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李漁三顧金華山

三、雙龍?zhí)に?冰壺問道

李漁三顧金華山 李因上 5855 2022-06-18 15:56:00

  兩臺轎子抵達鹿田村之時,已近黃昏。鹿田村之名源自玉女馴鹿耕山。

  鹿田書院(鹿田寺)背靠鹿田山,坐落鹿田村,舊名寶福西懺院、西鹿田寺、壽圣寺,建于宋太宗太平興國年間(976-984);寺后斷巖大石離立于竹樹間。與之相應(yīng)乃東鹿田寺,舊名寶福院,宋元以后寺廢?,F(xiàn)僅存西鹿田寺,直呼其為鹿田寺。

  鹿田寺占地六十井(平方丈、六十平方丈為一畝),為院落式建筑群體,共有三進。大門正上方有萬歷年間知府張朝瑞所題“鹿田寺”匾額。沿中軸線第一進為大門,第二進為穿廊,第三進為正廳(樓屋),面闊均為三開間,兩側(cè)各置廂房,共二十一間,形成封閉式院落。寺內(nèi)看似普通,各學(xué)派大家來此講經(jīng)聽書絡(luò)繹不絕,為金華儒學(xué)寶庫。

  寺中并無常駐僧人,內(nèi)外雜務(wù)早已被智者寺所托管,為首住持為瑞峰和尚,掌管寺中雜役,為鹿田寺增添香火、服務(wù)廂房住客。

  “這鹿田寺,明為書院,為何仍稱鹿田寺?”李仙侶下轎,已雙腿麻木,為朱萬侍掀開轎簾。

  朱萬侍謝過李仙侶,下轎說道:“寺字本意為秦朝官員辦公場地。三公所在之所稱為‘府’,九卿所在之所稱為‘寺’。因高僧居寺講經(jīng),去寺廟拜佛求經(jīng)之信眾甚多。隨后,多數(shù)寺院遂成僧侶居住處之代稱?!?p>  朱萬侍言畢,便發(fā)覺一滴雨水滴落頭頂,說道:“謫凡兄,這一路旅途勞頓。你我先去東廂房住下吧!”

  李仙侶恭敬不如從命,卻見鹿田寺大門走出一位男子,形貌若教書先生。

  “鄙人觀景隱士,在此恭候兩位公子?!边@人畢恭畢敬,蓄山羊胡,臉上有些許細紋,約三十多歲光景。較為奇特之處,此人身著長衫紅綠相見,煞是亮眼。

  “見過觀景先生!”朱萬侍向先生作揖。

  李仙侶心想此人少說該是一個秀才哉!便也恭敬作揖。

  “鹿田風(fēng)光秀麗,適合常居觀景。觀景先生名號甚好!”李仙侶稱贊道。

  “哈哈哈!過獎、過獎。觀景另有他意?!庇^景先生言畢,便從腦后憑空摸出一束花。

  李仙侶尚未反應(yīng)過來這是怎般。朱萬侍已拍手叫好。

  李仙侶欲喝彩,卻見先生已將鮮花舉到自己面前。剎那間,鮮花化作火焰,在先生手中熊熊燃燒。李仙侶被嚇得一驚,倒退幾步,復(fù)而又見先生將火焰朝自己遞來。

  “使……使不得……”李仙侶身體失去平衡,上半身像是懸在半空中,伸手去接火焰也不是,順勢向后倒也不是。

  突然,李仙侶腰上被某物所纏,身體繼而被拉回到平衡,低頭望去,這先生手中火焰早已化為繩索,將他牢牢護住。這一頓操作已讓李仙侶目瞪口呆。

  “久聞五經(jīng)童子大名!”觀景先生再次對李仙侶恭敬鞠躬作揖,說道:“鄙人方才所展示之戲法,皆小伎倆。”

  “明了!社會事務(wù)皆為景。有看客,就會有景觀。市井常有看客賞藝人賣藝,為博得喝彩、賺點小錢,是為小景;秦代有始皇帝傾舉國之力建長城、修阿房宮,隋代有煬帝修運河通京杭,唐代有武后修通天塔,皆為勞民傷財、虛揚國力之大景?!崩钕蓚H經(jīng)方才驚險,如醍醐灌頂。

