處安靜的地方!”

  “原本...我就要悟到了屬于自己的道!”

  “現(xiàn)在摩崖谷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已經(jīng)變化了!”

  “天吶!你們是怎么活下來的??!”周通對此疑惑不解。

  “我看他們都是一些懶骨頭罷了!”

  “每天吃了以后,就往那里一坐,能消耗多少體力,烏龜王八就是因為這樣才叫長壽的!”

  “太臭了!這是多久沒有洗澡了??!”

  一個隱居的老者身在裹著一塊已經(jīng)分辨不出樣子的破布,又用手緊緊的把破布在腰間纏繞了一圈。

  “把他們四個人拖過去洗干凈!”林昊對八個彪壯的兵士下達了命令。

  當四個深隱的隱士被八個彪壯的兵士拖走以后,隨后便從遠處傳來了他們?nèi)鐨⒇i般的叫喊聲。

  當他們再次出現(xiàn)在眾人面前的時候,身上的污濁已經(jīng)被去除感覺了,一個個原本的樣貌這才顯露了出來。

  四人皆不情愿站在一旁,雖然不滿卻難以掩飾洗澡后舒服的表情。

  “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生活方式,這一點是沒有必要強求!”

  “摩崖谷地廣,為何就沒有你們的棲身的地方呢?”

  第一次因為避免戰(zhàn)亂,所以摩崖谷有了第一批遷移而來的居民,他們被稱為第一批的開拓者。

  現(xiàn)在環(huán)境再一次的改變,原本安靜祥和的環(huán)境不復存在,是適應環(huán)境還是繼續(xù)逃避,需要做出選擇。

  絕大多數(shù)的摩崖谷山民選擇了融入這個充滿生機和活力,正在變革中的摩崖谷,年輕一代的青年也摒棄了舊的傳統(tǒng),舊的生活方式。

  他們期待改變,也參與到了改變之中。

  現(xiàn)在四個深隱的隱士成了另類,他們冥頑不化,不愿改變,他們安常守故,害怕改變。

  “我答應你們,可以給你們一座山,與你們約定,永遠不打擾你們?!?p>  梅笑寒給出了承諾,他不愿意介入他們的生活,每一個人所追求的東西不一樣。

  精神上的追求雖然是空洞的,但是卻對某些人有一種凡人所不能理解的狂熱。

  這座山名為“丹境山”占地面積為3.5平方公里,現(xiàn)在被劃歸了這四個隱士的修行道場。

  四個隱士為此非常的感動,整個摩崖谷的開發(fā)已經(jīng)不可避免的觸動到整個摩崖谷未來的發(fā)展軌跡。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