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秦王軻刺》節(jié)析(易水送別)
荊秦王軻刺
本文出自《戰(zhàn)國策·燕策三》,《戰(zhàn)國策》是西漢劉向編訂的國別體史書。主要記述了戰(zhàn)國時期的歷史。
荊軻是戰(zhàn)國后期燕國墨家的俠士。秦王是戰(zhàn)國后期最強大國家秦國的國王。公元前229年,秦國派將軍王翦領(lǐng)兵攻趙,一年后秦軍進入HD,趙國滅亡,秦國陳兵燕趙邊界。燕國的太子這個時候就慌了,秦國國力強盛,秦軍能征善戰(zhàn),戰(zhàn)場上燕國不是秦國的對手。于是太子想了個歪主意,找個人刺殺秦王嬴政,這樣至少能讓秦國亂一陣子以解燃眉之急。找來找去,找到了荊軻。于是他們開始謀劃刺殺的細節(jié)。刺殺想要成功要達成幾個條件:首先你要能見到秦王,其次你要近距離接觸秦王,最后還要能殺死秦王。想要見秦王,唯一的機會就是假意投降求和,用逃往燕國的秦國判將樊於期的人頭表示誠意;然后再獻上國防地圖,這樣就能得到近距離接觸秦王的機會;最后將一把削鐵如泥、并且涂上見血封喉毒藥的匕首,藏在地圖里,等秦王麻痹大意來看圖的時候,圖窮而匕首見,一刀刺死秦王。
當一切都準備妥當之后,荊軻臨行之時,眾人到易水邊上送行。
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又前而為歌曰:“風(fēng)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fù)還!”復(fù)為慷慨羽聲,士皆瞋目,發(fā)盡上指冠。于是荊軻遂就車而去,終已不顧。
祖餞,古代餞行的一種隆重儀式,祭路神后,在路上設(shè)宴為人送行。義同“祖道”。
高漸離,戰(zhàn)國末燕國人,荊軻的好友,太子丹的賓客之一,擅長擊筑
筑,古代的一種擊弦樂器
變徵:五音,宮商角徵,羽大概對應(yīng)樂現(xiàn)在譜12357,
七音,宮商角變徵徵羽變宮,嗎大概對應(yīng)現(xiàn)現(xiàn)在樂譜1234567
慷慨羽聲,音樂的音律特征,羽聲恢弘豪邁,如《好漢歌》;變徵纏綿哀婉,如《卷珠簾》。
為什么白衣冠以送之。
因為荊軻去行刺秦王無論成功還是失敗都難逃一死。我們都知道本文荊軻刺秦王的結(jié)果。
軻既取圖奉之,發(fā)圖,圖窮而匕首見。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驚,自引而起,絕袖。拔劍,劍長,操其室。時恐急,劍堅,故不可立拔。秦王方還柱走,卒惶急不知所為。左右乃曰:“王負劍!王負劍!”遂拔以擊荊軻,斷其左股。荊軻廢,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復(fù)擊軻,被八創(chuàng)。軻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罵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左右既前,斬荊軻。
這是失敗的案例。
《史記·刺客列傳》里記載著好多刺客俠士的事跡,其中有四位特別突出,常被人稱為“四大刺客”。分別是荊軻刺秦王、豫讓刺殺趙襄子、聶政刺俠累、專諸刺王僚,其中前兩個刺殺失敗,后兩個刺殺成功,但不管刺殺目標有沒有死,刺殺的人無一例外沒人能逃出刺殺現(xiàn)場,當場被侍衛(wèi)擊殺。其中最有牌面的是聶政,他抵抗了一陣之后知道跑不了,害怕牽連家人,自毀容貌之后自殺。他們的信條都是“士為知己者死”。這是一個必死之局,大家都清楚,荊軻自己也說“風(fēng)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fù)還!”知道自己不能活著回來。所以大家都穿著辦喪事的禮服。荊軻以視死如歸的氣魄和撼動山河的壯舉,在歷史上留下了自己的俠義之名,使自己的英名萬古流芳,太子和賓客也只能以自己的方式對荊軻表示敬佩。
何謂慷慨悲歌?