  “五經(jīng)童子果然名不虛傳,短短片刻,就能深刻領(lǐng)悟觀景之本意?!庇^景先生稱贊道。

  “觀景先生名為觀景,實則無欲觀景,故居此守鹿田寺。”朱萬侍說道。

  “勿被外在景觀所迷惑,最美之風(fēng)景,永藏在心。雨愈大,請兩位公子進廂房休息。”觀景先生道。

  四名抬轎武僧將兩人行李搬入廂房,便也去西邊僧寮休息。

  “賢弟,你我就好似前朝之謝翱、方風(fēng),同游此地聽雨,作下《鹿田聽雨記》和《西鹿田寺聽雨》之絕唱,辭藻無比之華美?!崩钕蓚H言畢便吟誦起廂房墻上詩詞:

  鄉(xiāng)余見南岳,僧言岳頂望日出海,看云生樹石,與巖屋聽風(fēng)雨,敻異人世。嘗疑其言之過,此游金華之北山,宿東西鹿田,夜聞風(fēng)雨聲,滃郁浥隘,琤琮澎湃,淅淅浮浮,冷冷廖廖,或散或裒,或赴或體,或激或射,或凌或瀝,或沉或淫,或益或溢,其過虛若乘,其擊實若盈,其舉朽若勝,而振于葉也若憑,其赴于壑也若崩,其回旋于空而薄乎軒窗也,若濤風(fēng)擊舟而擁于敗罾,是不可行而詰其名也。蓋其地近洞天,山川鬼神,虎豹蛟龍,蟲蛇罔象,煙云水石之所聚,故聲郁而不散;其石虛窾竅坳,枅圈洼臼,峆崢口鼻之所出,故其聲泊以深;其林木藿霏枯新,堅脆榮實,癭液之所生,故其聲泛以嗇。其勢之來也殊方,其席而怒也殊力,其散而于物也殊值,故能若無若有,萬變而不窮。而畸人孤子,抱膝擁衾,感極生悲,而繼之以泣,故其聽也獨真。于是信鄉(xiāng)之所聞于僧者不謬。然僧之聽乎此與人世異,而吾之聽此復(fù)與僧異,知吾與人世與僧之所以為異,則茲游也,將必有與吾不異而深知此聲者乎,是為記。

  ——元·謝翱《鹿田聽雨記》

  朱萬侍聽完,亦吟詩道:

  禪棲投倦客,山雨起更闌。

  窗葉散幽響,石林生峭寒。

  洞深猶暗瀑,江遠忽飛湍。

  想像云蘿外,應(yīng)宜曉色看。

  ——元·方鳳《西鹿田寺聽雨》

  兩人談起詩詞歌賦,越聊越有興致,秉燭到深夜。雨滴擊打窗戶油紙、屋檐瓦片、墻上石磚,如撥弦、如擊鐘、如擂鼓。鹿田山谷幽靜,空山聽雨令人心曠神怡。

  三更夜,朱萬侍已然睡去。李仙侶腹中隱隱作痛,輾轉(zhuǎn)反側(cè)終未緩解,獨自出門,如廁許久終未解,撩起衣衫,腹中竟隱約有金光放出,一驚,險些掉入茅廁。

  李仙侶蹣跚出茅廁,望鹿田山谷,卻漆黑如幕,忽見山谷下有人影攢動,便打上油紙傘湊到山崖細看,卻見一鹿一女。

  “相傳鹿田村名最早來源南北朝時期,劉有玉女馴鹿耕山中,常入城市貿(mào)易,以物換置角間,刻期而歸,遂名其地為鹿田?!崩钕蓚H正尋思,豈不是村民至今仍舊有馴鹿習(xí)俗?

  他為解惑,躡手躡腳走下山谷,尋鹿女而去。雨天山路泥濘,忽的腳下一滑,李仙侶竟?jié)L下山谷。他狼狽起身,見鹿女就在自己前方三丈處。鹿有靈性,聞聲而走;女眸水靈,身姿靈巧。

  所幸山坡無尖石,李仙侶全身無大傷,回望鹿田寺,距離已遠矣。

  “就當(dāng)是下山,觀女童馴鹿,洗個泥巴澡?!崩钕蓚H見油紙傘已斷,只得扔到一邊,任憑山雨洗滌身心,借著山勢繼續(xù)追尋鹿女蹤跡。

  峰回路轉(zhuǎn),李仙侶漸感體力不支,離鹿女愈發(fā)遠。轉(zhuǎn)眼間,鹿女又憑空消失矣!李仙侶慌亂尋至一處平地,四下尋找鹿女蹤影,無果,卻見一個諾大山洞。山洞內(nèi)及其寬闊,近一百二十井(兩畝)大小,可共納千人駐足。

  “莫非,此乃傳說中之……”李仙侶借洞口隱約月光,端詳洞壁上所書三個燙金大字,念道:“雙龍洞!”