有感嘆有雄壯有悲涼。古語有言“燕趙之地多慷慨悲歌之士”就是從荊軻刺秦來的。個人感覺易水送別這段,最能夠為慷慨悲歌作注腳。但是最早這個詞出現(xiàn)在《史記·項羽本紀》中“于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shù)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shù)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項羽是江東楚人,可見慷慨悲歌之士,所在多有,并不局限與燕趙之地。只是燕趙苦寒,多有任俠之人,故而成為典范。項羽的慷慨悲歌,與易水送別:
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又前而為歌曰:“風(fēng)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fù)還!”復(fù)為慷慨羽聲,士皆瞋目,發(fā)盡上指冠。
有許多相似之處。悲在窮途末路,前途必死,慷慨在尚有余暇作歌從容就義。一個是英雄末路尚有余威,一個是為酬知己舍身相酬。悲而不戚,勇卻徒勞,歌即動人。不禁讓人又是同情傷心,又是敬佩崇拜,于矛盾之中心折回回,久久不能平靜。
對荊軻不回頭的描寫有什么作用。荊軻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表示意志堅定義無反顧,增加慷慨之意。
荊軻講義氣知恩圖報,太子丹授意刺秦他馬上答應(yīng),舍身忘死,絕不后悔。除此之外他還:
有擔(dān)當,私見樊於期取得人頭。
沖動受不得誤會,“今太子遲之,請辭決矣!”(其實之前說等朋友也可能是場面話)
有手段,既至秦,持千金之資幣物,厚遺秦王寵臣中庶子蒙嘉。知道怎么把事辦成。
鎮(zhèn)定,秦舞陽差點露餡,荊軻前為謝曰:“北蠻夷之鄙人,未嘗見天子,故振懾,愿大王少假借之,使畢使于前。”應(yīng)變自如,消大禍于無形。
失敗了也要說場面話,江湖氣?!笆滤圆怀烧撸擞陨僦?,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睂嶋H上我們看這個過程,荊軻上來就直接用匕首刺秦王,也從來沒占據(jù)上風(fēng),說生擒無論是行動上還是能力上都說不過去。
朱熹的評論:軻匹夫之勇,其事無足言。
全文如下:
秦將王翦破趙,虜趙王,盡收其地,進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懼,乃請荊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則雖欲長侍足下,豈可得哉?”荊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謁之,今行而無信,則秦未可親也。夫今樊將軍,秦王購之金千斤,邑萬家。誠能得樊將軍首,與燕督亢之地圖獻秦王,秦王必說見臣,臣乃得有以報太子?!碧釉唬骸胺畬④娨愿F困來歸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傷長者之意,愿足下更慮之!”
荊軻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見樊於期,曰:“秦之遇將軍,可謂深矣。父母宗族,皆為戮沒。今聞購將軍之首,金千斤,邑萬家,將奈何?”樊將軍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顧計不知所出耳!”軻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國之患,而報將軍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為之奈何?”荊軻曰:“愿得將軍之首以獻秦,秦王必喜而善見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則將軍之仇報,而燕國見陵之恥除矣。將軍豈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進曰:“此臣日夜切齒拊心也,乃今得聞教!”遂自刎。
太子聞之,馳往,伏尸而哭,極哀。既已,無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于是太子預(yù)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趙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藥淬之。以試人,血濡縷,人無不立死者。乃為裝遣荊軻。
燕國有勇士秦武陽,年十二,殺人,人不敢與忤視。乃令秦武陽為副。
荊軻有所待,欲與俱,其人居遠未來,而為留待。
頃之未發(fā),太子遲之,疑其有改悔,乃復(fù)請之曰:“日以盡矣,荊卿豈無意哉?丹請先遣秦武陽!”荊軻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豎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測之強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與俱。今太子遲之,請辭決矣!”遂發(fā)。
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又前而為歌曰:“風(fēng)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fù)還!”復(fù)為慷慨羽聲,士皆瞋目,發(fā)盡上指冠。于是荊軻遂就車而去,終已不顧。
既至秦,持千金之資幣物,厚遺秦王寵臣中庶子蒙嘉。
嘉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誠振怖大王之威,不敢興兵以拒大王,愿舉國為內(nèi)臣,比諸侯之列,給貢職如郡縣,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廟。恐懼不敢自陳,謹斬樊於期頭,及獻燕之督亢之地圖,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聞大王。唯大王命之?!?p> 秦王聞之,大喜。乃朝服,設(shè)九賓,見燕使者咸陽宮。
荊軻奉樊於期頭函,而秦武陽奉地圖匣,以次進。至陛下,秦武陽色變振恐,群臣怪之,荊軻顧笑武陽,前為謝曰:“北蠻夷之鄙人,未嘗見天子,故振懾,愿大王少假借之,使畢使于前?!鼻赝踔^軻曰:“起,取武陽所持圖!”