  他再抬頭看去,洞楣所刻“三十六洞天”五字。傳說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一說,金華山南坡之“雙龍洞天”便是三十六小洞天之一,出自唐代高道杜光庭《洞天福地岳瀆名山記》。

  洞四周有古木掩映,外有二門,中懸重幄,水陸兼奇,幽明湊異。

  “然則,此外洞應(yīng)為龍廳。雙龍洞可為金華山第一奇景也!此行上山乘轎,險些錯過奇景?!?p>  龍廳高大明亮,洞高二十丈有余,長、深各十丈有余,洞內(nèi)陳放排排石桌、石椅,可容千人品茶避暑。洞東壁題刻:

  層巒迭障翠蒼茫,石徑云深草木香。

  郁律肯嫌山路峻,康莊多厭世途長。

  千年洞里風(fēng)光好,一笑人間日月忙。

  此日我來尋勝事,丹丘何處總成荒。

  ——后晉·非丘子《金華洞》

  廳北有掛黃色“石瀑”,儼然若古人衣袍,乃傳說中“呂先生藏身”處,相傳呂洞賓曾隱身于此,或云,有村姑誓不嫁財主,被鎖困在洞中,呂洞賓從此入洞營救洞中村姑。廳北盡頭乃“駱駝仰首”“石蛙窺穴”“雄獅邁步”“金鷂展翅”等景觀;洞中巖溶景觀“仙人田”層層疊疊尤為亮眼,好一派仙居仙景。

  景盡復(fù)現(xiàn)鹿女,李仙侶疾步上前,說道:“雨天風(fēng)寒路滑。小姊,是否來洞避雨?”

  李仙侶見對方未作應(yīng)答,仔細打量,見此女子所穿衣著與方才大異,身形長高寸許,由一女童換作一少女,心中揣測:莫非與方才所見非同一人?

  李仙侶又說道:“鄙人李仙侶,求學(xué)鹿田書院,可陪護小姊回村?!?p>  李仙侶剛言畢,卻見鹿女化為七彩,七彩合為混沌,混沌又生七彩,一人一畜復(fù)出。

  “此乃……一后生與一只羊。這囡囡為何瞬間就變?yōu)楹笊??”李仙侶手撫后腦門,忽的靈光一閃,說道:“相傳黃初平在金華山得道,此些溶洞皆為黃初平修煉之所。莫非,此為黃初平幼時?”

  未等他言盡,這一人一羊便亦化作七彩,又瞬間褪去顏色,匯聚成為一團黑色混沌,如油紙傘面旋轉(zhuǎn)。

  李仙侶湊近細看,混沌背竟坐一尊石像,身彩道士裝扮,惟妙惟肖,與真人無異。

  “石像所刻何人?為呂洞賓、安期生,亦或黃初平?”

  “是我……”身邊竟有人低聲細語。

  “何人?”李仙侶環(huán)顧四周,終未見他人。

  “無咎,是我。”此人聲干涸、蒼老。

  李仙侶循聲望去,聲音如石像發(fā)出,令人不寒而栗。他咽下口水,壯膽伸手摸石像。這竟是一活人,嚇得李仙侶向后倒退,股臀俱觸地。

  “你究竟為何人?鹿、女、羊、后生安在?”李仙侶剛問完,便見對方已飄離數(shù)丈遠。

  “莫非此人是神仙?”李仙侶尋跡追上去。

  “神仙”輕飄幾下,在一道石屏前屏空消失矣!