軻既取圖奉之,發(fā)圖,圖窮而匕首見。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驚,自引而起,絕袖。拔劍,劍長,操其室。時恐急,劍堅,故不可立拔。荊軻逐秦王,秦王還柱而走。群臣驚愕,卒起不意,盡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諸郎中執(zhí)兵,皆陳殿下,非有詔不得上。方急時,不及召下兵,以故荊軻逐秦王,而卒惶急無以擊軻,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時,侍醫(yī)夏無且以其所奉藥囊提軻。秦王方還柱走,卒惶急不知所為。左右乃曰:“王負劍!王負劍!”遂拔以擊荊軻,斷其左股。荊軻廢,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復(fù)擊軻,被八創(chuàng)。軻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罵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弊笥壹惹埃瑪厍G軻。秦王目眩良久。
對于荊軻刺秦的舉動贊成還是反對。
反對者:蘇洵《六國論》“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p> 反對的是刺秦的舉動。一個國家是否強大,作為統(tǒng)治者應(yīng)該把精力放在勤政愛民富國強兵上,其次也應(yīng)該通過外交手段避免戰(zhàn)或者爭抗衡強敵,而不是把精力和希望放在下毒刺殺這樣的歪門邪道上。急功近利自取滅亡。
贊成者:陶淵明
詠荊軻
燕丹善養(yǎng)士,志在報強嬴。
招集百夫良,歲暮得荊卿。
君子死知己,提劍出燕京;
素驥鳴廣陌,慷慨送我行。
雄發(fā)指危冠,猛氣沖長纓。
飲餞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漸離擊悲筑,宋意唱高聲。
蕭蕭哀風(fēng)逝,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壯士驚。
心知去不歸,且有后世名。
登車何時顧,飛蓋入秦庭。
凌厲越萬里,逶迤過千城。
圖窮事自至,豪主正怔營。
惜哉劍術(shù)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雖已沒,千載有馀情。
贊同的是荊軻為了知遇之恩的義氣和情懷奮不顧身舍生忘死的精神。二者并不沖突。反對者沒有貶低荊軻,贊同者也承認秦王是豪主,荊軻劍術(shù)太差。有的人說荊軻是反抗暴秦,是反對戰(zhàn)爭倡導(dǎo)和平,是要拯救國家危難。這就言過其實了,秦國之所以國富兵強,就是因為變法之后法度嚴謹賞罰分明。這對民眾來說比昏聵懦弱貪婪無度的政府要好得多,這個時候只是強秦,還不算暴秦。而荊軻本人的性格咱們也分析過了,他就是一個俠義心腸的漢子,朱熹說他匹夫之勇一點都不冤枉。什么反對戰(zhàn)爭倡導(dǎo)和平也是無從談起,天下紛亂已久,他從來都沒有為和平付出什么努力。燕國也不是他的祖國,荊軻本是齊國慶氏的后裔,后遷居衛(wèi)國,始改姓荊。荊軻漫游曾路經(jīng)秦國榆次,與蓋聶談?wù)搫πg(shù),讓蓋聶一個眼神嚇跑了。荊軻漫游趙國HD,魯句踐跟荊軻士博戲,爭執(zhí)博局的路數(shù),魯句踐發(fā)怒呵斥他,荊軻卻默無聲息地逃走了,于是不再見面。四海為家,這種行為是地地道道的江湖人物,還是不怎么光彩的江湖行為。但是江湖人有仇好辦,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跑;有恩難償,到了燕國田光和太子丹對自己太夠意思了,于是只能肝腦涂地地報恩。因此荊軻易水送別慷慨悲歌流傳千古感人至深,對于荊軻本人來說,實是因為義字當頭,明知必死也不得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