  李仙侶隨即吟詩一首:

  洞天萬仞落空翠,神仙何年上青霄。

  蛟龍已去荒窟宅,雞犬無聞遺井瓢。

  冰湍灑灑暗猶落,巖雪陰陰春不銷。

  我欲乘風(fēng)問生術(shù),林間黃精深雨苗。

  ——明·張孟兼《金華洞天》

  李仙侶細觀眼前大石屏渾然天成,卻見細水從屏下流出,斷定這屏后必定大有洞天。他環(huán)視四周,見有一木板浮于水上,用手試探木板浮力,心想,橫豎已被淋成落湯雞,又滾上一身泥,倒不如接著洞泉洗身。他便匍匐上木板,手腳并用,逆流而上,入此三丈長、一丈寬、三尺高之地下河水道。當(dāng)穿到巖底中間時眼前一片漆黑,似乎周圍巖石一齊朝身上擠壓來,巖石近乎擦著臉面。“千尺橫梁壓水低,輕舟仰臥人回溪”。進約二三丈,眼前景象豁然開朗。

  在上岸處,抬頭仰望,有一條青色鐘乳巖紋自東北洞頂蜿蜒而來,另有一條黃色鐘乳石自西北俯沖而至,人稱“雙龍”,龍狀清晰可辨,形象逼真,宛如置身仙境龍宮。

  宋代著名學(xué)者方鳳在《金華洞天記》寫道:“傴僂踏水入內(nèi)洞,有形蜿蜒,頭角須尾,凡二,屈蟠隱見,爪尖皆白,石如玉,所謂雙龍也?!?p>  洞內(nèi)無燈火,洞頂無天窗,卻有星星點點,照之宛如白晝。李仙侶定睛乃知,皆為螢火蟲。熒光照耀洞內(nèi)鐘乳石、石筍、石幔、石柱、石鐘,地下泉水眾多,加之“晴雨石”等數(shù)十多個巖溶景觀,琳瑯滿目,惟妙惟肖。李仙侶至此,忘卻塵世喧囂,體驗“洞中方一日,人間已三載”之神奇。

  李仙侶恍惚間早已忘卻來此目的,所幸見“神仙”就在十丈開外,便尋身而去。歷經(jīng)半里路途,洞盡。“神仙”飄于洞壁上,匿身而入。

  李仙侶輕柔雙眼,洞壁上有一“龍耳”,可縮身進入。他登上洞壁初初一試,洞口狹小無法進入。他并未棄之,再次嘗試,將腹中之氣往上引,若至頂百匯,身形延展宛如一條龍,方才進洞。

  洞中蜿蜒曲折,約十丈路程,又見豁然開朗,似有巨溪流淌、震耳欲聾。李仙侶循聲向上,問得瀑聲如巨雷回蕩。空中忽有一焰火,似“神仙”所化,照見一瀑布懸空傾瀉而下,從洞頂右側(cè)石隙中飛噴而出,高達六丈,其勢如萬馬奔騰。飛瀑落地,有似飛珠濺玉,流星飛舞,俄而滲入洞底,無形無蹤,令人驚嘆不已。沿石階曲折而上臨近飛瀑,頓覺涼風(fēng)陣陣,霧氣蒙蒙。

  “莫非這便是傳說中之冰壺洞?雙龍與冰壺兩洞間竟有耳洞相通。”李仙侶驚嘆不已,繼續(xù)尋仙而上,攀石階二百六十多級,得一洞口。

  冰壺洞口朝天,口小、肚大、身長,進洞如入壺中,故名?!吧裣伞痹缫言诙赐獾群颍谥心钫b詩詞:

  洞外煙云膚寸臺,洞中冰雪互尋飛;

  壺中日月憑誰記,水自飛蒙云自歸。

  ——宋·金履祥《洞山十詠·冰壺洞》

  “鄙人李仙侶,敢向仙人賜教!”李仙侶作揖。

  “嘻!貧道達達,非仙人也,在此等候中土之炁,已然五十年矣!”唯見“神仙”渾身精瘦,黃發(fā)垂髫,少說也有八十歲。

  “鹿、女、羊、后生皆為貧道戲法所幻化。公子受驚矣!”

  “甚好,一場虛驚耳!無礙。洞中打坐寒風(fēng)入骨,大師可需添置衣物?”李仙侶見自己渾身仍是泥濘不堪,欲收回方才所言。

  “無礙。終等到中土之炁,貧道即可回觀?!?p>  “哦,大師所等中土之炁在何處?”

  “公子便是?!?p>  “我?大師切莫取笑我。我乃一介窮書生耳,家住蘭溪夏李?!?p>  “公子可窺腹中金色金華。”

  李仙侶俯看腹中,金光又現(xiàn),問道:“此為何物?金華……金華乃府治之名也!”

  “金華即光也,光是何色?取象於金華,亦秘一光字在內(nèi),是先天太乙之真氣,水鄉(xiāng)鉛只一位者此也?!?p>  “如你所說,金華縣之名,源于道家修煉太乙之真氣?!崩钕蓚H又問道:“何人所說?”

  “呂洞賓所著之《太乙金華宗旨》。”達達又說道:“金華即金丹,神明變化,各師于心,此種妙訣,雖不差毫末,然而甚活,全要聰明,又須沉靜,非極聰明人行不得,非極沉靜人守不得?!?p>  “此為何書?可否助我考取功名?”

  “公子來金華觀,便可得此書?!边_達剛言畢,便化為一縷青煙,遁入無邊黑夜。

  李仙侶拾級而下,半晌,至金華觀。

  金華觀又稱赤松下宮,俗稱黃大仙觀,相傳為赤松子安期生、黃初平登真羽化之地,始建于晉代。門口上方懸掛“金華觀”三字匾額。

  李仙侶推門而入,卻見一老者與一后生對立站著。

  老者問向后生道:“初平,羊安在?”

  此后生名為初平,手指金華觀大殿,道:“彼處也?!?p>  老者向前望去,唯白石累累,問:“何處有羊?”

  忽見初平叱咤一聲:“羊兒胡不起!”猛然間,滿山白石皆蠢然而動,化作羊群……

  李仙侶揉眼復(fù)看,老者與后生早已不見,滿山羊群又復(fù)回白石。白石形如羊群,栩栩如生,立于殿內(nèi)供奉之黃大仙像左側(cè)。

  原來,方才后生便是黃初平,老者便是其兄長。

  黃初平十五歲在外牧羊,被一位道人帶至金華山石室中修煉,一晃四十余年,從未回家,其兄長四處打聽下落,終在金華遇到一道士,道士告訴他說金華山中有一牧羊兒。兄長跟道士來到山中,果然見到弟弟初平。初平已成為仙人,容顏不改,為安心讀書,免羊群遭虎狼襲擊,均把羊變成石頭。兄長知情后,也跟其學(xué)道,久而久之兄弟倆皆成仙,一為駕鶴、一為騎鹿雙雙飛升。黃初平從此也被敬稱為“黃大仙”。

  黃大仙神像,歷代香火鼎盛,“金華觀天”匾額是黃初平手筆。觀門前石碑上所刻,乃宋代皇帝冊封黃大之詔書。

  二皇君誥

  敕:

  黃老之學(xué),雖以虛無為主、澹泊為宗,而原其用心,實以善利愛人為本。初起真君、初平真君,爾生晉代,隱于金華。叱石起羊,以為得道之驗;汲井愈疾,益廣救人之功。巋然仙宮,赫然廟貌,一方所恃,千載若存。東陽之民,合辭以請。其按仙品,崇以美名,緬想靈斿,鑒吾褒典。初起真君可特封沖應(yīng)真人,初平真君可特封養(yǎng)素真人。

  淳熙十六年六月十七日

  李仙侶細觀大仙像,卻見像前有一書,正是《太乙金華宗旨》。

  他拾書端詳,所書文字玄之又玄,所畫圖片不知所云。

  “大師為何要傳我此書?我乃秀才,考取功名才是第一要務(wù),怎會去修身濟民?”

  “公子乃仙侶也!”殿中傳來空靈之聲。

  李仙侶四處張望,終不見達達身影,出金華觀拾級而下,又到雙龍洞口,卻尋得半山腰所遺棄油紙傘。他細看傘,完好如初。傘柄上依舊刻有“李仙侶”三字。他腹中劇痛已然消失如云煙。

  此時,洞外也雨過天晴,天微微亮。李仙侶吟詩一首:

  中天樓閣倚金湯,北望芙蓉瑤草長。

  云暗赤松猶住鶴,山馀白石已亡羊。

  五峰煙樹生秋思,萬古江流送夕陽。

  羽客相逢傳往事,至今洞口夜生光。

  ——明·陳逢春《寶婺觀望金華山》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shè)置
設(shè)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